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164  
标签:教学论文
是赞美还是哀婉?
                             吴礼明 

《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说:“作者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感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之中?”这一题目的言下之意是说,作品的基调是在“赞美”故都的秋的。因为理解如此,所以便没有办法安纳“悲凉”二字。而在教参的编排中,编者也似乎认为本文的主旨的理解相当困难,因而在教法指导上颇费笔墨作比较详尽的解释与指点。其实,这种理解是费劲的,而做法也是多余的。 

对故都的那份似淡而实浓的情感,或曰深情,并非就是“赞美”二字所能囊括的。而在“赞美”的用词之外,我以为用“眷恋”与“哀婉”可能来得更恰当些。 

至于“悲凉”的意绪,那是一种不干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心理结构深处的,因外物与文化的作用而长期形成的某种对不足与遗憾的敏感所产生的感触。教参说:“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理投下阴影,以致于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又说:“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到的,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应当说这样的解释充分照顾了作品与作者的个性,而且理解也比较深刻;但这种解释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悲凉”意绪的共性层面。其实,“悲凉”“悲秋”“悲伤”“伤春”等都同属一个“伤悲”母题下子题系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长期的历史的作用而具有其文化的内涵与审美的内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悲凉”“悲秋”因此而能引发人的长久的凄美心境,于是也因而形成一种文化与审美上的偏好。 

自然,我们要费一番周折来解释说明了。我想,这样的解释是必需的。在心理层次上,因为有相同或近似的经历,“哀情”所以能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人们的心灵感动而形成一种一触即鸣的效果,并在触动中同样回味、观照、玄想那至味的真、善、美,以及所谓哀婉的人生叹息与不足。有一种理论也认为诗(包括其他的文学门类)就是对痛苦的捶敲与细味,是对暂失自我的一种意识的观照,因而它具有一种超越与玩味的功能。英国诗人济慈甚至认为美总是与忧郁同在,而这种美是注定要消逝的。那么这种对非永恒性存在的咏叹实在能引发人们普遍共有的情感震动,因而具备美学上的审美特质。 

在文中,作者所写的秋景都是那么的“清”而“静”。“清”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学者蒋寅认为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诗歌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清”是与“浑厚”相对的一种审美趣味,它明快而澹净,有一种透明感,有时也会有寒冽逼人的感觉。作为风格范畴的“清”,可以表述为形象鲜明、气质超脱而内涵相对单薄这么一种感觉印象。如果具体地加以分析,则可列举出明晰省净、超尘脱俗、清新自然、古雅和凄冽等要素,而其负价的要素则是弱和单薄。(《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1期)在本文中,与这种“清”而“静”相联的是“古雅”“凄冽”的要素,而它们又是与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悲凉”是相统一的。我们看,那闲人悠然的微叹中那种时光易逝对人又是多么的无情与无奈。不仅如此,那槐树的落蕊与晨扫的帚纹,秋蝉的残鸣,来去秋雨的匆忽,以及那秋果的清淡,这些都能在心理意绪上形成一种清幽哀婉的审美特征。而对那些对此深有感触是作家来说,这便格外有了一层心灵上的叹息与抚慰。于是心便找到了一次宣泄的对象,于是在相互反射与对流中,主体与客体之间便建立了互融的境界,于是主体(他或作者)感到了安适与舒惬。正如我们有时沉浸于缠绵轻慢的曲子,也许所达到的持久的程度更直接些。 

当然,至今还有人持着阶级论的观点,要批评这种审美偏好为病态的倾向。他们批评郁达夫是颓废的。但由于郁氏的人生经历以及与鲁迅这位巨匠的关系,又使得后来的批评界极难措辞。但何妨进行一番改造与翻新呢?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颓废”换成“颠沛流离”,“沉沦”变成“平民”。经过这样的置换后,这郁达夫的感情世界与无产阶级的普罗世界便无遮拦了。其实,郁氏原本不是什么“贵族”,而何来个“平民”倾向?除非他是个“精神贵族”?但这个名词是后来才有的新时髦,并不在当时。而所谓“颠沛流离”又非老杜式的辛苦与悲壮,而在文中又似乎很难寻其踪迹……总之,“无产阶级”的郁达夫的不存在的,而“小资”情调的郁达夫却是很鲜明的。 

说郁氏的审美是病态的,是无产阶级式的批评;说他有平民倾向,也是无产阶级式的批评。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批评是有害于文本的阅读的。这样的批评应当终结了。

                             k12 论坛
标签:教学论文 是赞美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15岁中学生下毒手 惨杀小学女教师
下一篇:百年孤独(节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