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755  
标签: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超越
              中国教育报     2002-10-25     李满苗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创新教育则是指导年轻一代面对现实的环境,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去审视并改造现实的过程。创新教育正在于通过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物或结论不断地提出新挑战,展现新的世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创造物。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创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创新教育的这种超越性就是她的本质特征。 

  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我思”就是“自我”对环境的“所予”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使主体的个性和独特性在对象上得以显现。所以创新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创新是个体主动地追求的结果。 

  创新教育应当在两个方面体现出创新的本质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因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个性。换一个角度来看,创新就是人的个性与独特性的张扬,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与外化。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行为得以表现。创新教育不是任意地改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中,自我完善。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当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教学中,应当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性。 

  突出教育的开放性 

  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人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展现出新的理想,因此创新蕴含着以批判性思维去对待人们所面对的现实,揭示现实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力量要得以实现,个性独特性要得以外化,就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两方面处在不断升华过程中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开放的教育过程需要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通过学习主体生动活泼、主动的自由活动,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身心发展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掌握人类知识的内化过程。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将已有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内化是外显的必要条件,外显行为取决于其内化的程度。这里要强调:(1)科学结论的条件性,即教育者要力求使学生相信任何一种科学结论都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变化了,结论也会随之而变化。(2)开放式课堂讨论,即课堂教学应当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3)求异的思维风格,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应当既表现出一种批判性思维风格,也表现出一种发散性思维风格,前者是对既有的、传统的方式的否定,后者则是个体对新颖性和多样性的追求。三是活动的自由表现,即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为学生展开自由想像、进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体现课堂活动的实践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创新教育就是这样,更强调其实践性。其一,只有通过实践,创新的思想才能转化为现实;其二,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其三,实践为人们的创新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因为任何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 

  创新教育体现实践性,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中呈现问题情境。人的发现、发明、创作、创造是在不断地遇到现实问题中产生并形成的。人类的创新史可以验证这一点。问题的存在,是由人的活动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引起的,是由人自身的行为与行为者主观思维中的不足而引起的。德国有一位造纸厂的工人,一次因粗心大意弄错配方,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而遭解雇。无奈之中,这位不甘失败的工人对这种废纸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其吸水性特别好。于是他廉价买下这批废纸,切成小块出售,称之为“吸水纸”,并且申请了专利。可以说这个人因绝境而“发明”了“吸水纸”。这位工人之所以因祸得福,是因为在困境下产生的求变通的意识和品质。在这里,创新不是发明,而是改变用途。纸还是原来的纸,只不过发现了它的新用途,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摘自《创新教育论》李满苗、张和仕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标签: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孩子上网校,家长何时不操心
下一篇:试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度”(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