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095  
标签:教学论文
名句运用浅谈(网友来稿)


作者:祥选 邮箱:shixiangxuan@sina.com

                  

    《现代汉语词典》对“名句”的定义是:著名的句子或短语。这样看来,举凡诗词、谚语、联语、俗语、座右铭、格言等等,只要是广为人知的,都可以看作名句。名句多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当然,名句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谈话、写作中。名句的恰当运用,为语言增添了生趣,增强了表情达意功效。

    名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中学生喜欢听唱流行歌曲,是否注意到流行歌曲也在从名句中吸收营养呢?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做歌名,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A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等等。琼瑶和冯小泉等人的词作中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怀,真正高明的应数陈小奇。他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歌名便是从古人处借来,“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白云深处》)这些优美的歌词不都深得古典诗词名句的三昧吗?陈小奇借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通俗的流行歌曲也借助古典诗词包括其中的名句多了许多雅意。      

    其实,即使是严肃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论文,也有名句的倩影,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北京作学术报告时,就引用了杜甫的名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表达了他乐于科学探索、不为浮名所累的科学精神。

    出于对名句名篇的正确认识,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生必背的古诗文名篇,高考也增加了名句名篇的默写。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仅仅背诵名句名篇是不够的,还应该学着运用,让名句在自己的谈吐和写作中熠熠闪光。伴随着开放性命题方式的出现,高考作文在评分方面也作了相应的改革:作文分数由“基础等级”分和“发展等级”分合成。在“发展等级”中,有一项为“有文采”,要求:“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熟练灵活运用名句对获得发展等级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那么,怎样运用名句,运用名句须注意什么,本文试简要回答这些问题。

一、引用

    在说话作文中,援引名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是为“引用”。引用是修辞的一种,它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的文字的出处和来源,是为“明引”。 请看例句:

    1.形容“经济”两个字,最好借用宋玉的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胡适《论短篇小说》)

    2.女人善变……因为变得急速,所以容易给人以“脆弱”的印象。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梁实秋《女人》)

    宋玉形容“东家之子”之美的话被胡适用于说明短篇小说的“经济”原则,莎士比亚的名言被梁实秋随手拈来。这两段文字引用名言警句,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再来看一组“暗引”的句子: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孤独之中蕴藏着一种力量,如同子弹蕴藏在枪膛里。经受了“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感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寥落,“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便会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5.“墙里开花墙外香”,王振泰的艺术之花、生命之花开得灿烂夺目,香远益清,却又开得太迟、太短、太难……等到“墙外”的清香反馈到“墙里”,中国已经没有王振泰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霍达《国殇》) 

    6.如此两天一夜,实在是寂寞难耐,只好守着那车窗儿,吟起太白《蜀道难》的诗句,想:如今电气化铁路,且还这般艰难,唐代时期,那太白骑一头瘦驴,携一卷诗书,冷冷清清,“怎一个愁字了得?”(贾平凹《入川小记》)

    例3中,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古往今来有杰出成就者所经历的三种境界:追求理想的向往之情,实现理想的艰苦历程,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例4有同理之妙。例5先用一句俗语表明主人公在国内外所受到的不同待遇,后又用陆游的诗句表露了对他的赞佩和惋惜之情。例6则引用李清照的诗句,旅途寂寞难耐之情跃然纸上。这些例句在引用名句时并未指明出处,而是直接将引文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属于“暗引”。

    还有一些特殊的“暗引”,如: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曹操也大胆地做了一次“文抄公”,但是抄得干净,天衣无缝,反成佳构。


展开全文阅读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9.刘锁成逞了一辈子能,这一回可落下一个“智者千虑”的话把儿。(紫薇《无能之辈》)

这两个例句在引用名句时都只说半截话,恰似高手过招,点到为止。孔子的话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乎此,就可以知道刘禹锡原来隐然以君子自居。

    例9在“智者千虑”后隐去“必有一失”,含蓄蕴藉。

    10.醉翁之意不在,君子之交淡如。(纪晓岚)

    据说纪晓岚曾以酒瓶装水赠人,并附此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联出自《庄子》,所隐之字,正是所送之物,用名句出哑谜,富于情趣。

    引用古圣前贤的经典名言,显现集体智慧的成语谚语等,融入自己的文章,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引用名句,特别是引用诗文名句,必须准确理解名句的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能收以一当十之效。另外,引用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的援引,更应该准确无误。

    不过,对待名句,也不必过于尊崇,名句说一,我们就不敢说二,那也不是正确的态度。有些名句中包含的哲理就是有局限性的。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说,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从反面立意,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并非站不住脚。另外,一些名句完全可以重新解读,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11.不论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还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都是说女人如花,可是花对人的美丽只是一种表面的短暂的诠释。若说生命,不如以太阳喻之,在她燃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蕴的美丽。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夕阳把天空燃烧成一片火红,那是生命的辉煌,是对生命的眷恋,着实对人类是一种启迪。

    作者不人云亦云,对名句的阐释很有新意,值得借鉴。

二、化用

    化用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仿作,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1959年秋天,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南阳武侯祠参观,看到武侯祠大殿旁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笑着对随行的同志说:“我来改改这副楹联,你们看好不好?”说完,朗声吟诵道:“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改后境界高远,是化用的范例。

    仿作有时是为了戏谑或讥讽。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刘攽晚年因为疾病,须眉皆落,鼻梁将断。一日和苏轼等人酒席间各引古人语相戏。苏轼嘲弄刘攽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座中人笑倒。苏轼的戏言与刘邦的《大风歌》结构无二,但主题却大异其趣。“鼻梁”与“四方”相比,相差悬殊,滑稽效果因而格外强烈。

    请再看一些例子:

    12.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13.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 

    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这已经在仿名句的基础上,更进步到对“名篇”的仿作。鲁迅在“九·一八”以后,为批判国民党从北平抢运文物,而不准大学生逃难,仿崔颢《黄鹤楼》写道: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此外,像刘禹锡的《陋室铭》、《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等这些名篇也常成为大家仿作借以讽今的对象。

    化用名句也可以只改变名句中的一部分。清明将至,一家省报转发新华社电,标题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亦可悼故人。这个标题巧用名句,时代气息,古典意味兼有,不同流俗。台湾一家报纸也曾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把孩子生”为标题报道台湾少女妈妈增多的新闻,“再回头已百年身”被改换为“再回头把孩子生”。

    我们还可以对名句适当改造,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请看下面两例:

    1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全文八十一字,千古吟读。既可尊为散文典范,何不可以视为作文指南?正可谓:文不在长短,有识则新,有诚则灵。(李炳银《散文语屑》)

    15.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以上二例均是对《陋室铭》开头四句的化用。再看一例:

    16.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说:宁可无肉无竹,不可一日无书。

(邓州《读书乐》)

    作者套用东坡名句表达对书籍的挚爱之情,颇有新意。

    化用名句(篇),应注意:一、选取最佳名句(篇)。取法乎上,保持高起点,同时,由于原作为读者所熟知,读来如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易唤起好感。二、贵在推陈出新。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对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仿作的典范。三、勿过于随意。化用名句,可以打趣,可以正色,亦可庄谐并出,在正式场合均应有严肃态度,用之以表达积极的意义,不可轻浮、随意。

    作家梁衡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写到居里夫人淡漠名誉,说“她漫把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写完了才悟出是从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化出,如果没有多年背诵柳词的积累,是很难产生这样的灵感的。希望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名句,在语言实践中,多运用名句,让名句之花绽放在我们的口中、笔下!

标签:教学论文 名句运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网友来稿)
下一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