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18  2018-03-12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8]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
1. 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杨绛先生的文字淡雅chún(_____)香,如清水芙蓉。她的一生曾遭遇了许多磨难,但都能温wǎn(_____)应对。她写的《干校六记》,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jùn(_____)。既对弱者予以关爱,又透露着刚正不阿(______)的精神。她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______)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答案】 (1). 醇 (2). 婉 (3). 峻 (4). ē (5). qián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的考查。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如峻-俊;“潜”的读音容易错。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________永世长存。在历史的天空中,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已经远去,但________是在世的老兵还是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________。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英雄人物始终是________历史的精神坐标。
A. 功劳 即使 铭刻 标注
B. 功勋 即使 铭记 标记
C. 功绩 无论 铭刻 标榜
D. 功勋 无论 铭记 标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我们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本题如“铭记”支配“英烈”;“标注”搭配“坐标”等。
视频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们俩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性格脾气、处事方式迥乎不同。
B. 《我的长征》这部影片可歌可泣,很值得同学们一看。
C.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叙利亚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D. 他不苟言笑,总是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印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使用与语境不符,故答案为B。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B. 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D. 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理解。A项成分残缺,将“走过”放在“安慰着”的后面;B结构混乱,去掉“让人瞠目结舌”;D项搭配不当。“效率”不能“推进”。故答案为C。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都会被阿长那淳朴的爱所感动。
B.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 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A正确;B他说后面的“:”号改为“,”号;C去掉引号内的“,”号。D“……”号不能与“等”在这个句子中一同使用,去掉其中一个。故答案为A。


浏览完整试题6.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B. 《老王》一文中通过叙写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C. 令,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等。
D.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了众多的小人物,他对这些小人物分外宽厚,笔锋也不像小说那样犀利,如长妈妈做了一点好事,他就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赞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考查。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不是司马迁。故答案为A。
7. 古诗文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3)《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程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晚春》中赋予花木以人的情思,表现它们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明月来相照 (2). (2)朔气传金柝 (3).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 凭君传语报平安 (5). (4)杨花榆荚无才思 (6). 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的“朔、柝、凭、杨花、榆荚、惟”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 “折柳”二字在诗中即指________________,又含____________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9. 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8. (1). 《折杨柳》曲调 (2). 折柳送别
9. “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解析】
8.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和古代文体习俗的理解。诗文中的“杨柳”指的是曲调《折杨柳》;同时,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据此作答即可。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在国外唱《我的祖国》
叶公觉
①我的儿子本是一位新生代的骄子,他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对我来说这些歌曲旋律夸张别扭,一点也不好听,有的甚至像说话一样,毫无音乐性,但儿子喜欢,我一向对他喜爱的歌不以为然。
②自从儿子出国以后,我发现他的爱好有了改变。从他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知道,他开始喜爱中国的山水画,常从网上下载反映祖国风貌的画片,而且也喜欢起一些老歌来,其中一首就是《我的祖国》。儿子在电子邮件中高兴地告诉我,他如今是每天口不离这首歌,越唱越觉得祖国家乡的可爱。
③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但当初注重的是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对于歌词所描写的祖国的形象反而没有注意,大概因为一直生活在很小的生活范围内,对祖国的含意缺乏深切的理解吧?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
④我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先生有过一面之缘,那年他来我所居城市采风,我陪同他,与他同行的还有石祥、凯传。后来他还给我写过信,用毛笔写的,很潇洒的笔迹,我至今珍藏着。他待人很热情真诚。他给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美景,仿佛就是描写的我的家乡江南风光。“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写出了中国人民既好客又嫉恶如仇的民族性格。这首歌传唱几十年不衰,总是有它的道理的。如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我的一向不爱好老歌的儿子,也热爱起这首老歌来,可见它的魅力非凡。
⑤后来我也有机会去国外小住,在别人的国家里,语言又不能相通,每天除了看看华语电视外,只能读中文书聊解寂寞。有时也哼唱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来。
⑥有一次华人聚会,会后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其中第一个节目就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唱的《我的祖国》,那身穿鲜艳丝绸中国服装的女留学生一开口就像郭兰英当年唱的那样声情并茂:“一条大河波浪宽……”台下的人们似乎迫不及待地附和着唱起来:“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⑦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在合唱声中,有鬓发斑白的老学者,有青春年华的留学生,有事业兴旺的企业家,有随夫留洋的伴读夫人,有侨居海外多年的侨界领袖,有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家似乎忘了各自的身份,都以一个祖国的儿女的同样身份真心实意地唱着这首歌,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歌声中,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美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发自内心地深情独白:祖国,我爱你!
10. 文章第①段先写儿子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这样写有何作用?
11. “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更深一层的感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一句中“颤抖”一词有何妙处。
13. 结合文章,请你分析《我的祖国》传唱几十年不衰的原因。
【答案】10. 一方面引出下文内容;另一方面,与下文写儿子爱好有改变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儿子的爱国之情。
11. 由祖国的美丽、富饶、强大所生发出的爱国情感


