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397
标签:
教学论文
新世纪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新探(教师中心稿)
潍坊七中语文组 姚宁
《北京文学》(1997年11期)“世纪观察”一栏刊发的3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使语文教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已日益暴露出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弊端,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新大纲的制订、新教材的出台,无疑让语文教改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这远远不够。
21世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的规模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全球性的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教委总督学柳斌说:“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我想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新的教育观念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新世纪语文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法国启蒙思想家布封曾有过一段关于役马的论述:“它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告终;它们被奴役和驯养得太普遍,太悠久,以致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处于自由状态……”他的“教育”着实让我们吓了一跳,作为新世纪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可曾像役马的主人一样“教育”自己的学生?
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教育只着眼于知识的灌输,靠“满堂灌”“填鸭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使他们只知机械地接受知识,完全窒息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教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现行大纲、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容要求和功能作用无疑都是“新”的,可如何在教学中使这种“新”得到充分体现并产生效益,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省的问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当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思想的更新,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要求,摈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旧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来改革不适应素质教育时代发展的诸多因素。
作为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读书者,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个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广泛,口头表达能力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思维是语言的“润滑剂”,是语言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采用思维与口头表达双重训练的教学模式。
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结合课文内容或社会热点,设置一些有益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例如我们曾就“现代乞丐”问题展开过讨论,学生对此种现象或厌恶,或愤恨,或痛心,或怜悯。整个讨论过程,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尽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我便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让他们尽情地阐发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开学之初,我组织过一场辩论赛,主题是“门内人看韩寒”,辩题是由“韩寒现象” 引发的“发展特长是否以牺牲其他学业为代价”。在辩论过程中,正反双方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而且通过辩论,使学生对“韩寒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其效果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说教。
通过这些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形成语言、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创新意识。
“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就提出的创新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所以长期以来,创新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软弱地位,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也使得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我们却不能不尴尬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许多教师在理性上完全认同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惯性作用。
作为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要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中敢于打破常规,用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大胆、灵活地运用、处理教材,并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去表达、参与和创新,尤其是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质量,利用好这块阵地。每个语文教师在理性地传授语文知识,探求现代化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更应艺术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做人•创新”高度结合起来,以自己活跃的思维去激发学生的生活、创新情趣,去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增强学生创造欲望。
在讲授《归去来兮辞》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评析陶渊明的思想感情。首先我把历代评论家的观点印发给学生,他们的观点倾向于全诗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欢快愉悦,但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结合魏晋时代特征,认为陶渊明有明哲保身的隐衷,他虽有才华,但在权力夹缝中,难免感到生存危机,所以他选择归隐。这一观点就比较新颖,而且与史实结合,更具有说服力。
(三)具备较强的现代教育教学能力。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传播者变为促进者和辅导者,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技术。
展开全文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想要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除了提高教学艺术(如普通话、板书)外,别无他法。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上扮演“主角”,这种常规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习以为常中得到的刺激日益减弱,从而导致一堂课如死水一样沉闷,无形中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手段的电化教学即为一项伟大的尝试,它依靠幻灯、投影、电视、录音、电脑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述为鲜明的视听形象,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语文课在轻松、活泼、激情中进行。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讲的多,味儿就太淡;讲的少,味儿就太浓。如果只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讲解,想让学生真正体味诗歌的意境,难度较大,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诗歌教学。我在教《雨霖铃》时,就抓住“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利用图像再现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并适当配以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更直接地体味“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意境。
除此之外,网络的出现对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世纪末,Internet这个全新的名词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世纪之交的一大科技景观,并且直接冲击到语文教学。网上丰富迅速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审时度势,抓住这个契机,开创一条全新的语文教学之路。比如上次的辩论会,辩题一出,同学们立即开始四处搜寻材料,书店、图书馆无不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有许多同学干脆直接到网上查找,下载后大家“资源共享”。实际上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会像海绵吸水一样,自觉搜寻自己所需的内容,发现新知识,从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网络信息迅速而及时,在平日的教学中,我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资料,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以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拓宽视野。
教育界一直遵循“水桶原理”,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准备一桶水。”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应该赋予这个原理新的内涵。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不仅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一桶活水”,即全新的教育观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的教育观念必将成为“源头活水”,激活教育“方塘”,让它永不干涸,永不陈腐,永远充满生机。
标签:
教学论文
新世纪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评史议虾小 荡气思英豪(网友来稿)
下一篇: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