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298  
标签:教学论文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作者按:本文是应《中学生学习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读写月报》《中小学教材教学》等七家报刊杂志社之邀撰写,分析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02 年 高 考 语 文 试 题 分 析 

                                 余     闻

  第一大题  第二大题  第三大题  第四大题  第五大题  第六大题  第七大题

与2001年相比,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考试内容和结构上都有所调整。在内容方面,取消了对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新增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结构方面,将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其中,新增加的第四大题囊括了新增加的3个题型,即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试卷的主客观题比例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别由原来的40%和60%调整为30%和70%。加强了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这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致的。 

    语言知识题继续体现出对考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则体现了对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文言文选材继续体现了“浅易”的特色。整套试卷进一步加强了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没有偏、难、怪题,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文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继续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原则。也许有人把“心灵的选择”与《诚信》归为同一类话题,即道德层面的话题,这个认识是片面的。“心灵的选择”针对的是人思想和内心活动,在生活中,面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我们在心中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又是怎样作出选择的?这里的矛盾冲突可以是道德层面的也可以是非道德层面的。比如在选择高考志愿时,是选择历史还是选择物理,是追寻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还是探索人类发展的未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选择也是可以触动心灵的。“心灵的选择”这题目与以往的作文相比更加关注人的感情、思想和精神,同时与学生的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考生施展写作方面的才能。下面就对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作一些具体分析。 

  

第  一  大  题 

  

    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有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2002年语文试卷中客观类试题的数量比往年有所减少,以前归入这一大题的“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现改放在第二卷,因此这一大题的内容主要就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一块。这部分题目重点考察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即辨识错误读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即辨识错别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恰当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等方面的能力。下面分各个小题对命题的意图和试题的正确答案作一些具体分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答案】D 

 【分析】第1题重点考察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及普通话,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仍将普通话的语音列为语言知识部分考察的一项内容。与往年相同的是,本试题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在试题中没有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出这种题目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现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形声字辨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角度说,这也是对是是否可能采用其他不同形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语音试题命题的一种尝试。 

由于这道题的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与往年稍有改变,可能有些考生会感到不大适应。但其实这道题不仅没有超出《考试说明》中关于“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这一基本要求的范围,而且事实上试题的整体难度还有所下降。一方面,试题只是选择了最常用的一些具有相同声符的形声字要求考生辨识,这比考那些相对冷僻的汉字的读音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更容易掌握;另一方面,试题还给出了包含这个汉字的常用词语(包括成语),这也可以避免多音字的干扰,缩短考生思考的时间。此外,今年的试题中除1个字外(且也是常用的成语中的字),其余给出的形声字基本上都是声母和韵母不同的字音,不涉及声调,这也与往年尽量减少声调干扰的考虑一致,应该说即使是方言区考生也不会有太大困难。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其中“滇池”的“滇”读音为dian,“嗔怒”的“嗔”这读音为chen;“缜密”的“缜”读音为zhen,“精卫填海”的“填”读音为tian,“谨小慎微”的“慎”读音为shen。这5个相同声符的形声字的读音(包括声母或韵母)全都不相同,且5个词语都是常用或常见的,其中作为语素的汉字也不冷僻,考生应该能够正确辨识。而其余3组都包含有2个读音相同的字,如A组中“盐碱”的“碱”和“减员增效”的“减”;B组中“弹药”的“弹”和“肆无忌惮”的“惮”;C组中“赤膊上阵”的“膊”和“博大精深”的“博”。B组有一个字音的差别是声调不同,即“殚精竭虑”的“殚”(dān),与“弹”和“惮”(dàn),不过,即使方言区考生无法区别它们是否相同,也不会干扰考生把这一组排除,因为题目要求是选择“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展开全文阅读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答案】B 

