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10  2018-11-24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0]
陕西省西安高新三中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拮据(jū) 诓骗 (kuāng) 遁词(dùn) 自惭形秽(huì)
B、筵席(yàn) 窗棂(líng) 掺杂(chān) 间不容发(jiān)
C、宽宥(yòu) 纶巾(guān) 瞥见(piě) 浑身解数(xiè)
D、豢养(huàn) 箴言(jiān) 恪守(kè) 孜孜不倦(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摇曳 旁鹜 亵渎 矫揉造作 B.天骄 游弋 饯别 断章取意
C.恣睢 惊骇 麾下 根深蒂固 D.儒养 聒噪 秘诀 形销骨立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
(1)当我们让这些在岁月深处闪耀的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滋润 滋养 滋长),就一定能在对器物之美、工艺之美、匠心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2)时下,有的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有的却(九牛一毛 门庭若市 门庭冷落),不平衡的发展现状,折射出供求关系的错位。
4.经典诗文默写(1-7任选五题,8-10任选一题)(6分)
(1),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2),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3)一封朝奏九重天,。(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蓬山此去无多路,。(李商隐《无题》)
(7),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
(9)须晴日,,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10)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②这一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设计,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有利于;每年都是针对当当年最重要的事情选定节目内容,有利于。③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心。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1分)
(3)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氢键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名著阅读(2分)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下面的三个故事中,哪一个最能体现译者的命名意图?请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A、武松醉打蒋门神 B、李逵打死殷天赐 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二、综合性学习
7、请你参加以“班风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活动一:我书班风】请将下面的班风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中。(1分)
学贵以恒,务实上进


【活动二:我塑班风】假如你是班长,请根据下面材料,总结出树立良好班风的措施。(2分)
材料一:树立良好班风最重要的一步是让学生摆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可以结合学校学生处的评比工作和班队会的形式来展开此项工作,第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要反复强调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班级形象,引导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学生的是非分别能力有限,在他们的脑海里,对与错的区分不会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到说明道理,奖罚分明。让学生明白做错了事是要承担责任的,对热爱班集体,以及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学会,要乘机树立典型,加以奖励。这样,学生的行为就有榜样可学,班级精神面貌也会焕然一新。
【活动三:我查班风】某校为调查班风对学生的影响,从学生和家长中各随机抽取了300名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你根据下面的调查结果,总结你的结论。(2分)
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外在因素 人数
家长期望 6
所在班级班风 268
老师的教学风格 21
同学们的帮助 5
【活动四:我说班风】学校要对各班级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并进行良好班风评比,课件你和卢燕说起这件事,她说:“班风建设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和我无关!”对此你该怎么回应?(2分)
三、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8~11题。(12分)
时间去哪儿了?
1“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2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3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低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4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5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6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7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8.文章开头引用流行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9.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0.宋代朱熹写的《偶成》中有这样的诗句:“未觉池塘春梦早,阶前梧叶已秋声。”请根据上文知识就其原因进行科学分析。(4分)
1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的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慢。
B、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
