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886  
标签:教学论文
双向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有效形式
文/黄厚江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读、写、听 、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 。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是我们探索阅读教学创新 模式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以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 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 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 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 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 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过程,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 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识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以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 后者以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试以《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为例对“双向阅读”作具体的介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为:

  1明确学习内容及其主要目的: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情节安排的技巧和方 法,培养在阅读中探究质疑的阅读习惯和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和发现的能力。

  2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以使学生的一般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

  3讨论:理解本文内容要解决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明确:蒋干为什么会中计?)

  4展开讨论: 

  ①蒋干为什么会中计?

  教师引导: 讨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从不同 的角度分析。蒋干中计仅仅是自身原因吗?除了自身原因以外,还有哪些原因呢?

  讨论明确: 蒋干中计首先是由于自己的盲目自负。他既不知己,也不知 彼,却主动要求出使东吴去劝降周瑜,且夸下海口定要成功;到东吴之后,他处处被动, 连 开口说话的机会也没有,一步步陷入周瑜的圈套。而周瑜事先就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安排,蒋 干来到东吴之后,他和手下人依计而行,滴水不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表现了一个军事 家 足智多谋的才能,而且也是一个成功的演员,有着十分精彩的表演,使得蒋干不能不中计。

  教学说明: 以上结论不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做一个抽象的概括,更不是由 教师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蒋干请命、范读周瑜舞剑作歌、听蒋干 盗书的说书片断等手段,使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形成明确的认识。

  ②曹操为什么会中计?

  讨论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事件的情势和人物的性格两方面入手思考问题:正是由于周 瑜斩了他的使者、三江口战斗失利,又被周瑜窥了他的水寨,既急又怒,使这位老谋深 算的曹操失去了应有的识别能力;同时他的多疑的性格也使得他对蔡瑁、张允一直不太信任 ,而周瑜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并获得成功。

  5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简要小结以后,介绍历代小说评论家对《三国演义》的不同看法 ,如胡适认为太拘于史实,而有的评论家则以为是极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然后幻灯出示清人毛宗岗对《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一段评述,理解毛对《群英会蒋干中计 》情节安排的评价态度,引导学生从逆向质疑的角度提出问题:蒋干真会中计吗?

  教师点拨: 情节的安排固然要曲折生动,富有波澜,结尾要能出人意料 。但仅仅如此还算不上是好的小说。关键是这样的安排还必须合理,也就是说情节的安排必 须符合事件发展的必然,尤其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教师交代: 有关《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史料中说,历史上虽有蒋干其人 ,但和周瑜是同乡而不是同学,是曹操派他去东吴劝降而不是主动请命,周瑜虽安排宴会热 情招待,却没有设计对付蒋干。可见,罗贯中的这一情节安排与史实相差很大,这对于小 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安排是否合理呢?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再次阅读课文。

  6 引导讨论 

  “蒋干会不会中计”(即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这一问题。

  教学说明: 对这一问题,一般说,学生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甚 至有时候争论非常激烈。在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明自己的看法,而要做好激活学生思维和 引导讨论展开的工作:一要鼓励和激发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二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具 体情节中寻找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三要引导学生的说理按照一个清楚合理的思路,说话要 符合逻辑。

  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双方的主要论据为:

  认为情节安排不够合理的论据主要有: 

  蒋干虽然过于自负,但也不是酒囊饭袋,如此简单的计策应能识破;

  曹操为人一贯多疑,可是却轻信蒋干派他出使,且对他劝降不成而能盗得绝密信件深信不 疑;

  周瑜的表演不能不说十分精彩, 但过于夸张,一反常态,应该说很难瞒得住人,更何况 蒋与他是同学好友。

  军营中应是戒备森严,而蒋干一人轻易出营,不会不产生疑心。

  军中往来信件属于重要文件,不可能随便乱放,更何况是蔡张这样重要的信函。

  认为情节安排合理的理由主要有: 

  蒋干虽也算得上是一个精明之人,但在事先已夸下海口,到了东吴发觉劝降已全然无望; 发现了蔡张的书信,急于捞一根救命的稻草,利令智昏,无心多想。不是他发现不了,而是 他没有去“发现”。

  曹操自然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但一连串的打击使得他大失水准。

  周瑜的安排不能说毫无疏漏,因为战争中任何计策都具有冒险性,真正的万全之策是没有 的。而周瑜也正是看准了蒋曹二人的心理才采用此反间之计。


展开全文阅读
  有同学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说明人极为生气和执著一念的时候是不可能发挥正常才智的。

