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624
标签:
教学论文
让学生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山东淄博临淄八中语文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我们学校加入“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以后,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从一下几个方面,尝试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一、转变观念,换个角度做教师,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还什么,——时间、空间;为什么还,无需赘叙;怎样还,却是一个关系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问题。因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课堂就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 我们就此作了一些试验和尝试。
1、课堂准备:不妨蹲下来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进行再创造。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
2、课堂引导:明目的,教方法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首要的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训练和实践,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语文的学习,一般 包括预习、赏析、拓展等常规程序。预习时一般按“读——查——思——写”四个步骤进行自学;赏析则要求学生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方面理解、欣赏课文内容、手法、构思等技巧,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拓展,则要求学生从拓展的途径、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最终目的等方面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丰富知识,提高辨析、比较能力。
3、课堂生活:与生活世界沟通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 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必须仔细思考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那些现象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此类知识又是生活中何种现象的反映,是对一系列什么生活现象的概括和升华。让学生逐本求源,真正实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从而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从已知中悟出新知,从书本上的知识、道理联系的社会的知识和道理 。如《浓烟和烟囱》一文,学生一看就明白,理解上没有语言障碍。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然后扩展开去,让学生由课本联系生活,思考此类现象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世态。学生各抒己见,并由此及彼,以《粉笔字和黑板》为题让学生仿写,并予以一定的提示:一、粉笔字和黑板各有什么特点?二、你赋予他们什么样的性格?讽刺谁,赞美谁?让学生就一定的社会现象尝试用一定的文学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真正实现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4、会倾听,善引导
学生的生命体验、自主学习,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引燃课堂生命的火花。这种火花是学生思维的闪现,老师引导得方,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开阔学生的思维。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重感悟而轻结论的过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浅,是由他们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只要有感悟,就有提高,火花是他们感悟的外化。
二、作文教学,以读促写,寻找写作的源泉。
1、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几天,应一位编辑朋友的要求,为某刊物写一首《黄山日出》的诗,以前虽然写过不少写景抒怀的诗,但此诗却让我颇是为难。原因何在?现实世界中我没有见过黄山日出,虽说我曾在黄山呆过。
诗最终完成了,是看了大量黄山日出的图片以及写黄山日出的文学之后,加上自己登泰山观日出的感受而写成的。朋友的这一要求,给我这为人师者上了很好的一课,只有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才能写出好的东西,于是我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也就有了改变。
在新基础教育推广阶段的课题研究中,叶教授一再强调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使他们的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我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这句话的本质。以前要求学生作文,多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强调写作素材的积累,注重理性上的认识而放松了感性的要求,其实,这是不太成功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少,他们笔下的素材也就缺乏生活的灵动,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块作,很难有令人感到有生活气息的新作,原因也在于他们缺乏对生活世界的认识。
展开全文阅读
明白了此点,我转变了以往的片面教学方式。每一习作,注重学生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课堂上咬笔头的现象减少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开展大阅读活动,积累写作词汇。
我们为师者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习作有三种,一是流出来的;二是写出来的;三是挤出来的。对于第一类的习作,我们看起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体会到的,在此没有必要详述。第二类的习作,总体上说的过去,但是不太流畅的文笔和个别的语句,总会出现在文章中,我们改起来少许为难。最头疼的是批改第三类的作文,它们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错字连篇,整篇文章叙事如记流水帐;议论反复谈论一个浅显的道理;说明则不分主次……在三类习作中,多的是二类作文,其次是三类,少的是一类。如何转化学生的习作,仅仅靠老师的改是不行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知道,要想让一个杯子里的水外溢,只有给杯子装水,满了是还不行的。由此,我们明白了要让学生的文章达到一类,就应该给他们头脑中“装水”,这种水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开设了大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吸收词汇,充实自己的写作库。脑海中积累的词汇多了,写作时就会流了。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周上两节阅读课,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老师已经把关),他们可以摘抄,可以评注,并把自己所读,写成读后感进行交流。每周每一名学生选择一篇千字美文,誊抄后张贴在阅读墙上,以供大家阅读。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图书由学校购进一部分,学生自己筹集一部分,方便学生阅读。
3、小组合作,互相批改。
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对自己的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后才能修改。文章的失误,别人会及时发现。针对此点,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分组相互批改的方法。规定学生一节课完成作文,第二节课四人一小组批改,一人读,三人批改,根据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当事人加以修改。第三节课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选出小组中优秀习作在班级交流,师生面批,肯定长处,修改不足。通过这类活动,学生的批改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就有了提高。他们能发现出别人文章的不足,也就避免和克服了自己以后写作中类似的失误。
