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498  
标签:教学论文
浅论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教师中心稿)


袁洪智

    在记叙文中,常涉及到景物描写。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呢?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的,要让学生写好景物,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写景的目的和作用。为此,结合高中语文课本中记叙文的景物描写,深入分析,最后,把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归纳为八方面:

1、反应社会背景。

有的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透过景物描写,可以看清,景物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背景。

例如高语课文《党员登记表》中的两段景物描写:(1)“风卷着雪花……毁灭他们……”这段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社会背景。(2)“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也听得见四面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这段景物描写反映黎明前的黑暗更黑暗,但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的社会背景。

2、烘托环境气氛。

例高语课文《药》中对坟场的景物描写:“微风早经停息……铁铸一般站着”烘托了坟场寒冷、凄凉、寂寞的气氛。

3、映衬主要人物。

例高语课文《荷花淀》中,对水生嫂月下编席等候丈夫归来时,对大淀月景的描写,美的景物映衬美的人物。

4、赞美祖国河山。

例高语课文《天山景物记》,赞美了新疆地区的景物风光。5、借景抒发感情。

例高语课文《故乡的榕树》,通过对故乡大榕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6、借景比喻象征。

例上面提到的《荷花淀》中的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起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用“铜墙铁壁”象征白洋淀军民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用“哨兵”象征白洋淀军民时刻警惕来犯之敌。矛盾的《白杨礼赞》,用高大挺拔、团结向上的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7、用景物描写反映时间和时间的变化。

例高语课文《药》中,华老栓买“药”前后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天也越走越亮了”→“远远看见了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太阳也出来了……”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一定的时间,也交代了时间的不断变化。

8、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记叙的线索。

例高语《雨中登泰山》一文中的雨景描写,就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明确以上写景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在观景时,有意识地积累景物素材。

二、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

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一切景物都以不同的特征客观存在着。要让学生掌握观察景物方法,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一般情况下,景物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物的形态特征。

景物的形态特征,是一切景物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景物的客观存在形式状态、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等。

2、景物的声音、色彩、光泽和气味等特征。

3、在整个景物画面中,各景物点之间所占的关系和比例(相互间所占空间位置的大小和依存)关系。

在一个景物画面中,各个景物点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它们的长短、大小、高矮等又都是互为比例的。只有注意这些关系和比例,才能观察好景物。

4、同一景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景物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同一自然景物,在风、雨、阴晴,在春、夏、秋、冬等不同外界条件影响下,它一定会带有某种随之而变的差异性,这在写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在观景时能准确抓住这些景物特征,除教给学生观景的方式方法外,还应与作文紧密结合。可让学生多写些观察日记,然后再指导他们怎样把这些观察到的景物素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三、在观景时,培养学生摄取、储存、反馈景物面信息的能力。我经常提醒学生,在观景时,眼睛应像照相机和摄像机。有时需“拍下”一副副固定的画面,既一定时间内的一定画面,有时要“摄下”一连串流动的画面,既随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眼前出现的连续性画面。

例如去“香山”秋游,当我们站在一定的立足点——山下,看最高点“鬼见愁”及周围的枫叶青松这一景物画面时,画面是相对固定的;而随时间和登山时立足点的移动,一路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平时观看到的景物信息“摄取”下来,并且不断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景物信息库。这样,在写文章时,就会根据需要把储存的景物信息反馈出来,描写出理想的景物画面。

四、注意点面结合,使景物画面立体完整。

画家画风景画用的是色彩,而我们描写景物用的是语言。那么,怎样把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物画面生动形象、立体完整地描绘下来,传达给读者呢?这就要求,在观景时,要注意景物点与景物面的关系和完美组合。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指导学生研究人眼的观景规律。我们到了某地,观看某地的景物,一定先宏观地看这里大的景物画面,然后再微观地看景物画面中局部的景点。决不会一眼就看上了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

例如,你去颐和园游览,来到昆明湖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湖光山色图,然后才注意看一个个景物点:高处的万寿山,佛香阁、铜亭,……低处,湖面的游船、石舫、长廊、殿宇、楼台……远处的南湖岛、玉带桥……近处,所看的游人、花草等。

如果根据这些观察写一篇游记,面上的描写给人整体的印象;点上的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二者结合,才会给人立体完整真实的印象,在指导学生观景时,一定注意这些。

五、注意景物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所谓景物的时间性,既被描写的景物所处的一定或不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呈现的带有时间特征的状态。在观察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例,让学生写作《村边的小河》一文,“小河”这一景物,在春、夏、秋、冬,在白天或夜晚等不定的时间范围内,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注意观察这种鲜明的时间特征,写出的景物才真实、生动和形象。


展开全文阅读
所谓景物的空间性,即整个景物面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和每个景物点所处的微观空间位置。

例,让学生写作《颐和园游记》,“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这是颐和园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然后按远近、上下、高低、左右、大小等空间顺序描写各景物点,这就是景物微观的空产位置。在观景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观景时注意景物的时间性,所写景物才真实可信,只有注意了景物的空间性,所写景物才立体完美。

六、观景要注意立足点和立中点的变化。

观景,都有一定或不定的立足点。立足点不同,观看景物的角度就不同。所看到的景物所呈现的状态也就不同。在一定的立足点上观景,所看到的景物相对讲是独立的;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所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就如同电影中镜头间的切换。观景时,注意了这些,所写出的景物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注意观察与阅读的关系。

“要提高观察水平,还需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名人佳作……细心揣摩那些已有评定的大作家的作品,看看他们怎样观察人物,怎样观察环境,怎样透过景物现象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再回过头来与自己的观察进行一下比较,就可以发现差距,获得启发,迅速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这就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作家,在写景状物方面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读他们的作品,要有意识地去分析他们写作的方式和方法,从中找到描写景物的规律性。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对景物进行了观察,但就是构不成完整的画面,缺乏真实感。后来,我就让这些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文章,并且帮助他们分析,看这些名作家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知名作家,除去他们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力外,其中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景物细心的观察,抓住了所观景物的本质特征。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观景时,就更加细心了。这种阅读和观察的结合,对提高学生描写景物的写作素质大有帮助。

八、注意观察中的联想。

联想,既在观察景物时,又想起相关或相似的景物。这种联想的优点是,借助其他事物的形象,更传神地把描绘出所看到的景物。在写作时,通常要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例如,初语一册《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另外,靠想象,还可以在被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出眼前没有的画面,由实到虚,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联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想象,要以平时观察获得的信息为基础才能真实可信。

在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中,我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教学论文 浅论记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阶段报告(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金黄的大斗笠(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