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63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与其他人文精神的区别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韩军

在思想界,人文精神的提法早已有之(1990年),但无一人回应。语文教育界1988年也有人(陈钟梁先生)提“人文主义”概念,也同样没有得到人们回应。直到1993年1月,我在语文教育界再提“人文精神”,才得到广泛回应。我提“人文精神”与陈钟梁先生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一,角度不同。他是从“历史的教育思潮”的角度提,我是从“语言的属人本质”、“语文教育的属人本质”角度提。二,主旨不同。他的主旨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两股教育思潮相互更迭”;我的主旨在于“不可漠视语言和语文教育的精神生命本性。人的生命精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属

性”。三,概念不同。他用“人文主义”,侧重于“观念、思潮”,我用“人文精神”,意在突显“人的生命、人的灵魂”之于“语言、语文教育”的极其重要性。我的文章中有着十分强烈的反“技术化”倾向。我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人文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

 文学界、文化界也曾热烈讨论过“人文精神”,时间较晚。那是到了1993年下半年,华东师大王晓明教授等在6月份的《上海文学》《旷野上的呼唤》一文中提“人文精神”,文学界、文化界才围绕“人文精神”展开热烈讨论。而我提“人文精神”,跟文学文化界的也有根本的不同。一,针对对象不同。他们主要针对“一,知识分子精神操守滑坡,二,严肃艺术受到通俗艺术冲击”这两种状况;我主要针对“语文教育严重漠视语言和语文教育的生命精神本性”的状况。二,概念的涵义相异。他们的主张复归“人文精神”的涵义,是复归崇高、庄严、神圣;我主张张扬“人文精神”的涵义,是张扬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生命精神。这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文精神”。

我们要特别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人文精神”。一是,一味追求庄严圣化的“人文精神”;一是,世俗化的“人文精神”。我所主张的“人文精神”是指后者。

    严格说来,一味追求庄严圣化的“人文精神”不合“人文精神”的本义。      

  “人文精神”诞生于十六、十七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最原初的、本真的涵义就是世俗化、人间化、平民化、生活化,以世俗化、人间化对抗宗教的神圣化、天堂化,强调人的多方面的自由愿望、生活的欲求,反对教会对人的种种世俗愿望的禁锢、压抑。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一些人主张“人文”,却恰好与“人文”原初、本真的涵义相佐--一味主张复归神圣、复归庄严、主张政治思想教育,以之压抑世俗化、人间化、生活化、个性自由、精神自由。这是对“人文”的浅解、曲解。这是仍未摆脱自己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政治教化”情结。这种浅解、曲解本身,就是一种“伪人文”“伪圣化”。

今天,我申说“人文精神”,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人间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闭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强调以生命精神、生命灵魂来反对和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的入世精神、自由生活愿望,来反对和消解把人的精神宗教化、“伪圣化”,从而肯定人的多方面的自由生活欲求,使人的精神真正跃动起来。它一方面主张神圣、主张庄严,一方面主张世俗化、人间化,它认为人自由的生命精神、自由的生命灵魂、自由的生活愿望,本身就是神圣、就是庄严。大家要理解,世俗化、人间化绝不等于低俗化、颓废化、虚无化。

我在这里做一个特别声明,务必请各位读者注意。我并不反对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基于课文思想内容的思想教育,那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其实我所说的“人文精神”教育,大体分成两种---一是“能指”的,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

即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美妙的笔形、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等;一是“所指”的,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母亲的报答、对爱情的真诚等等。这才是真正的人文!

我当然知道,当今语文教育中,学生思想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对此,我十分清楚。但是,我以为,这种贫乏、苍白、贫弱、无力,并不是回复“伪圣化”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的所谓“人文精神”教育所能奏效的。我的看法正相反,我认为,越是强化这种教育,学生的贫乏、苍白、贫弱、无力就越加剧。要丰富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情感、壮化他们的精神,首先要弄明白造成贫乏、苍白、贫弱、无力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都意料到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文以交际”“技术化”训练思潮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着、消解着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一个是市场经济、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轻飘、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并不一定意识到。那就是,“伪圣化”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的所谓“人文精神”“教育”(灌输),恰恰造成学生思想情感状况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远离九十年代学生的自我身心、远离九十年代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排斥倾向。因而,越是强化这种“教育”(灌输),学生就越远离它,就越跟商业文化的东西亲和,就越会加剧着这种状况。

    我不同意,对所谓思想教育,进行脱离实际的宗教般地拔高、进行悖逆人世现实生活的扭曲、进行极左色彩的阐发;不同意以冠冕堂皇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名誉,来压抑个人的自由、束缚人性的基本愿望,不同意以极左色彩的“公共话语”“公共意识”“公共思维”,来强迫我们的孩子们、强迫我们的语文教师们,放弃个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

我觉得,不仅在语文教育中,在一切形式的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抒展、灵魂生长,是最最重要的!学语言,绝不是学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实际上,那种纯粹的无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根本不存在!),学语言,本质上,就是是形成人的独立的精神本体,就是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的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一句话,语言即人,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着运用语言就是学着成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失却这个灵魂,就失却语文教育的真正生命。这正是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我认为,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是不深刻懂得最基本的语文教育!             


展开全文阅读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根源于语言本质属性,即语言属人性--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基本根据!•

抒张自我,忠于自我的独立情感,眼睛,感觉,重视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     

中国语文教育中为什么那么缺乏“人文精神”?

因为我们总是把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看成是资产阶级的产物,凡是带“人”的词几乎都不好“人性”“人情”

几十年中,我们的人文精神总是在变异:变异为所谓的先进的政治观念,先进的思想观念。之所以变异,极左意识形态是一个主要因素!

极左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对一切人文精神反感和误解的重要原因。

我们反对极左,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思想甚至道德课,但不能因此反对人文精神的提倡;

注:(见拙作《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年1期。陈钟梁先生也曾在1988年提出类似概念,但是他用的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两个概念并不相同。人文精神 是指人的生命精神、个性自我,人文主义特指一种思想潮流。后面我将论及。)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10年高考作文:什么在变 什么没变
下一篇:开展“中学研究性写作”实验初探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