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173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严玲琍
一、课文悟读
将这五首诗词的作者们与他们的这些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恰好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体现儒家思想的轨迹图。或者可以说,这五首诗词成了解读儒家某种思想的极好的文本。
我国封建社会的文人,他们无不受到孔盂之道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张积极人世,积极人世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则将这一观点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滕文公下》)。而人世的主要方式就是从政,谓之“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如果实在无法入仕,则就“独善其身”,退而归隐,洁身自好,等“有道”时再出来从政。这都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古时的不少隐士,都将归隐作为入仕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曲线从政的把戏而已。陶渊明、孟浩然、李白都隐居过,之后又都出来做过官,这就是一个明证,只不过情况又有所不同罢了。试看:
孟浩然,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后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后不甘寂寞,极想人仕,苦于无人引见,于是也不大顾自己的身份,给位居相位的张九龄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求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这不是儒家积极人世思想所起的作用吗?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后西入长安,虽被贺知章惊为“谪仙人”,但仍求仕无成,东归,与孔巢父等同隐于租徕山,时号为“竹溪六逸”。隐居而有了名气,被“召征入京”,供奉翰林,实现了入仕之愿。当然,这首《行路难》有人说写于开元十八或十九年(730或731)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郁贤浩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有说写于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诗中表现出李白遇挫而进取心不失的态度是极明显的。
陶渊明,出生于官宦之家,青年时代就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再加上贫困生活的逼迫,曾数次出仕,又数次归隐,于40岁那年便设计离开官场,此后一直过着“独善其身”的生活。这首《饮酒》诗,写他在乡间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作者“无道则隐”的儒家思想。
另两位作者白居易与范仲淹,他们的仕途相对而言比较顺利,白居易是28岁登进士第,先后任杭州刺史;太子左庶子、苏州刺史等职。范仲淹是26岁登进士第,先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秘阁校理、吏部员外郎、陕西经略副使、参知政事等职。白、范两人怀着“达则兼善天下”的愿望,忧国忧民。其诗文多直陈时弊,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总之,这五首诗词是儒家人世思想极好的注脚,是封建文人怀经世之志,“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儒家思想的一份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书。
二、亮点探究
1.陶渊明为什么要多次出仕多次归隐?
探究学习:
从陶渊明的生平看,他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直到41岁那年才决计离开官场,过归隐生活。他的出仕当然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有关,以后的出仕也许是与他的贫困生活的逼迫有一定关系。他的归隐又与他看惯了社会的无道,看惯了乱,看惯了篡有关。照鲁迅的说法,看惯了,就平静了,他对社会的不满,理想社会不能实现,所以只把理想寄托于《桃花源记》中。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对世事并不能忘情。他在57岁时写的《述酒》诗,记述了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而杀之之事,就是明证。
鲁迅说:“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忘记了陶潜的《述酒》和《读山海经》等诗,捏成他单是一个飘飘然,就是这摘句作怪。……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草(七)》)
弄清了这个问题,就把握了陶渊明的矛盾内心,这对更好地理解《饮酒》诗不无帮助,同时对解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也会带来相当的便利。当然,对陶渊明来说,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一点。
2.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看来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看来,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3.盂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的题目是如何反映诗的内容的?
探究学习:
展开全文阅读
此诗有人认为是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西游长安时,也有人认为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位,而此期间孟未到过长安,此诗并非面赠而是寄赠。那么诗中写洞庭湖是否是实写,也未可知。不过,作者写此诗的目的是将此诗赠给居相位的张九龄以表达无人引见的苦衷,希望张能录用自己。诗的前四句写八月湖水涨满,湖的蓄积十分丰富,湖水动荡充满力量。诗的后四句告诉张丞相,自己想渡过湖去,苦于无舟,要想在湖中垂钓也缺乏钓具,旁观别人垂钓,也只能是空有获鱼之情罢了。可见“望洞庭湖”是为“赠张丞相”而写,“赠张丞相”是因“望洞庭湖”而来。题目很好地反映了诗的内容。
4.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探究学习: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引起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5.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探究学习: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认为自己在受诏人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其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6.如何理解《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无计”?
