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311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备课笔记
中学语文
王岱
一、课文悟读
想到杜鹃鸟就会有一种哀婉、悲凄、孤寂的感觉。生活在喧嚣的城市,杜鹃是没有见过的,即使见了恐怕也不会识得。但说到布谷鸟却很亲切。孩提时常听外婆讲布谷鸟每到春天就早早地叫“布谷布谷”,呼唤农人赶快耕种布谷,莫误农时。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能忆起外婆那深含寓意的话语。现在想来这无疑是古老教化的延续。
稍大读到郭沫若先生的《杜鹃》一文,说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羽毛并不美,习性专横残忍,它不会建巢,也不会孵卵哺雏,把卵产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并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由此可见,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当然郭老也是有寓意的,记得他在最后讲: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像杜鹃一样被别人哺育着。很显然他是在拿鸟事来说人事。尽管如此,我还是对杜鹃——布谷鸟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结。直到读了周瘦鹃先生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方才将那难以言说的情结化开。
其实杜鹃只是一种鸟,“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是其天性。从它那哀切的啼声中,我们不也能感受到那份“垂涕而道”的至诚吗?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说的:“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这让我悟到:自然的是鸟,说不清的是人心了。
读惯了观点鲜明,情感单纯浓烈的文章,再读瘦鹃先生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颇觉耳目一新。文章一反一般文章主题先行的惯例,抛却板好面孔准备教育读者的态度,随意为文,“东拉西扯”。情感的流动,写作意图的传递,显得含蓄委婉。作者并不计较谁是谁非,并不“惟我正确”,仅是在达一己之意,抒一己之情而已,在行云流水之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那种俨乎其然地摆架子,玩逻辑把戏,一脸严肃的文章断难达到的境界。这让我想起了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中所谈到的“essay”(小品文):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听好友任意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就可以了。也让我想起了张中行先生的《负喧琐话》的意味:在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的闲谈,亲切、随意。在炉前、在柳阴下、在篱边处处飘逸着作者人格的馨香。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篇幅虽短却蕴涵丰盈,知识含量大却毫无累赘之感。你能透过飘逸洒脱的文字,触到作者潜在流淌的个人情感。这情感如和风细雨温润和婉,不强予人却能滋润你我的心田。如果仅此而已,也许真成了小把戏、小摆设了。从那分恬谈、平静之中,我们分明能看到老人饱经沧桑之后对历史、文化、人生的参悟与淡然,也许这也是最耐人玩味和咀嚼的吧。当然这并不是看破红尘,否则也就不会有文革投井的那分刚烈与决绝了。
二、亮点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作者昔日亡友马孟容仿白居易“杜鹃花落杜鹃啼”而作,其名气远在白诗之下,为什么作者要舍白诗而取马诗呢?
探究学习:这个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用亡友诗显得更亲切、随意,这也符合文体的要求。其二,这一点也更重要一些,这是作者传达情感的需要。读者也可由此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白诗中的“花落”一词渲染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气氛,是悲鹃之说的体现。而马诗的感情倾向则稍有不同,“枝上”之鹃虽给人叶茂花繁生机勃发的欢悦之感,但前一句“诉尽春愁春不管”又不免给人一种凄切悲凉之感,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句诗中的两个动词“诉”与“啼”便会有所发现:前一个“诉”字是爱的呼唤,有一种凄切诚恳之意;后一个“啼”字则是在失望之余的自得其乐,体现的是一种不为无情之春所困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这也和全文的情感基调相吻合,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
2.课文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忽然”一词有何寓意?探究学习:用心琢磨,可知此词用得极妙,不妨来探究一番。“忽然”在这里有这样几重作用:一是保持了一种客观叙述故事传说的恬淡平静的语气,暗示自己对望帝生前让位给鳖灵,死后却化为杜鹃,悲啼“不如归去”一事的原因也不甚理解,也觉得奇怪,只能说是“忽然化为杜鹃”云云,而让读者自己去猜想其中的道理,为读者提供了艺术的空白,读来也颇有韵味。二是强调了变化,突出了转折语气,既显得语言飘逸,似是转出新事,又暗含望帝生前与死后心态大为不同,似有生前受愚弄而死后方才参悟,悔恨已晚之意,这“忽然”二字确实大有意味,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语言功力。
3.文章在开头说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其悲哀可知”,接着用“可是”轻轻一荡,说起了波兰民歌《小杜鹃》,并推想那歌声一定是欢愉而悦耳的。插进外国民歌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学习:有些人据此来证明作者是持“乐鹃”态度的。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给作者的情感贴一张简单的标签。小品文的特点就是即兴而谈即兴而止,讲究韵味和余味的。从这句我们会很明显地感受到它加大了文章的内在张力,使作者的情感避免了单一化,意味蕴藉。
4.如何理解末段结句“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探究学习:我认为这句是正话反说,故作冷淡,却道破了个中秘密——不是杜鹃声悲哀,而是人心悲哀。读者由此悟出,本文所写的悲哀,其实不是杜鹃鸟的悲哀,而是自古以来许多中国人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共同的历史的悲哀,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决定的。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参悟力,这也是一位老人历经沧桑之后的慨叹吧1
5.本文在一些理应抒情、论理、说明的地方欲言又止,又加上了一些本来可以不要的闪烁其辞的文字,形成了存悲思于谈笑之间,寄深情于不言之处的含蓄朦胧的格调。请找出一两处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一是第4自然段里没有明白说出望帝魂化杜鹃悲啼“不如归去”的实质意义,也没有明白说出范仲淹的诗和康伯可的词的实质意义。另一处是末段说古人听了杜鹃声而心酸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之后,也没有说是一种什么心理,更没有说今人如何,这可说是只谈古而不论今,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很朦胧了,有一种朦胧之美、蕴藉之美。
展开全文阅读
三、选题设计
从晚明的小品文及周瘦鹃、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陈西滢的现代小品文来研究一下小品文有哪些特点,以及如何才能写好小品文。
研究方法;
1.弄清什么是小品文。
2.探一探小品文的源头。
3.用比较的方法看一看它与说明性文字、纯抒情散文、政论性文章的区别。
4.要用实例来研究说明,不要理论对理论架空文本地分析。
参读书目:
(1)曹聚仁《文坛五十年》。
(2)袁宏道《袁中郎随笔》。
(3)《晚明二十家小品文》。
(4)《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学研究》。
(5)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
(6)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
(7)周作人《周作人文选》。
(8)林语堂《林语堂散文》。
(9)梁实秋《梁实秋散文》。
(10)陈西滢《西滢闲话》。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杜鹃枝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下一篇:
《勾践灭吴》备课笔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