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952  
标签:高考范文
双赢是必然的吗--我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作者:  我思故我在 - maoweidong 

2002年全国统考作文题如同一个不受欢迎的政客,一露面就被扔了一身的臭鸡蛋烂西红柿。有人说材料中所说的施救方法不科学,且有误导的危险;有人批评说所谓的“触动心灵”纯粹是作秀而已。 

  这些批评无疑都是合理的,不过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本身蕴含着的一个道德观念好象没被注意。“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这段文字其实包含着“助人即自助”、“助人-双赢”这样的暗示。这不禁让人想起一段时间以来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某人看到流氓作案悄悄溜走,不久女儿披头散发哭哭啼啼回了家;被撞者向一路人求救,此人怕惹事,急忙走开,后来才知道那个血肉模糊者是自己的父亲……。还有那些真假难辩的温情故事,不久前刚看到一个:列车上一个小偷被警察逼到了餐车,餐车里有一个捡酒瓶子的流浪儿。列车由于某种原因突然紧急停车,走投无路的小偷打开车窗准备往外跳,突然他发现小孩子的脸被玻璃划破了,鲜血直流,小偷犹豫了一下,跳回了车厢抱起孩子向警察走去。事后,警察问小偷为什么救这个小孩,小偷说:“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流浪儿。”警察说:“幸亏你没跳,你知道吗,列车停下的地方是一坐铁路桥,下面是万丈深渊。” 

  这些报道和故事,都是在运用现代话语和场景讲述一个古老的理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以往很长一段时间 “只讲奉献,不问索取” 的宣扬相比,肯定道德行为是需要回报的,肯定道德行为是利人的也应该是利己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的。因为道德是人对自身欲望的一种克制,所以“道德总是以个人或多或少的牺牲为前提的”(普列汉诺夫语)。但这种牺牲并非是无偿的,是纯粹人性高尚的表现,从个人和社会集体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作如下概述:个人通过对自身欲望的必要克制,以维护现实的社会利益关系的稳定,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整体进步。与此同时,个体也得以发展和完善(最高层次上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敢正视道德行为的回报问题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道德行为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道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及动力,取而代之的将是自私自利,将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强调道德行为的回报也不会抹杀道德的高尚性。事实上,回报本身就已经是道德规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许多道德教诲,诸如“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都可以体现出来。但是,这种回报不是经济活动中的等价交换行为。首先,它并不追求付出与所得在量上的绝对相等,回报,有时可能远大于付出,但有时也可能只是一种象征;其次,这种回报在形式上不强调主体的一致性。比如说,甲帮助了乙,甲需要的回报并非一定是由乙来实施,在甲需要帮助时,丙伸出了援助之手,那么,就可以认为,甲对乙的道德行为得到了回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笔者以为这些报道和故事包括今年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未免把道德这样一个庞大艰深的话题解释得太肤浅了太功利化了一些,因为它们明显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帮助别人吧,因为这会给你带来(直接的)利益。 

  而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以下事实这几年已是屡见不鲜了:有人将被撞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要求赔偿,理由竟是“不是你撞的你会这样好心”;有人抓往了小偷,失主却不肯站出来作证,于是小偷反咬一口,大打出手;有人勇斗歹徒负伤致残,却因此而失去工作,连医药费也无处报销,生活陷入了困境……这些遭遇足以使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在面临类似情况时三思而不行。与道德行为付出的代价太大正好相反,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不道德的行为选择却是风险小,利益大。制假贩黄,赚了几十万,得到的惩处可能只是罚款数千;企业主管中饱私囊,企业无力维持之际,却是他易地升迁之时……当这种“恶无恶报”的情形并非罕见的时候,道德教育除了给自己招来嘲讽之外,唯一的效果便可能成为某些家长教育子女的一个素材:记住,千万不要相信这种东西。 

  遗憾的是,不知是近于某种压力还是理性的丧失,这种温情脉脉的小故事,这种多少带有点传奇色彩的新闻报道在媒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喜欢听这样的小故事,看这样的新闻报道。几年前,学者周国平就在《南方周末》撰文,把这种“小故事+小情调+小哲理”的写作套路称为小散文模式。“在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这类小散文讴歌并且证明着古老的温情,给人以一种廉价的安慰”,但是,生活中既有温馨美好的小遭遇小场景,也有其更深刻也更严峻的一面,“这类小散文的泛滥则明白无误地昭示了一种逃避……它们会使读者的感觉和理解力趋于肤浅,丧失了领悟生活实质和社会真相的能力。” 

  今天,这种小散文模式已经进入了课堂,出现在了高考试卷中,难道我们的道德教育就离不开这些善意的谎言,就必须片面地看待生活,在掩饰生活的冷酷严峻的同时大力张扬温情美好的一面
标签:高考范文 双赢是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考生难道真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吗?(2002高考作文)
下一篇: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