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398  2018-03-14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8]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测试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哽住(ɡěnɡ) 镐头(ɡǎo) 可汗(hán)
B. 哺育(bǔ) 机杼(zhù) 懊悔(ào)
C. 金柝(tuò) 挚痛(zhì) 污秽(huì)
D. 字帖(tiě) 燕山(yān) 澎湃(bài)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 正确; B. 正确; C. 正确; D.澎湃(bài)-(pài)。故答案为D。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以小弗朗士这个男孩的视角,观察、感悟周围的一切场景和细节,既真实生动,又动人心魄。
B.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着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C. 虽然蔡斌在比赛中出现重大失误,但队员们及时调整心态,力挽狂斓,最终夺得了男子团体项目的亚军。
D. 一身戒装的花木兰透出一股勃发的英雄气,宛如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军,而对镜理云鬓贴花黄的她,则又是一位楚楚动人的闺中女红妆。
【答案】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
B. 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C.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
D. 今天的荧屏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观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用于天气的变化上明显错误。
视频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视野可以拓展,但是感受不能拓展,只能是增强。B.成分残缺,婆娑多姿为形容词,属于定语,后半句成分是谓语+定语,缺少宾语,后面加“的身影”。D.句式糅杂,从结构上看,“由”的出现导致主语的残缺,把“由”删掉。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B. 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
C. 田野里生长着高粱、玉米、大豆……等庄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A正确;B项中的“。”号应该改为“,”号;C“……”号不能与“等”同时使用,去掉其中一个;D项不是疑问句,把“?”号改为“。”号。故答案为A。
D.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冼星海作词,光未然谱曲。
B. 《最后一课》是德国小说家都德所写,小说以普法战争作为时代背景。


浏览完整试题C.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该散文表达了作者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D.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郭茂倩编纂而成,这首叙事诗写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A错误,《黄河颂》的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B错误,作家都德是法国人,不是德国人;C正确;D错误,《木兰诗》是南北朝的民歌,作者郭茂倩是宋朝人。故答案为C。
7. 综合性学习。
“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词。(3分)
示例: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答案】 (1). (1)示例一: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示例二: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 (2)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3). (3)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在为某个主题拟写广告语时,一般语言都比较简洁且主题突出,因为这样的广告语才便于识记,才能起到广告的作用。本题可以有两个选择,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用简练的语言仿照示例的写法完成作答即可。
点睛:拟写广告要做到: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通俗易懂;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拟写时要围绕“主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注意既要写名言,还要交代出是哪位名人说的。
(3)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本题作答要注意围绕“如何圆梦”来拟写作答。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回答各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8. 选文从________、动作、________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9.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何含义。
10.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11. 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
【答案】8. (1). 语言 (2). 神态
9.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监狱大门”指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指法国语言。全句的意思是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10.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学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师生们都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11. 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考查文本所运用的描写方法。“‘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运用的是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一句运用了神态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故答案应该填写“语言”和“神态”。
9. 试题分析:考查重点句子含意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要注意从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角度,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作答。
10.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理解。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先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词语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或思想。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作用。
11. 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方法的作用。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本题中的画线句子运用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揣摩分析其作用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2. 从文章的内容看,题目中的“根”和“兰花”分别比喻什么?整个题目应如何理解?
13. 作者“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为什么“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14.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句话与前面哪句话相照应?它对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15. 文章的结尾援引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6. 请写出点明本文主旨的语句。
【答案】12. “根”比喻故土,“兰花”比喻人,“失根的兰花”比喻飘零异国的人极其悲凉的处境。
13. 因为在作者看来,只要未离开国土,“到处可以为家”,如同“蚕未离开那片桑叶”一样,“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14. 与“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一句相照应,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强化了题旨。
15. 解释题目含义,点明文章中心。
16.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解析】
1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作者借助看花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因而在理解题目中的“根”和“兰花”分别比喻什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所以在文章中,用“根”来比喻故土,用“兰花”比喻人,“失根的兰花”比喻飘零在异国他乡的人极其悲凉的处境。
1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根据“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这句话来分析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4. 试题分析:考查写作手法并分析其作用。(1)照应是文章和作品结构的基本环节,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根据内容可以筛选出“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与之相照应。(2)解答其作用时要人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内容结合主旨分析句意,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15.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结合全文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即可。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还有引发读者的想象等作用。
1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记叙文的主旨,一般可结合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分析作答。本文结合“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的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这一议论性的语句分析作答。
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各题。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7.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
(3)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
(4)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_)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9. 选文画线部分简略地描写了战争的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
20.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品质?
【答案】17. (1). (1)越过 (2). (2)北方 (3). (3)战事 (4). (4)记功
18. (1)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2)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19. 因为全诗重点要表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精神,不是为了写战争本身。
20. 淡泊名利,热爱家乡。
【解析】
17.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度”是“越过”的意思;“戎机”在这里是“战争”。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策(记录)、勋(功勋)、强(形容词,有馀)”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愿(希望)、驰(这里是骑)、还(回)”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展开余下试题点睛: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1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是由中心决定的。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能表现中心的内容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重点在于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深明大义、不慕荣华、勤劳善良的品质以及保家卫国的热情。战争的过程与本文表达的中心关系不大,故采用略写的方法。
20. 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诗文内容、整体感知人物的基础上,结合语句具体分析作答即可。“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慕荣华、淡泊名利;“送儿还故乡”——热爱家乡,热爱亲人。据此分析作答。
写作与表达
21. 家是一只船,载满成长的故事;国是浩瀚的海,托起点点的帆。家,展露了国的文明与荣耀;国,汇集了家的幸福与期盼。
请以“家与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例文:
爱国,爱家
争“四好”中有这样“一好”——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爱国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必备的品质。若不爱国家,怎是一位好少年?
古往今来,爱国少年如潮水般涌现。王二小舍命将日本鬼子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使鬼子遭到猛烈攻击,惨败而归;海娃冒着生命危险替父亲去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中途虽然遭到了鬼子的搜查,但他镇静沉着地与其周旋,终于摆脱了鬼子,保全了情报……真是举不胜举啊!
我们要热爱国家,国家国家,当然是既要爱国,也要爱家了。
着名影星成龙曾经为我们的祖国妈妈过六十岁生日献上了一首歌,名叫《国家》,这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就是说,国与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爱家,才能爱国。
爱家就是爱国,国是由家组成的,我们不爱家,怎么爱国呢?我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供我们吃,供我们穿,还供我们上学,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爱国固然重要,但爱家是基础。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去珍惜,不去善待,不想到以后报答他们,怎么会想到给自己免去书本费。给自己锦秀前程的祖国,立志将来去报效于她。献身于她呢?
古人云:“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爱国家,必能家富国强。让我们从小爱国家,争“四好”,创造和谐美好的国与家吧。
【解析】试题分析:话题作文。要阐述家与国的关系。立意:“爱国如爱家”、“家是最小国”、“家和谐,国家才和谐”等。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展示家庭的美好。写议论文,就应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生活、个人幸福与国家的关系。 (122.240.205.44)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部编人教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