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设计
阅读:602
标签:
教学设计
莫炒素质概念 让教育自身冷静发展
人民网 2002-09-26
●概念
应试教育:以选拔考试、提高升学率为目标,以考试要求为教育内容并设计课程,相应确立起一套适应考试要求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由此确立以考试成绩、升学率高低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
●区别
1、从方法论角度看,应试教育以教育系统内运行的阶段性目标为根本依据,素质教育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要求为根本依据;2、从功能的角度看,应试教育的内容是片面的,行为是短期的,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行为是长期的;3、从质量角度看,应试教育的人才质量是畸形的,不完整的,主要局限于为应付考试的要求而掌握的知识,素质教育的人才质量是完整的、系统的,使受教育者在不同的阶段就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受教育者终身有持续发展的需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麦志强
每逢“高考”时节,人们又纷纷扯起“应试教育”的话题。“应试教育”何时休?百结千缠万因由。
你看,这边厢,有关部门正在为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努力制止“排队现象”;那边厢,某报却在大肆炒作,硬是把“队”排到初中升高中的学生身上!一不小心,人们就会把社会和家长们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看作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前提。实质上,以片面发展人的应试技巧为目标的教育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关”而不惜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教育现象,甚至是为了确保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跨过“考试关”而不惜放弃大部分学生的教育现象,在表面上,在短期内,似乎是“满足”了社会、“满足”了家长的需求,而从长远来说,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种掩人耳目、炫人心目的“泡沫现象”。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教育领域这些“泡沫现象”呢?笔者以为,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即使视之为危害国家利益、危害社会利益的犯罪行为,也实不为过。鼓噪而起,失去理性的盲动,曾经让历史为之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关于“应试教育”问题的讨论,应该是怎样,不应该是怎样,已经扰嚷纷纷多少年了,现在,该是社会冷静下来,让教育界人士自己理清思路,让教育遵循自身的理性轨道发展的时候了。这是对教育专业性应有的必要尊重,说教育是一门专业,谁也不会反对。但当出现谁都以为自己是专家,谁都以为自己提出的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良策这些现象的时候,结果就具有悲剧色彩:或者教育根本就不是一门专业,因为谁都可以对它横加指责和干预;或是教育沦落了,因为它的专业性受到了无情的蹂躏。一旦教育的专业性得不到保护,情形就像人们可以蔑视一切物理学、建筑学的科学原理,可以随意轻率地议论甚至决定如何修造一座桥梁、如何建筑一座大厦那么可怕。失去了专业保护,“教育”这座通向未来的“桥梁”,这座造福后人的“大厦”,将会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让全社会都来尊重教育的专业性,对教育持有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这才是能够真正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
近年,广东在高考中率先进行的“3+X”的改革,人们可能只知道是考试科目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当中蕴含着的深刻意义———从原来强调“教育对人的选择”进步到尊重“人对教育的选择”,这种在考试科目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在教育价值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微妙变化,并非那么容易为人们所觉察,所接受。当高考中增加了“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时,它对整个人才培养链条所产生的影响,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部显示出来。目前国家以“政府行为”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作用到整支教师队伍,全面体现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要求之中,仍需时日。这些正在悄悄地发生着的改革和变化,其意义,正如某种产品的广告词所说的:“奇迹不会即刻出现,但是真的发生了!”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应试教育”的现象,是一种厚重的历史积淀,不是说要停就可以马上停下来的,即使我们在猛拉“刹车杆”,它还会依赖着一股渗透在我们民族文化深层意识中的惯性顽强地滑动。时至今日,出现了对“应试教育”的制动与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启动两种历史现象并存的局面。我们不但要加大刹住“应试教育”的力度,更要加大启动“素质教育”的力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启动“素质教育”的力度,直接决定着我们制动“应试教育”的力度。当我们全面体现“X”科目的选择性意义,全面领会“综合科目”的培养要求,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会从中催化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产生一支新的教师队伍,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所谓此消彼长,当“素质教育”千帆竞发的时候,“应试教育”就会成为一艘“沉舟”。
标签:
教学设计
莫炒素质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首页流量于2002年9月26日晚7时左右突破
3000000
.
下一篇:
分析段意、中心思想 嫌语文课乏味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