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415
标签:
教学论文
开放课堂,发挥课内外训练的整体效益(网友来稿)
赵市中心小学 杨丽红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人应具备四项基本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由此可见,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已由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更新知识的意识及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语文实践,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核心部分。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和作法,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把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以及课堂之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纳入语文教学范围之内。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必须开放课堂,也就是说,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这样使学生的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外语文活动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就能取得能力训练的整体效益。
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引——引入大自然,充分让学生观察、体验、想象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等待学生去观赏,而是需要我们的进取与开拓。舍此,我们的教育也不能真正走近生活。
作文课上我们可带着学生去户外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或观察花草树木,建筑楼群,行人活动;或享受阳光,轻吻和风。然后将心中所得记于笔尖。有一次作文课上,我带着学生去观察我们的新校园。那时,正下着蒙蒙细雨,可是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他们有的在草坪上追逐,有的在花间小径嬉戏,有的围坐石台讨论,有的躲在蘑菇亭里静思,有的把玩花草上的小水珠,简直忘记了一切。二十分钟后回到教室,他们一个个才思敏捷,把听到的雨音、看到的雨韵、尝到的雨味描写得淋漓尽致。虽然习作参差不齐,有的只有短短几句话,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真实就是一种美丽,就是一种境界。类似的体验,不仅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欣赏,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还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策划“找春(秋)天,赞春(秋)天”、“说春(秋)天,画春(秋)天”、“制作春(秋)景图”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夏令营,让学生离开家长的照顾过一段集体生活,或去山区,或去乡村、海边。外出期间,上午学些文化课,午后组织爬山、采集标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活动,有时干脆就是游戏、玩耍,让他们充分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这类活动不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极大地锻炼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增——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指导量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明确的是,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发阅读,在无意记忆中吸纳与积累语言,熏陶情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语文素质。
唐宋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精美而又大气,琅琅上口而又冶人性情。非常经典化而又具有精神探索的锐气。因此,去年开始,我便在班中提倡“每天一诗”,“课前一诵”。诗歌由学生自己查找和提供,按学号轮流进行,每天早晨书于黑板右上角。课前必吟唱,必诵读,并辅以适当的启发和适时的点拨。学生自备一本古诗摘录本,摘下古诗后,自己题写目录,自己配上插图,自得其乐,其乐无穷。融会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孩子们可以听到昆虫的低吟,落花的叹息;可以看到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可以闻到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甚至可以感悟到人世的悲欢离合,宇宙的神秘浩渺,继而唤醒生命的意识,点燃理想的火炬。这是一种犹如空气般了无痕迹的渗透。虽每天只花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日积月累,必是人生一得。
可是,在读书活动中,有的学生看书不认真,光追求故事情节;看书也没有什么选择,拿到什么看什么;还有的学生看书缺乏分析判断,什么都学,什么都信…… 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发展语言等多方面吸收“营养”。有的学生阅读了书籍以后,常常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情甚至模仿书中的主人公。但是,他们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主人公的行为应该怎样评价,却不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对此,可和他们开展读书讨论会,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书籍的中心思想,学会评价书中的人与事,分清是与非,明辨好与坏,搞清对与错。 还可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组织读书读报表演会、开展读书读报竞赛等活动 。经常性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可巩固和发展在读书中学到的知识与本领,提高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的能力。
渗——结合课文渗透与之有关的课外内容及相关学科内容
小语课本内容丰富,但未必包罗学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因此,我们要把视角放大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广泛挖掘课外“宝藏”,捕捉一切可能为语文活动课所用的有利因素,充实活动内容。
1.抓课文的延伸点,组织读书活动。学了《草船借箭》读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应地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作为课外读物,然后组织“读书方法介绍会”、“读书笔记展评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
2.抓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兴趣小组。如“小记者站”、“剪报俱乐部”、“书画协会”、“手抄报编辑部”、“剪贴作文竞赛”等。
3.抓特长的启动点,策划操作竞赛。如定期让学生出版校报、班刊,搞一些“红领巾板报设计竞赛”、“科技模型设计竞赛”、“剪贴作文竞赛”等。
4.抓成绩的关注点,办成果展览会。如“读书笔记展览”、“生活日记展览”、“书画展览”、“剪贴作文展览”、“科技模型展览”等等。
展开全文阅读
另外,结合各科教学,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各门学科的教材,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写实验或实践的过程(如自然课的实验、社会课有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的劳动实践活动等)。指导学生自行设计主题班会,可以在确定主题后,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收集好资料后,加以整理,然后在主题班会上讲自己整理好的内容。应当使各科教师认识到,这些训练固然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科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创——创造条件,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促进个性特长发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虽然这个比例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是学生学语文、运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比较适合它们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找到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摘抄下来。在广泛搜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分析、理解、裁剪、整合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课外知识,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使其养成稳定而持久的主动寻求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其自身素养。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由于所学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比较精炼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广泛搜集圆明园的资料,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和他们一起上网查询有关圆明园的资料。通过广泛地资料搜集,同学们了解到昔日圆明园的修建与毁灭过程,欣赏到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和“风格各异”的景观,看到曾经在圆明园中收藏着的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当他们更深刻、更强烈地感受到圆明园的确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艺术馆、博物馆时,对圆明园的无限热爱与向往,更激起他们对侵略者和腐败清政府的痛恨。无疑,课外广泛搜集,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使他们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所必需的各种综合能力。
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如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从中学到了的知识,最深的感受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内心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在“我能行”、“我要学好”的良好心态中学习语文。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较大的提高。
我们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交往活动。如结合“五一”劳动节,组织学生到田野参观农民种田,到工厂访问工人,然后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会”;又如结合“六一”儿童节,可以与邻校联合举办“联欢会”、“游园会”等。结合地方特色,设立实践基地。如与居委会挂钩,设立“创建文明街道”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栽花种树,再写成日记;又如与村委会挂钩,设立“修桥补路”实践基地;与伤残人员挂钩,设立“帮孤助残”实践基地;与敬老院挂钩,设立“红领巾服务站”实践基地等等。这样,语文活动课的源泉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会次次有新内容,学生才会始终如一地对语文课保持浓厚的兴趣,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
开放课堂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勤于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手段。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在生活中学习、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学习,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教室里、课堂上,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会生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到底,开放课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语文水平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和加强,使之成为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标签:
教学论文
开放课堂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网友来稿)
下一篇:
李白传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