探究学习:
这里的“归无计”,不能理解为“对回家之事无计可施”。倘若这样理解,显然与全词的意境不符。这首词,上阕极写边塞的秋景之荒凉、孤寂、悲凉。下阕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本身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由于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所以回家的问题还未作打算。这就清楚地表达了“归无计”的确切意思,它并非是“对回家之事无计可施”之意。若那样的话,则此词表达的情感是低沉而消极的了,而实际上这词表达的情感是悲壮而积极的。
7.“将军白发征夫泪”应作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
现在的几乎所有选本,对这“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解释是: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我觉得这句应理解为互文:在那样艰苦的边塞军旅生活中,壮志未酬,难免会勾起思家思亲之情,这里有白发的将军无疑,也有白发的士兵的可能;士兵有流泪的事实,但也不能排除有将军流泪的可能。从今天的情况看也会是这样:白发并非一定与年龄大小、官职高低有关,流泪也并非只是年青人、下级军人的专利。
三、选题设计
1.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悠然见南山”有两种版本,另一版本为“悠然望南山”,你认为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
研究方法:
(1)将这两种版本收集到手。
(2)收集关于这两种版本的尽可能多的评论。
(3)比较这些评论的异同。
(4)研读原诗,对原诗读出自己的心得。
(5)将自己的心得与那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参读书目:
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56年8月第1版;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64年5月第1版;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季镇淮等选注《历代诗歌选》第一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北京第1版;
许金榜《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明天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题未定”草(七)》;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第1版;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8月第1版;
萧统编《文选》上册,岳麓书社,1955年9月第1版;
苏轼《东坡题跋》引语,《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册。
2.试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关于这两首诗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材料等。
(2)收集关于这两位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创作主张、背景材料等方面的资料。
(3)仔细研读这两首诗,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4)对这两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以作出评价。
参读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许金榜《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明天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展开余文
此诗景与意会,故可喜也。无识者以见为望。白乐天效渊明诗有云:“时倾一樽酒,坐望终南山。”则流俗之失久矣。惟韦苏州答长安亟裴棁诗云:“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及真得渊明诗意。
(苏轼评语,《名贤诗评》)●卡片②
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由诗人以来无此句。
(王安石评语,《陶诗汇注》)
●卡片③
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面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晁补之《鸡肋集》)
●卡片④
“问君何能尔”:问得远。“心远地自偏”:“心远”二字,千古名士高人之根。“悠然见南山”:“见”字无心得,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真意、忘言,即在此数句。(钟惺《古诗归》)●卡片⑤“悠然望南山”,望一作见,就一句而言,“望”字诚不若“见”字为近自然。然山气飞鸟皆望中所有,非复偶然见此也。“悠然”二字从“心远”来,东坡之论,不必附会。
(何焯《义门读书记》)
●卡片⑥
此但书即目即事,而高致高怀可见。起四句言地非偏僻,而吾心既远,则地随之。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其真意味。既领于心,而岂待言,所谓“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言”,有曾点之意。后六句即“心远地偏”之实事。
(方东树《昭昧詹言》)
●卡片⑦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处,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卡片⑧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找静穆。……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骆玉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对《饮酒二十首(其五)》的赏析)
●卡片⑨
老杜有《岳阳楼》诗,孟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亦自雄壮。
(曾季狸《艇斋诗话》)
●卡片⑩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何必效晚唐哉?
(杨慎《升庵诗话》)
●卡片1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
(胡应麟《诗薮》)
●卡片12
此临湖而兴求仕之思,复量其才而不欲进也。
(唐妆询《唐诗解》)
●卡片13
起便别,三、四典重句法,最为唱。后托兴可伤。
(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卡片14
如浩然“涵虚混太清”,子美《望岳》之“阴阳割昏晓”等句,真妙寺化工,在诸名家不可多得。
(陆佃《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卡片15
混混不落边际,三、四惬当,浑若天成。
(陆时雍《唐诗镜》)
●卡片16
起得大。次句五字妙,六句感兴深厚。
(郭浚《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卡片17
颔联较工部“吴楚东南”一联为近情理。凡咏高山大川只可如此,若一往作汗漫岭赠语,则为境所凌夺,目眩生花矣。予于《登慈恩寺塔》诸诗雅所不赏以此。
(王夫之《唐诗评选》)
●卡片18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是登岳阳楼诗。尝试设身作杜陵,凭轩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亦情中景也。孟浩然以“舟揖”、“垂钓”钩锁合题,却自全无干涉。
(王夫之《姜斋诗话》)
●卡片19
孟诗本自清淡,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胸中几不可测。
(邢昉《唐风定》)
●卡片20
襄阳《洞庭》之篇,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余谓起句平平,三、四雄,而“蒸”、“撼”语势太矜,句无余力;“欲济无舟揖”二语,感怀已尽,更增结语,居然蛇足,无复深味。又上截过壮,下截不称。世目同赏,予不敢谓之然也。
(毛先舒《诗辩坻》)
●卡片21
山谷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知‘云中下蔡邑,林际春申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如‘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此论最有神解。
(王士桢《带经堂诗话》)
●卡片22
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公之援引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卡片23
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卡片24
题中“张丞相”当为张九龄。后四句隐隐然确有干乞意。昔贤常以此而略有轻薄之意。张九龄是贤相,向他干乞,又有何妨?牯向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干乞,方为有碍身位。昔时贤者常因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报国无门,而走归隐之路。非无报国之志也。若陶靖节、王右丞、孟襄阳等无不如此。若专以为归隐便好,越隐越好,而有求仕之意使坏,仅以此来衡量诗品高下,人品高低,则似欠妥矣。
(孙琴安《唐五律诗精品》)
●卡片25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的旧题。这诗抒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郁抑不平的感慨。尽管在现实社会里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然而结尾的地方,诗人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表现出一种热爱生活的乐观积极精神。
(马茂元注《李白诗》)
●卡片26
这诗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卡片27
(《观刈麦》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绵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贾文昭《唐诗鉴赏辞典》中对《观刈麦》一诗的赏析)
●卡片28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词人自己)为什么通宵不眠,发为之白?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会落泪?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不同。
展开余文
这首词,有人说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这只是表面看法,其实它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赞成的严重后果形象的概括与反映,这是唐代一般的边塞诗所难以比拟的。
(李廷先《唐宋词鉴赏词典》中对《渔家傲》一词的赏析)
●卡片29
《渔家傲》的基调是低沉的,它给读者具体的感受,是悲愤而又惆怅不甘的低徊情绪,这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政治环境所决定的。……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封建士大夫,具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迈精神,而在事与愿违,侘傺坎坷之际,又不免消沉。这样就构成了他内心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词里也表现了两个方面,由于他关怀现实,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愤懑与不平,所以排再,所以沉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以哽咽,所以悲凉,所以情调低沉。两种互相排斥的因素对立的统一,形成了范词的独特风格。
(马茂元、王从仁《苍凉悲壮的边塞号角——谈范仲淹的<渔家傲>》)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诗词五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世说新语〉三则》备课笔记
下一篇:
关于句式诸种变式的研究(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