展开余下试题12. “颤抖”表现了“我”在听到这首歌时,从心灵深处涌起的强烈的爱国之情,细腻而真切。
13. ①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②写出了家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中国人民既好客又疾恶如仇的民族性格;③能唱出祖国儿女的心声。
【解析】
10. 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本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11. 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即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作者的强烈的爱国情怀,答案可围绕着“爱国”来写。
12. 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解答时要紧扣文章的主旨作答。
13. 试题分析:半主观性试题,作答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作答。可结合的文章中的“当初注重的是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对于歌词所描写的祖国的形象反而没有注意,大概因为一直生活在很小的生活范围内,对祖国的含意缺乏深切的理解吧?”“写出了中国人民既好客又嫉恶如仇的民族性格。这首歌传唱几十年不衰,总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歌声中,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美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发自内心地深情独白:祖国,我爱你!”这些句子分析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晚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里,突然亮起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里的灯没有再亮起来。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里的灯又亮了起来。看到那团黄色的灯晕,我总觉得,那一盏灯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了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向几户人家打听,我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
⑪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手里握着的那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⑫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⑬然而那条小巷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⑭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1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5. “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______________作用。
16. 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7. 请把第④段横线处老奶奶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
【答案】14. 示例:本文记叙了我每晚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为我照明的故事,赞美了这对老夫妻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15. 线索 16. 示例: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巷里寒冷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我独自走夜路害怕(恐惧、胆怯、孤单)的内心感受。
17. 示例:孩子,快走,奶奶给你灯光。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具体事物在文中的作用。由全文内容来看,我对老人的感激是因灯而起,老人的美好品质是因灯而表现出来,全文的事件都是围绕着这盏灯展开,由此可见其即为全文的写作线索。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按题目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一步要准确判断其描写的方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划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表现天气的恶劣,作者的目的是想用这样的凄凉环境来衬托我当时内心的恐惧。
点睛: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作答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8.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辞而别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精益求精 自以为大有所益
C. 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


展开余下试题D. 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19. 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 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 策之不以其道 D. 愿陛下亲之信之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21.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18. D 19. A
20.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21. 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解析】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18.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一词多义的用法。A项中“辞”分别为“告辞”和“推辞,推托”;B项中的“益”的意思分别为“更”和“益处,好处”;C项中的“寻”分别是“不久”和“寻问”;D项中的“兼”都是“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的意思。故选D。
点睛: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在自己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可筛选一些较易判定的,缩小范围,也就是“排除法”,这样,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9.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答案为A。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与(给)、书(写信)、不能答(指不回答,即不回信)”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仔细阅读两文,即可概括出:文中的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在认识到读书重要性后都能刻苦学习;结果都在“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参考译文
【甲】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向南方奔走。(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写作与表达
22.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以“一路走来一路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以“梦想是_________的花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选择题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一路走来一路歌
海鸥扑打着翅膀,在大海的浪涛声中,一路走来;蝴蝶舞动着身姿,在花儿的芳香中,一路走来;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在奶奶的歌声中,一路走来。
  春风吹不散。记忆。
  乡下的春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风力还时不时夹杂着一丝丝淡淡的花香。无不让人沉醉在这无边无际的田野之中。
  这时,奶奶的歌声又从远处的院中飘来,那声音是让人感到那么的温暖。
  这次考试,我没有考好,一直哭丧着脸,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不出去。独自一人哭泣,母亲看着这样的我,心里实在是不好受。
  母亲敲敲我的房门:“孩子,去趟乡下看看奶奶吧!”
  “不去!”我口是心非的答道,我当然想去看奶奶了,可是这样的成绩,我要怎样去面对呢?
  “诶。汽车票已经帮你买好了,今天下午一点的,你要是去的话,就上餐桌上去拿,别忘了吃早餐,我先走了。”母亲也不在劝说,便离开了。
  听到门关上的声音后,我就想疯了似的拿着票,跑出家门,走向了乡下的道路。
  车子虽在路上颠簸,可是我的心早已飞到乡下去了。
  不用两个小时,我就站在了奶奶家的门口,正准备敲门,那门却自己开了,奶奶笑眯眯地站在门口。
  我的心一下子变得热乎乎的,仿佛要被那慈祥的笑容融掉一样。
  “怎么了?孩子?这么闷闷不乐的?”奶奶用她虽那粗糙但又柔和的手拉着我,把我的心充实着。
  “走,你不是喜欢听歌要吗!奶奶唱给你听。”正说着,奶奶就拉着我来到一片花海中。
  望着那片片花海,我惊呆了。风悄悄的来到,奶奶站在花海的中央,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花田中的花呦,美又美;香气扑鼻呦,香又香。”那个声音回荡在花海之上,也回荡在我的心里。
  大海的浪涛声给予了海鸥鼓励,让海鸥展翅翱翔;花儿的芳香给予了蝴蝶美丽,让蝴蝶娇柔轻盈;奶奶的歌声给予了我幸福,让我笑对人生。
【解析】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一路走来一路歌”。命题作文关键在地审题,这个题目中的“歌”是理解的重点。写作时可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两个:一是原义的“歌”,可以写成长中伴随你的那些歌声;二是比喻义或引申义的“歌”,即通过伴随你成长的那些感受或者经历。因为题目的关键是“歌”,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本文较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2)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梦想是_________的花朵”。首先应该将题目补充完整。这个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是“梦想”和“花朵”。“梦想”可以理解为自己愿望和理想; “花朵”比喻的是“美好的事物”。补题的内容应该是定语成分,先确定是什么样的“花朵”,补写后的题目要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然后根据题目来选择生活中的能提示文章中心的内容来完成写作。因为这篇文章写关于梦想的心理体验,文章中一定要有心理和细节描写。从体裁来看,除诗歌外,没有过多的限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作。
点睛:(1)命题作文的写作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部编人教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