4、深入生活,提炼细节。
细节是作文的生命,可以说,有一个细节就有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细节从哪里来,它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留心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高于生活的东西,文章才会生动,才会可感、可悟、可思、可塑,如果细节不鲜活,那么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它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就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基于此,我们经常叫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然后把自己的见闻拿到班级进行交流,彼此从材料中去提炼自己的东西。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脑海中就有了细节的储备,写作时就轻松得多,生动得多了。
三、考试和放手的两种授课模式。
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主阵地是课堂,短短一堂课的时间,要给学生传授什么,如何传授?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思考的问题。对于一篇课文,我们讲解的重点是什么,我们很清楚,学生理解了没有,我们更应该清楚。我们培养的目标就是学生会学的能力。明确这些,我们尝试了两种课堂模式。
1、“考”的课堂模式。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把本课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看学生哪些可以自己学会,他们自己会的东西,老师大可略讲,甚至不讲。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深不下去的,就需要老师进行点拨,使之深入下去;有争议的问题,则给予明晰的标准后使学生明白;对失误的地方,加以订正……经过如此的筛选,学生不会的部分,才是我们讲授的重点,因为我们的“解惑”应该针对学生,而不是老师认为的疑难点。
有时,我们在备课时认为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而认为的轻松点,他们理解起来倒有了一丝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前认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种“考”的方式,我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如何出题的问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工作,去认真地精选试题,把课文的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出重点和难点,还要注意试题的梯度性和容量性,要想处理好这些细节,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好在同学科同级部实行的是资源共享,这也体现出合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2、“舍”的课堂模式。
这种课堂模式的尝试,缘于我的一次经历。记得在上初三时,教我数学的张震老师曾经让我上过一堂数学课。虽然时隔十三、四年,但我“执教”的比例性质那章的内容却仍旧历历在目,其它的数学知识淡忘了很多。现在想来,张老师给我的那次机会,是我初中生活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了讲好老师布置的那堂课,当时的我认真复习了以前的知识,自学了要讲的知识,并且较深入地钻研了以后的知识。在资料极度缺乏的那个时代,我只能啃课本,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请教老师、同学,回家后再问上高中的姐姐。无形中,我的朋友都成了我的老师和学生……上课的过程对我来说已不是多么的重要,只是那次课后,我明白了:教师一旦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本质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还?还的度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仅从形式上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学生是活的个体,他们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往往是在“因材施教”这个大口号下的一刀切教育,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有“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于学生”,但这些问题地提出和解答,往往是有限的几个学生,他们构成班级中的明星群体,而在学习上处于弱势的大多数学生,他们只是问题的旁观者,很难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收获也就可想而知了。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认为一在于老师的控制欲和教案欲,怕学生说错,影响上课的情绪、浪费时间而仅提问好的学生,不叫差的学生。二是对好学生的回答,因为和自己想要的答案比较一致,老师往往表扬,对差点学生异彩纷呈的答案,往往加以训斥。三是从幼儿园到以后的教育,是逐步规范学生思想的教育,学生的思维一旦定势,就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师生之间交流少,存在心灵上的隔阂,造成课堂上的不配合。为了打破这种单一的课堂模式,我进行了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执教”的大胆尝试。
学生群体比较接近,学生做老师本身又比较新鲜,学生的思想被调动起来了,我的尝试也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先从简单的课内自渎课入手,在熟悉教材、精心备课的前提下,给小老师点拨讲课的思路,以后逐渐放手,直到把所有的课型及课堂都还给学生。我把课文教给各学习小组,他们在课余时间合作学习,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记录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利用最后的五分钟时间,对本堂课的精彩处给予肯定、不足处给予补充、失误处给予纠正,老师的讲课艺术加以指导……这种尝试试用一段时间后,我通过作业、提问、谈话、测试等方式进行反馈,学生掌握的并不比我讲解时掌握的少,更可喜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也广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次也不敢举手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举动。
反思我的尝试,我走过了由怕到舍得的过程。开始实验前,怕学生讲不好、怕教学质量下降,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有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一旦横下心来尝试了,才体会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老师备好课,教材烂熟于胸,你导好了,学生如何演也不会有失误。
做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反思自己拥有的有限的知识,跟老师学来的有多少?自学来的有多少?吕叔湘老先生的“三七开”并不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话。为了学生主体生命的发展,我们又有什么舍怒得的呢?面对新基础教育发展推广中的广大的活生生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鹰隼试翼的蓝天,而不是一个处处限制的鸟笼。
以上三点是我们学校在语文教学上的点滴尝试,它是一种实验性质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经过大量的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叶圣陶先生“教者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能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授之谓也。”的话,使我们有更大的信心去实践我们的尝试,经过一年多的新基础教育的实验,我们感觉我们是在走一条以学生的主体生命发展为主旋律的新路。
通联地址:山东淄博临淄八中 邮 编:255400
标签:
教学论文
让学生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克拉玛依为素质教育架设“航标灯”
下一篇:
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