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6576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文/张雅婷
【资料显示屏】
冯梦龙(1574~1646),苏州人,字犹龙,亦字子龙、耳犹,别号龙子犹、姑苏奴客、欧曲散人等。其兄冯梦桂是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苏州府志》卷八十“人物”中介绍:“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在科场中,他的命运不太顺利,直到五十七岁,才考取贡生。六十一岁做福建寿宁县的知县,四年任满仍回苏州。《寿宁府志》把他引到“循吏”之中,并评道:“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冯梦龙与公安派文人有相同的文学主张,他提倡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他所以把自己编辑的三部小说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意思是:“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可见他充分认识到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
《三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标志。由于篇目较多,反映的生活面较广,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三言》的思想内容表现为较大的复杂性,但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它是我国明代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反映出了这个阶层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导学新概念】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卷32,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杜十娘是京城名妓,久有从良之志意,自从遇见李甲之后,要求跳出火坑,从李甲为妻。她以全副的身心、智慧和自己的钱财赎出身来,随李甲南归。可是李甲薄幸,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竟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杜十娘看透李甲,看透世情,于是怀抱自己积蓄的万金之宝愤然投江。她的死不是怯懦轻生,而是宁死不屈的性格的体现。她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她以整个生命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列出“情节链”,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小说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人物形象及人物语言,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一些难点问题:例①杜十娘隐瞒百宝箱的心理;②结尾表现的思想倾向;③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并加以点拨。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思路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列出本文“情节链”,体会全文中心,分析人物形象。
二、导语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见于《警世通言》卷32。这篇小说是三言之中乃至整个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
同学们在欣赏古代小说时,应把握古代小说的特点,恰当运用小说的欣赏方法。
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①古代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②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现人物心理。③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妍媸毕露”。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通读全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弄懂生词难句。
(二)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列出本课的文脉提纲。
2.概括小说的中心。
3.结合课文内容,综合评价杜十娘的形象。
提示:本课为课内自读课。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力图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本课基本教学任务。
(三)学生讨论、归纳
1.本课的结构提纲:
情投意合—用计赎身—孙富离间—十娘沉江
2.小说的主题:
本文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故事,写出了一个下层妇女的合理的美好的人生追求,在这追求中塑造了一个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的义愤表现了这个美的人生追求怎样被毁灭。全文寄予了作者对追求幸福却被迫牺牲性命的妇女的同情,对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和破坏他人幸福的阴险小人的憎恨。
3.杜十娘形象分析:
①美丽,热情,心地善良。
分析:例1.对杜十娘的外貌描写: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画眉远山青……误落风尘花柳中。”
例2.对杜十娘性格的描写:轻财好义。
她不甘“风尘困瘁”“早有从良之志”。她见李公子忠厚老诚,有心向他,她爱的是人,不是钱,她与李公子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
②聪明,机智,颇有心机。
分析:在赎身问题上,表现得颇有心计。为终身之计,她早有准备。她让妹妹收藏百宝箱,既避鸨母,又避李甲。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在这场斗争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③刚强,坚定。
分析: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以想见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出她的刚烈。
(四)小结
学习本课应掌握分析古代小说的一般方法,如借助“情节线索”整体地把握故事情节;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等。
设计B
一、思路
从情节入手,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
二、预习指导
(一)熟读课文
(二)结合课文,试分析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教学设计A。
(二)理出本文的情节链。
(三)简析本课中心。
(四)设疑、讨论:
1.如果不因风雪阻渡,恰好停舟于孙富的船边,或者即使停舟而杜十娘不在船上唱歌,以致引动孙富,杜十娘的命运将如何?
2.如果李甲不贪图那一千两银子,或是杜十娘早日透露那百宝箱的秘密,使得李甲有巨额财富在手而不被孙富的千两银子所动,杜十娘的命运又将怎样?
