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293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网友来稿)


程先国  

  [摘要]:世界教育发展的局势、“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语文新课程的指向,都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这主要依靠注意培养学生的“三自”素质、充分发挥“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职能、优化“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自主性学习,精心创设探究性课堂教学环境、认真组织探究学习活动、重视培养学生优化处理资料或信息的能力、优化评价方式以鼓励探究的热情的探究性学习,认真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意识、注意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水平、努力拓展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视野的实践性学习来实现。

关键词:终身发展  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实践性学习

一、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

1、世界教育发展局势之必然。时代的进步令终身教育成为必然。早在1972年富尔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但是那时的概念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学习化社会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刚刚出现的概念” (1),“从英文和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原来‘经常性教育’到‘伴随生命的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三个根本特征:第一是更加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第二是提出了学习的全民化;第三是突出了学习主动性。” (2)据此,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应前瞻性地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学校的教育理念,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造就终身发展的生命主体”,不仅要为学生现在负责,更要为将来负责,个体生命不仅具有现在的意义,更要蕴含永久的价值。因此,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就必须牢牢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观。

2、“语文新课标”要求之必然。“新课标”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这样,就广度而言,‘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长度而言,‘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最终,语文新课程就将使学生摆脱因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这种‘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心灵,就超越了从语文教师手中承受知识这种直观外在线型的关系而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 (3) 

3、语文新课程指向之必然。“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功能”,(4) “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5) “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 (6)这就要求语文课程指向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发现问题中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这主要运用“自主性学习”实现学生的主动性发展,运用“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的特长性发展,运用“实践性学习”实现学生的巩固性发展。

(一)自主性学习

马克思认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自由人格的发展。自由必然意味着一种力量,一种每一个人想做任何事情的或满足人们希望的有效力量;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自由就是个体自主地把握自我的状态,即个人对他人或组织的强制性影响的摆脱。学生要实现通过语文的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就必须在语文的学习上能够自主地“把握自我”,能够自主性地学习。同时,“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内陆地区的学生与沿海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7)这,也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性地学习,他们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注意培养学生的“三自”素质。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 

    充分发挥“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职能。要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老师必须实现角色转换:“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从指令性课程范式到新课程环境,学生的角色同时发生着从知识容器到‘超越型学习主体’的深刻裂变。所谓‘超越型学习主体’,具有显著的双重特征,即既超越母语课程知识而获得有创意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表达能力,又超越智能要素的片面发展而获得智能与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9)因此,语文教师要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要如加拿大著名课程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所强调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方面,语文教师的创造性职能表现为两点。(1)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促进者。由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同样是“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语文教师的课程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尤其要通过平等和诚挚的对话,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使之拱破语文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燃烧起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强烈激情,以期最终发现那条开发自我、更新旧我的语文发展的独特道路。(2)教师要成为学生各种精神资源的开发者。读写听说是心灵运行的轨迹、生命活动的本身,故以读写听说的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课程,必然要成为人的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生命品位的提升过程,成为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


展开全文阅读
优化“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关于“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巴里·J·齐默尔曼在《自我调节学习》一书中进行了较为集中而又深入的探讨。巴里·J·齐默尔曼教授强调,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将学习看作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为。他在书中对“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有着富有实践意味的研究,他认为该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1)自我评价与监控:学生根据先前的学习成绩来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2)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分析学习任务,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确定要使用的学习策略;(3)策略执行与监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使用策略,并监控其执行;(4)策略结果的监控:学生分析某种策略与某种结果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所使用策略的有效性。巴里·J·齐默尔曼教授认为,使用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模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学习的自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在巴里·J·齐默尔曼教授的视野里,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被置于极高的地位。(10)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要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把更多的关注投给学生,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精心创设探究性课堂教学环境。美国心理学博士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著的《自主课堂》一书告诉我们:把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放在首位,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创造积极课堂环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12)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创设指导和组织探究性学习时需要的环境,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教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教师还应当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认真组织探究学习的载体: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探究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探究。探究显示着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也就成了展示学生、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13) 

重视培养学生优化处理资料或信息的能力。要探究,就需要资料需要信息,而这资料和信息仅靠老师提供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发现资源、利用资源,收集、检索、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的能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都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14) 

优化评价方式以鼓励探究的热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似乎已经习惯了用那些仅限于便于操作的标准答案和所谓的参考答案进行量化排名的评价方式。然而作为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则必须将评价手段和方式由单一的定量的静态的评价,变为多元的定性的动态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个体成长中的创造性和个体在群体实践的团队合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评价的目的也不在乎选拔,而在乎发现每一个个体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肯定其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新意识,使个体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变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并使之在其它领域的社会实践与团队合作中的价值达到最大化,从而使个体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得到协调发展。” (15) 

(三)、实践性学习

“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 (16) “课程一旦发生,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总体描述。” (17)要“引导、启发教师、学生把眼光转向身边,转向社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18) 

认真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意识。“必须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19) “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这是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核心所在。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知识居于主宰地位,语文课程被视作知识系列的机械叠加,重认知而轻育人,致使课程运作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与学生情意要素和谐健康的发展相疏离。而语文课程新标准则确立了崭新的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实施建议部分,更是具体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20) 

注意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水平。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巩固既学知识与技能的配套资源的开发上下工夫,更应从有利于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丰富学生情感、启迪学生心智等方面入手。“语文教学主体化资源的开发亟待加强。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戏剧、诗歌、童话……相关影视资料、文学背景介绍、以及说明文、记叙文中涉及的大量动植物、科技、建筑图片资料;在单元及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多种活动方式、方法提示、案例等等都应得到充分的开发。”(21) “包括怎样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怎样有利于小组合作时共同使用?怎样有利于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愿望?怎样有利于师生交流?等等。” (22) “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馆藏书、报刊资料、影视和其它媒体信息、民俗文化、等等,)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中发现问题最能反映个体自我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因而也是最为难能而可贵的首要问题。” (23) “一方面要阅读更加多的资料,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应当能够联系学科特点,不能就事论事,要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会收集、整理利用相关的资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现象”。(24) “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另外,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么,阅读就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25) 


展开余文
努力拓展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视野。“新课程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 (26) “在保存民族特性的前提下,培养人类的共同意识,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教育应该超越本国的局限,获得国际视野。” (27)这就需要教师按照终身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坚定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学生潜能的理念,构建新的主客观统一的知识观,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的课程和教材观,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观,关注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多元的和发展性的评价观”。(28)要求教师遵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我国学校、家庭、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方针目的,保证了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主导性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要起主导作用;双向性原则——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必须实行双向服务的原则,才能使三方面教育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三结合教育的合力作用。(29) “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让学生由语文课堂走向语文大世界、走向社会的桥梁,使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30) 

参考文献:

(10) :《自我调节学习》【美】巴里·J·齐默尔曼等 著 姚海林等译

(12) :《自主课堂》【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等 著 沈湘秦译

(29)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参考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

(1) (2) :《入世:我们如何面对学习化社会 》王晓辉  人民教育网

(4) (18) (21) (22) (26) (30) :《课程资源开发新思路》 付宜红  《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7日第8版

 (5) (7) (14) (24) (25) :《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 李建平 《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8日第5版

(6) (15) (19) (23) :《校本课程:人在哪里?》 常启胜 《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7日第4版

(13) (16) (17) :《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王升 《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4日第4版

(3) (9) (20) :《语文新课程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潘 涌 《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5日第4版)

(8) (11)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日第4版)

(27) (28) :《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张廷凯 《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20日第4版

(通联    重庆市开县师范学校    程先国    电话:(023)52210932  邮编:405400)

 作者邮箱: sycfcxg@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