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505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文/厉复东 杨景法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共有30分,占总分的20%。这类题目做得如何,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因而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作些分析,进而提出应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所谓命题特点,说到底是个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考什么首先是一个语料选择的问题,对此《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够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三类文章在Ⅰ卷、Ⅱ卷中的安排有显著的特点,2001年以前,第Ⅰ卷选文一般都是科技类文章,从2001年开始,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第Ⅱ卷1999年以前是以社科类文章为主,1999年开始为文学作品。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料选用的情况看,已形成Ⅰ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Ⅱ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这种语料选择上互补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也体现了高考命题“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语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最重要的当是考点的定位。高考现代文阅读,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而是考阅读的能力,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命题人也有过明确集中的阐述。他们认为阅读“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从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这三点一直是命题的落脚点,也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

 ——语义理解

 语义理解落实到考题,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②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④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例一,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2001年全国高考21题)

 此题就是考查对重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这篇散文标题为《门》,作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开门”和“关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文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找出相关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和概括。文中与这两个词语相关的句子很多,其中最集中的要数第六自然段。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义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开门”的意思则必须通过对几个相关句子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得出来:“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一个新的开始。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从技术层面上看,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如前面列举的对“开门”“关门”理解的例子。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准确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全文,把握全文。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1)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

 (2)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3)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例二,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2001年全国高考第23题)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命题所选的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结尾句及第七、第八段的起始句。从三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看,皆为文中的重要句子,要准确理解、解释它们,必须结合相关段落。以第一句为例,它处在段末,一般说来段末的句子往往要对上文进行归纳总结。“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门之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等内容。这些都在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放牧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那人呢很显然,“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再次,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信息的筛选、提取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因而成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要内容。所谓文中的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例三,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那些_______的音乐。(1996年全国高考第25题)

 本题考查对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文章最后一段说“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就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了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了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这说明贝多芬的音乐与最有深度的音乐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给他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经过筛选不难看出答案:指那些具有产生于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


展开全文阅读
 各类文章中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在阅读文章时总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文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作辨别、筛选、提取信息类的题目时,务必要准确把握题干,也就是说要明确目的。

 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什么信息是需要的,一时难以分清。在这种情况下,要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对信息的综合加工

 对文章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综合加工,这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对段意、文意的把握,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是根据文章进行的联想推断,以及对文章的评价,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的鉴赏,都必须借助对信息的综合加工才能完成。

 例四,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全国高考第20题)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令》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的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答案为C。此题不同于信息筛选题,回答此类题目准确把握信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从而得出合乎题意的判断。如对C项的判断。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说,在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说凡是有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对以上信息的综合加工就可判断,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的信息范围,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例五,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9年全国高考第29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的能力。6个“便”和5个“领取”分别在文章的开端和结尾,跳跃性大,都用了反复这一修辞格。此类题目主观性太强,考生不大好把握。作好该题,首先要分析形式,从语言表达的方式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就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强化中心”“深化主题”。以上是为“分析”。综观全文,“便”字和“领取”的分别连用,正当文章结构的紧要处,一个突出了时光的飞逝,与玉簪花报秋的警示作用密切相关;一个强化了主旨,让人感悟到“领取”的深意。这些可理解为“综合”。经过这种对信息的综合加工,题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答案是:(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要认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除了解考什么之外,还需了解怎么考。

 现代文阅读试题分为选择(包括多项选择)、简答两种形式。一卷为单项选择,二卷为简答和多项选择。

 简答题是卷Ⅱ主要的考查方式,它不但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语料,还要考查学生表达得是否准确、恰当。这类题目的题干不但交代命题的指向性,有时还提出一些技术性要求,如字数、句式、修辞等。同时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简答题的编制受语料的限制较大,特别是近几年因阅读的材料都是散文,虽然命题的意图仍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鉴赏能力,但其命题都是和文章的体裁紧密相关的,特别是对语言、结构、形象等艺术特点方面的分析,更注重鉴赏评价。