展开全文阅读
提示:杜十娘的悲剧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分析:风雪阻渡,江上放歌,引来浮浪公子孙富,的确是事出偶然,但偶然之中引发出潜在的固有矛盾,矛盾存在着、发展着。
小说从一开始就以精确的笔墨,通过明明暗暗的交代,点示给我们。这就是以李甲的父亲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礼教。
例1.在开头人物关系的介绍中,写李甲和杜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但马上点到“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这一句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例2.对李布政的正面描写:“李布政在家闻知儿子逛妓院,几遍写字来唤他回去。”
对李甲的描写:“他迷恋十娘颜色……后来闻知老爷在家发怒,越不敢回。”
这已触到了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矛盾。
例3.在李甲筹划赎金的过程中,又顺笔再一次点示:“他们(李甲的亲友)也见得是,道李公子是风流浪子,迷恋烟花,年许不归,父亲都为他气坏在家……父亲知道,将好意翻成恶意。”此处特意点到李甲的亲友们也惧怕李布政,支持他对儿子的态度,说明李布政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
例4.杜十娘跳出火坑之后面临一个出路问题,询问李甲,而李甲计议未有定着。仔细分析,李甲并非不善谋划,关键在于惧怕父亲。所以他说:“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由此可见,在杜十娘争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是李布政。
例5.小说的情节发展到高潮,写孙富用计的全部活动中,他的阴谋诡计的立足点在于抓住了李甲“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的矛盾恐惧心理。孙富问道:“尊大人位居方面……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孙富非常清楚地看到,李布政的威胁,是他可以利用来离间李、杜爱情,以达到夺人之美目的的重要条件。因此,矛盾的对立面,站在台前的是孙富,站在幕后的起决定作用的是李布政。
(提示:以上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可举其一,从而引导学生挖掘其他,达到自己分析文章的目的。)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造成杜十娘爱情悲剧的真正的社会根源。李布政和他所代表的封建礼教,才是杀害杜十娘的主要凶手。因此,杜十娘的悲剧,不是命运悲剧,而是社会悲剧。
设计C
一、思路
精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所起的作用。
二、预习指导
(一)通读全文,理出全文脉络。
(二)思考:关于“百宝箱”,文章做了哪些描写。
(三)精读课文最后一个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二)(三)同教学设计B。
(四)提示: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把结构技巧比作“工师之建宅”,认为“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须事先筹划,精心安排。而结构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安排和组织上。
提问:试找出文中有关“百宝箱”的描写,并体会该描写对人物塑造所起的作用。
(学生活动,教师可适当点拨。)
分析1:院中姐妹为杜十娘二人送行之时,引出了百宝箱,表面看写出了杜十娘与院中诸姐妹的深厚情谊,实则写百宝箱的重要意义。例:“……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样写为后文沉江作了伏笔,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她的机警、老练,表现了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热切而又坚决的要求。
百宝箱的意义:不是一般的财产,而是一个被压迫被蹂躏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的寄托,是她热切向往新生活的思想的结晶。
分析2:文章高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是她的理想彻底破灭,生命失去意义的一种表现。
(五)精读课文最后一个片段,讨论以下问题:
1.杜十娘为什么“用意修饰”?
明确:这是她用最美的形象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2.杜十娘为什么“微窥公子”?
明确:杜十娘要观察李甲在最后关头,爱情与金钱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当她看到公子“欣欣似有喜色”,她对李甲彻底鄙弃了。
3.李甲大悔痛哭,杜十娘为什么仍要投江自尽?
明确:李甲痛哭,再次显现了金钱和爱情在李甲心中的分量,杜十娘已深深看透李甲的心理,同时对这个世界也彻底失望。她知道,世上没有自己真正的爱情,没有自己真正的幸福,没有自己的归宿,她用毁灭自己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
(六)小结
通过本课训练,力图使学生明确: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起重要作用。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失街亭
下一篇:
《浣溪沙》《赤壁》(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