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6703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 )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 )

      二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 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 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 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次第 萌发 孕育

      差异 推移 灵敏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 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

      他显得很成熟( )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

      3.杏花开了( )

      北风吹,雪花飘( )

      评弹这朵花( )

      戳穿他的花招( )

      他挂了两次花( )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 渐渐 丰富 养育 灵敏 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 容易 归来 综合 复杂 短促

      答案

      一、

      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

      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

      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展开余文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

      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1—12)

      五、

      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

      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 温度带

      2 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 全年雨量

      2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

      (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 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 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 侵害(危害)

      (三)

      1.热 凉

      2.干净 邋遢

      3.冷 暖

      4.早 晚

      (四)

      开放(封闭) 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 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 短促(漫长)

      另见资料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枣核
下一篇:同志的信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