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355  2018-03-14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5]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我检测语文试题
第三单元自我检测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与外人间隔(jiān)
B. 怡然(yí) 往来翕忽(xī) 卷石底以出(quǎn)
C. 幽遂(suì) 篁竹(huáng) 曾不盈寸(zēng)
D. 溯洄(sù) 篆章(zhuàn) 水尤清冽(liè)
【答案】D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便要还家
B. 诎右臂支船
C. 怡然不动
D. 左手倚一衡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要”同“邀”;B项“诎”同“屈”;D项“衡”同“横”。
3.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崔氏二小生
B.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其两膝相比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A项“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C项“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指男女结婚后,好是男子的妻子;D项“比”古义是靠近,今义是比较。
4. 下列加点词在语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其境过清(凄清)
B. 其船背稍夷(平)
C.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睡时)
D. 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C项“寤”的意思是“醒时”。
5. 古诗文默写。
(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理想配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岁月如歌,别情依依,无论你我身处何方,心都是相通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桃花源记》中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窈窕淑女 (2). 君子好逑 (3). 所谓伊人 (4). 在水一方 (5). 海内存知己 (6). 天涯若比邻 (7).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易错字有“窈”“窕”“涯”,注意和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
点睛:传统的记忆类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类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6. 文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阅读者•走近《水浒传》”专题学习活动。


浏览完整试题(1)[活动一:合作交流]
小文同学在小组内介绍故事情节时说:当宋江等人上山遭到王伦拒绝时,林冲忍无可忍,奋起火并王伦,扶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
你在倾听后,委婉指出小文同学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组内辩论]
针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正方观点:林冲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反方观点:林冲不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你赞同哪方观点?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小文同学,你好!你给大家介绍的情节很精彩,但好像有一点不是很准确,被王伦拒绝上山的应该是晁盖,林冲火并王伦后,也是扶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我们一起查阅原著确认一下怎么样? (2). (2)示例一:我赞同正方观点,林冲生性耿直,武艺高强,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当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以及“火并王伦”等情节,都表现出了林冲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活动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理解能力。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第(1)小题表述错误,这段话中的人物不是“宋江”,而是“晁盖”,注意指出错误的语言要委婉。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分析,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从林冲上梁山的过程和性格特点入手来谈即可。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7.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8.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7.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8.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她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得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女子因恋人久候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与恋人没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结合诗歌的要点进行分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三秋”,指三个季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友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9.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心乐之________
(2)怡然不动________
(3)益信声无哀乐也________
(4)恨僧少可语耳________
10.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 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11.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12. 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乙文“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
【答案】9. (1). 以……为乐。 (2). 静止不动的样子 (3). 更加 (4). 遗憾 10. B
11.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2. (1).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 )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13. (1). 遭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2).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甲)选自《永州八记》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乙)选自《韬光庵小记》 作者:萧士玮 年代:明
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展开余下试题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
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9.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乐”意思是“以……为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项“而”分别表示“修饰”和“转折”;B项“以”意思都是“因为”;C项“之”分别是“结构助词”和“代词”;D项“其”意思分别是“代词”和“加强语气”。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斗”意思是“像北斗七星一样”,“蛇”意思是像蛇一样,“息”意思是“停止”。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作答。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可以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节选自杨士奇《东里集》)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度松林________
(2)东行数十步________
(3)遂扫石而坐________
(4)被双肩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选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7. 作者一行人这次游东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案】14. (1). 穿过。 (2). 向东。 (3). 于是。 (4). 同“披”,披着。
15. (1). (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 (2). 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
16. 写作者一行人出游沿途的风景。
17. 得到老者送的两本书——《列子》和《白虎通》。
【解析】选自《东里集》 作者:杨士奇 年代:明
参考译文: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14.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被”是通假字,通“披”,披着。
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造”是“拜访”的意思,“意”是“心意、心思”的意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以看出,第一段描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出游沿途的风景。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答。第一段描写作者一行人出游沿途的风景;第二段写作者得到老者送的两本书——《列子》和《白虎通》。从“皆欲取而难于言”一句可以看出,这两本书是一行人最大的收获。 (122.240.197.122)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部编版八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