 【分析】第2题重点考察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高考语文试题语言知识部分对汉字字形的考察,一般都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笔画的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的汉字偏旁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字字形的考察主要就是要求考生辨识词语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关于错别字的考察,过去曾采用过几种不同的方法。如在一句话中辨识错别字,在字音字形都完全不同的词语中辨识错别字,甚至要求在一句话或一组词语中选出2个错别字,等等。相比较而言,2002年这道题目的难度是较低的。因为考生只需要在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且基本上都是常用词语)中辨识包含有1个错别字的一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可能出现错别字,这对于平时注意不够的考生来说又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由于各例都选用了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这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也增加了某种干扰。当然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特别是容易混淆的音同或音近的词语)的总量并不是很多,所以估计今后对于错别字的考察不可能每年都采用这种题目。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其中“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因为“随声附和”是“跟着人家的意思,依从应和”的意思,其中的“和”是“唱和”的“和”,与同组的“符合”的意思不同,所以把“附和”写成“附合”不但意思不对,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这一题的其他几组中尽管也都包含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但都没有错别字。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答案】B 

【分析】第3题重点考察考生对词语意思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层级为D级。 

    关于词语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察,2002年高考试卷中共有3题,即对词语意思的理解1题,正确选用词语1题,辨析成语正误1题,总体所占比例与往年基本相同。但与最近几年的试题相比,2002年这部分试题增加了对词语意义理解的题目,减少了虚词或语句排列一类的题目。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一是由于词语运用方面共有3道试题,因此在命题形式上势必要有所区别,今年关于虚词的试题(即第5题)采用了选用词语的考察形式,因此实词的考察就不宜再采用完全相同的形式:这是本题改用判断词语释义是否正确这种考察形式的一个原因。二是虽然《考试说明》把“正确使用词语”归入“表达应用”的D级,但实际上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在语句中选用恰当的词语也是以正确理解词义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考生如果不知道词语的正确释义,也就无法正确使用该词语:这是本题改用判断词语释义是否正确这种考察形式的另一个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说,本题现在采用的要求考生判断词语的释义(特别是其中具有相同字形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的释义)是否正确的考查形式,在过去的试卷中也出现过(如判断字音、字形、释义是否正确等),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命题形式。而且一方面试题要求判断的词语释义都是一些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和用法,并没有涉及冷僻的词义或词语的某个义项,考生应该熟知;另一方面试题是要求考生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排除错误的3项,而给出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某个义项解释的错误也是比较明显的,加上试题同时给出了整个词语的解释,并非仅仅给出相同字形的多义词或多义语素的释义,这也可以帮助考生做出判断。所以本题目的整体难度应该说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降低。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即“道义”、“道歉”、“道听途说”和“能说会道”4个词语(包括其中相同汉字的语素“道”)的释义都是正确的。而A组中“闻过则喜”的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其中的“过”指“缺点、过错”,不是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或指“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过”的意思,因此“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的意思是不对的。C组中“适逢其会”的意思是“恰巧碰到那个时机”,其中“会”的意思是“时机”,因此把“适逢其会”解释为“恰巧碰上那次聚会”,显然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D组中“剑拔弩张”的正确意思是“拔出刀剑,拉紧弓弦(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其中的“张”意思是“拉紧、拉开(弓弦)”,不是“(把箭)射出”的意思。即使考生不知道此处“张”的意义,从“剑拔弩张”整个成语的喻意,即“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来看,显然“箭”也没有“射出”的意思,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展开余文
【答案】A 

【分析】第4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种试题的形式与去年相比没有改变。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这句话中“光怪陆离”的意思是“光彩奇异,色泽繁杂,形容奇形怪状,各式各样”。这一成语本来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因此用来修饰“现代观念”,不管这些“现代观念”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的,是西方的还是非西方的,只要其确实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就可以用“光怪陆离”来修饰。联系下文看,本句中的“现代观念”实际上主要指关于“西方艺术”的观念,而这些“西方艺术观念”在说话者看来应该是可以从中“汲取精华”的,可见整个句子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观念”的意思,只不过这些“现代观念”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其中既可能有精华,也可能包含糟粕罢了。退一步说,即使把“光怪陆离”理解为带有贬义,那么由于“现代观念”中毕竟带有某些比较模糊和需要辨别的观念,不应该全盘接受或完全肯定,所以用“光怪陆离”来修饰也是恰当的。 