 从技术层面看,选择题与简答题的命制有很大不同。选择题无论是选错或选对,其命题的思路都是渗入一些与题干要求不相吻合的干扰项,用以迷惑考生。如:

 例六,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998年全国高考第25题)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B是正确项,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得知:“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A项错在“推广种植上”,因为文中说转基因作物仍是试验,“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公顷左右”这个选项是在利用学生对文意不能整体把握的弱点,似是而非、“无中生有”地进行干扰。C项错在“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原文说“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只是“可能”,并没有说“最大”。这是在运用“判断失当”的方法来设置干扰项,这种方法往往将“单称、特称”说成“全称”,将“可能”说成“实在”,将“或然”说成“必然”。D项错在“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原文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要指出的是,命题人常用的这几种编制迷惑项的方法,可一题一用,也可一题多用,同时还需注意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特别是在科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二、应试的对策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

 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是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部分:前者为认识问题,即认识、了解把握语料;后者为解决问题,即借助认识把握、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前者,或前者做得不够好,认识理解不到位,后者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所以说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答好现代文阅读题,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综合,也就是概括,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做语文试卷中多数题目(个别识记题目除外)都要使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只不过因题目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综合,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孰重孰轻,难分彼此。



展开余文 如例二,理解“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一句在文中的意思。先要确定本句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上认识该句是本段的收束句,起对上文进行综合概括的作用;其次,认识该句使用比较修辞的特点;再次,从行文中读到的人与动物的区别,这些工作都是分析,将这些分析归结在一起经过合理的推断,得出该句的含义是“人是有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这个过程则是综合。

 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因卷Ⅰ、卷Ⅱ的命题形式不同,对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角度亦有区别。在卷Ⅰ中“分析、综合”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方法”“手段”使用的,如何分析综合,则在卷面中没有表现。在卷Ⅱ中“分析、综合”虽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以“方法”的面貌出现,但随着鉴赏内容的加强,有时“分析”不单是“手段”“方法”,而是作为“目的”出现在考题中。如2001年春季高考题,第23题要求对父亲的形象作简要分析,这类题目虽然是考查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但同时也直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

 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能不能对一个事物、一种说理进行恰当分析,与其说是方法问题,不如说是认识问题,因此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如何综合,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形成答案,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依据答案的要求,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这时就需要舍取法,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3.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随着卷Ⅱ考文学作品格局的确定,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也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

 文学作品的阅读,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同时因考生的理论素养不够,对评价标准不了解也是做题的一大障碍。须知不同的鉴赏内容,其评价标准也不同,如选材、组材主要看是否典型,文章结构要看是否完整,过渡要看是否自然、恰切,前后照应是否合理;表现手法应看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语言要看是否准确、连贯、得体,是否简练、生动、丰富多彩等等。

 4.针对命题的特点,加强针对性训练

 针对语料选择题目设计方面的特点,平时训练要克服语料选择上的盲目性,如第Ⅰ卷以前都定位在科技文,从去年开始有了社科类文字。那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就应该两者兼顾,更重要的是在题型上,要使之与高考题一致。社科类文章放在Ⅰ卷考,就应该注意以选择题的方式,从信息筛选、提取的角度设计练习,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同时针对文学作品阅读语料选择上的特点,一要增加相关体裁的文学理论素养,二是加强对相关体裁的阅读训练,最好是将高考已考过的选文作为典型练习,作深入的分析,尽管过去的考题一般不会再考,但高考从选文到命题设计,都是非常考究的,作为解剖典型的“麻雀”,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针对试题编制的特点,可以强化两方面的练习:第一,对选择题,在做完题目明确答案后,可从命题的角度加以审视,明确命题的意图、设题的角度,认识干扰项编制的特点,增强对选择题命题方式的理性认识。第二,做简答题,要提出详细审题、准确答题的要求,克服答题的随意性。

 再则,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成功率就会更高。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三桩史实错位 三种情感倾注
下一篇:浅论说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