  也有同学列举了明代皇太极模仿《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这个计策杀了袁崇焕的史实进 行间接的论证。

  7教学小结(略)

  由此可以看出,“双向阅读”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体现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应该说阅读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简 单的信息接受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如此。如果说是为了获得信息,那么这个“信息 ”,也绝不是单指文本中所含有的静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指阅读主体在对文本信息加工审 视 过程中所产生的原文本所不一定具有的新的信息,以及对文本阅读、审视乃至批判的过程中 所获得的对文本的新的评判及由此而得出的自己的新的思想。“双向阅读”的目标就是要让 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的同时构建自己的阅读能力系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

  2确保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实现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这是大家都懂的 道理,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剥夺了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把一个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过 程变成了一个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的过程。更可怕的是常常连阅读的机会都不给学生, 阅读的过程也常常是“砍头去尾”。阅读教育专家曾祥芹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本人也另有论文专门论述语文教学的过程思想问题)。他说:“‘单程阅读论’的偏颇,表现为 ‘单向’和‘单线’的视角,误认阅读只是读物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看不到读者主体意识 由内到外的输出;‘半程阅读论’的偏颇,表现为‘得意忘行’,误认‘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只是把阅读看作认知过程,无视阅读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可以说, “双向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状况。从第一步的阅读发现,到交流讨论互相答疑,顺向 探究和逆向质疑,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

  3尊重了阅读活动中的个性特点 阅读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行为。可我 们却常常忽视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 体,把文本作者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文本的思想看成是完全正确的结论,留给读者的只有 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文本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一种愚昧的文本简单崇拜。“双向 阅读”则充分尊重了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不给学生任何明确的 结论,更没有唯一的绝对的结论, 而由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自己去发现和认识。文本也只 是阅读的对象,而不是盲目崇拜和接受的范本。对许多问题的理解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有问题有讨论,而没有唯一的绝对的“标准答案”。

  4培养了阅读中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就是要培养 学生的创造意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囿于前人、敢于怀疑前人、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人的一种敢于张扬个性的独立的主体精神,其中,批判意 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主要的。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图解的多、证明 的多、阐释的多、强加的多。而在“双向阅读”教学中,无论是一般意义的顺向阅读发现 还是逆向质疑的阅读讨论,都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

  在“双向阅读”教学中,教师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发挥自己的 作用:

  一是定向? 所谓定向,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文本阅读中的 重点,尤其是逆向质疑的主要方向。一篇文章,尤其是一些思想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为阅 读者提供的思想很丰富,同时引起质疑的内容也就相对地比较多。再加上阅读个性的差异, 学生阅读所发现的问题往往会比较分散,教师要善于抓住主要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重点。但这个定向又不能过死,不能凭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主观地确定, 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发现和质疑情况而定。

  二是铺垫? 许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的讨论,是需 要一定的背景的,这些背景的提供主要依靠教师。如上述《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的教学 ,在引导逆向质疑之前, 教师介绍历代小说评论家对《三国演义》的不同看法,然后幻灯 出示清人毛宗岗对《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一段评述,理解毛对《群英会蒋干中计》情节安排 的评价态度,进而引导学生从逆向质疑的角度提出问题:蒋干真会中计吗?并且补充交代: 有关《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史料中说,历史上虽有蒋干其人,但和周瑜是同乡而不是同学 ,是曹操派他去东吴劝降而不是主动请命,周瑜虽安排宴会热情招待,却没有设计对付蒋干 。可见,罗贯中的这一情节安排与史实相差很大,这对于小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安排是否合 理呢?这样的铺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逆向质疑的思想火花。但铺垫也 不能过实,贵在引发疑问,而不可把有关问题的结论先行抛出。

  三是点拨? 由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差异和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等因素的不 同,在质疑和讨论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出现。或对文本的内容理解不够恰当而产生了误 解,或把不同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讲不清道理,或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或认识有误,分 不清是非。在这些时候,教师要释疑“解惑”,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当然教师的点拨不能 太明太露,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穿针引线”“旁敲侧击”,促使学生自悟。

  (本文荣获“新概念阅读征文大赛”一等奖)(完) 

  

  来自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标签:教学论文 双向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阅读: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下一篇:林则徐(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