本题中其他句子中的成语都不恰当。B句中“雨后春笋(般地)”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可见该成语主要用于褒义。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的事情,显然不能用“雨后春笋”来修饰。此处可以考虑改用“源源不断”之类的修饰语。C句中的“有口皆碑”,从通常解释的意思看是“比喻人人称赞”,似乎用在这里也不无不可,即理解为“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人人称赞”。但实际上把这个句子念一遍就会觉得别扭,原因在于实际上使用“有口皆碑”这个成语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必须是“特出(特别出众)的”,是需要建立“功德丰碑”来长久颂扬的;二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一般是应该经过较长时间验证的,是被普遍肯定的。而“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一则这件事情本身远远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二则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这里就不能用“有口皆碑”。此处如非用成语的话,可以考虑改用“有目共睹”。D句中“偃旗息鼓”的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而从本句表达的意思看,“几家汽车大厂”实际上还没有开始采取行动(即价格变化的“动作”),当然也就谈不到“停止行动”了;另外“偃旗息鼓”是一种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动作行为,也不可能“一直”。此处如改用“按兵不动”似乎更加符合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美关系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他比你只是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答案】C 

【分析】第5题重点考察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与往年考察准确选用同义或近义实词的形式相同,但考察的内容改为虚词,而虚词的考点是副词。与考察实词的用法相类似,考察虚词,特别是副词,也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副词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的能力。试题中给出的3组副词就是这种意义和用法非常接近的副词。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而其他几个选项都不大恰当。这道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简单的,因为考生只需要凭借现代汉语的语感,就应该可以做出正确判断,一般不会选错。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道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在于试题中给出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这三组副词,意思确实都非常接近,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彼此都可以换用,而且很多词典的释义对二者也都不加区别。但必须明确这样一点:语言中除开少量的绝对同义词(即等义词)外,实际上所有近义词和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必然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有所区别,以前试题中出现过的大量实词(如动词、形容词等)的情况是这样,副词的情况也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题中给出的三组同义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还是可以给出严格的解释的。 

  “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一再失败”就不能说成“再三失败”。这种区别中有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上例。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试题中的第①句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所以这一句中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一再”和“再三”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稍微”和“多少”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差不多,即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甚至说“多少”的意思就是“稍微”。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他比你稍微/多少高一点”。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②句,只能说“你比他只是稍微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不能说“你比他只是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哪个副词的限制条件还是清楚的:即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这就是为什么该句只能用“稍微”,不能用“多少”的原因。“稍微”和“多少”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常常”和“往往”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都差不多,比如说“往往,表示时常发生、经常发生”,甚至说“往往”的意思就是“常常”。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吃饭后,他常常/往往到湖边散步”。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③句,只能说“这几天我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就不能用“往往”。这里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试题中的第③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不能用“往往”。“常常”和“往往”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答案】D 

 【分析】第6题重点考察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种试题的形式与去年相比没有改变。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而A句、B句和C句都有语病。A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意义不明确。首先是“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这一句不通,应该在“进入”后面加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该语句才比较完整;其次“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这一句缺少主语,虽然汉语句子往往可以承前句的主宾成分省略主语,但本句上一句的主语是“人类”,而这里“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的显然不是“人类”,而其实是“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可这个语句并非上一句的宾语,一般说不能使下一句承该成分而省略主语,这样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不明确了。B句的毛病是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全句如果保留“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则全句缺少谓语动词,应添加谓语动词“是”,改为“是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如果不添加谓语,则应将“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改为“了”,即把这一语段改成全句的谓语。C句的毛病也可以说是成分缺漏,或结构混乱。全句其他地方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在“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这一语段中,“包括”后面应加上“在内”,改为“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在内等大型国有企业等”。由于该句较长,“如”后面连续使用几个并列的动宾结构,所以虽然句子中的毛病不大,但要看出来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人教网

标签:教学论文 2002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
下一篇:荷花淀(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