C、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D、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2~16题。(18分)
一幅永恒的画
1立秋了,早晨的雾气把家乡的田野、村庄笼罩在一起,呵护着、温暖着,这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季节。枝头沉甸甸的枣子开始慢慢褪去青涩,脸上的红晕一圈圈在蔓延,羞答答的,犹如待嫁闺中的女子。当漫山遍野的山花轰轰烈烈吹响唢呐的时候,就到了她们出闺阁的时刻。
2我心中的村庄,与爷爷有关,与爷爷的土地有关。爷爷在,色彩就格外温暖。记得最真切的一件事是,有一天,爷爷从集市上给我和姐姐买回来两件毛呢外套,我的红色,姐姐的绿色,鲜艳的、纯粹的、时尚的色彩。在当时的农村,不过年不过节买回来这么两件新衣服,在我的心里就是宝贝。这些“宝贝”是爷爷辛勤劳动、种地耕田换来的。
3自留地里种下了和我同岁的一棵棵小枣树苗,奶奶用木桶背水,从早晨背到黄昏,换来了一片郁郁葱葱。枣树栽在梯田里,到了春天,爷爷就一锨一锨把土地翻松,然后站在地头,抽着旱烟锅,在烟火一明一暗中规划着春天的蓝图。梯田里枣树底下还能种庄稼,第一排绿豆,第二排豇豆,第三排糜子,第四排谷子,第五排南面是红薯,北面圪崂地种些花生,“过年娃儿们有些吃食。”种红薯、花生的地头再种一些南瓜,“南瓜子秋后寄给外地的女儿们。”剩下一小段梯田,种上黄萝卜、白萝卜,八月十五和过年,萝卜肉馅饺子是陕北人回味无穷的思念。萝卜最后还会结籽,和豆荚一样。爷爷会在村里唱戏的时候,卖掉剩余的萝卜籽,接下来的日子,饭桌上就肯定会有香喷喷的猪肉了。
4任何时候创造总会给人带来惊喜。自留地旁边的坡下面有一个荒草坑,爷爷铲开一条只能容一人的小路,下去,铲掉荒草、荒树,留下一棵结桑果的桑树,留下一棵健壮的酸枣树,嫁接成一棵牙枣树。后来,新疆的亲戚送给他几颗大杏,肉厚核甜,他留心种了几颗杏核,没想到几年后,活了两棵,竟然是不同品种的两棵杏树。从此,令我们欣喜的是五月吃桑、六月吃杏、八月吃枣,这小小的羊肠小道通向的竟是一个小小的果园和意外的惊喜。尝到甜头的爷爷,开垦出无数的荒坡、荒岭,他总是先铲掉周围的圪针、除掉白草,然后翻土、去除杂草,最后倒上两袋羊粪,一片肥沃的土地定是会在秋天收获到黄澄澄的谷米或是胖乎乎的土豆。他娴熟的手法、老到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创造着土地的神话。


展开余下试题5秋天来了,土地是热热闹闹的。绿豆黑长的豆荚、豇豆粉嫩的豆荚在人们一遍一遍地采摘中,颗颗饱满、噼噼啪啪地被装进了坛子里。玉米的外衣还没有脱掉,绑在一块,调皮地骑在门口的那棵大树上,一串比一串爬得高,跟比赛似的。南瓜和红薯整整齐齐地码在窑掌后的柜顶上,成为最时尚的装饰品。谷子、糜子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人们的腰,铺在场院里。午后“个蛋咕咕、个蛋咕咕”母鸡炫耀的声音和“啪嗒、啪嗒”打连枷的声音是秋天最悦耳的音乐,是丰收的喜悦,是热闹的乐章。从土地里收获的一嘟噜一嘟噜的花生,装在一个篮子里,被妈妈挂在屋檐下晾晒。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偷偷拿棍子戳开一个窟窿,仰着头等待偶尔掉落的一颗颗白生生的花生。
6爷爷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人生中最后拥有的两块坝地。全村的坝地只有四五块,爷爷一举买下了最好的两块,一签十年。爷爷信奉的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坝地相当于水田,旱涝保收。站在村头就可以瞭到那两块黑茂茂的庄稼地,能种玉米、蓖麻,这两种都属于经济作物,能增加家庭的实际收入。肥沃的土壤上,蓖麻长得能让我们小孩子坐在上面荡秋千,玉米叶子挡得行人都看不见路。这两块坝地是全家经济来源的支柱,是全村人艳羡的目光。
7直到有一天,爷爷佝偻的背影再也去不了他的每一块土地,我开始意识到爷爷老了。再后来我到外地求学,那茂盛的长满庄稼的土地以及村庄渐渐走出了我的视线,在我的背后延伸。
8寂静的早晨,雾气满天的秋天,蓬勃生长的土地,握着锄把站在地头的爷爷,等待收获的村庄,在我的心里凝成了一幅水墨画。
12.文章标题为“一幅永恒的画”,请分析其妙处。(3分)
13.第1段作者笔下的故乡的秋天,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4.结合全文,如何理解第2段“爷爷在,村庄的色彩就格外温暖。”这句话的含义?(3分)
15.赏析第5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6.文章是怎样表现爷爷的勤劳和对土地的热爱的?(6分)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卷七)》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雾淞沆砀 (4)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18、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C、义不杀少而杀众 D、广起,夺而杀尉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声为寒威所慑
20.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是分析其作用。(2分)
2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2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要套做、不要抄袭;
2、不得透露真实人名、地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3、不得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1)滋养 (2)门庭冷落
4、停杯投箸不能食 戍鼓断人行 夕贬潮阳路八千 鸡声茅店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今识尽愁滋味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看红装素裹 山雨欲来风满楼
5、(1)《开学第一 课》是节目。 (2)A B
(3) 2017年《开学第- 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树立他们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心。
6、C最能表现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互帮互助的兄弟情义
7、[活动二:我塑班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让学生明白班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赏罚分明,树立典型。
[活动三:我查班风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外在因素是坐在班级的班风。
[活动四:我说班风示例:卢燕,班风建设和班级每一位成员都是息息相关,建设良好的班风是班里每一个成员的义务,不止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只有班级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良好班风。
8、借用流行语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出说明对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1分钟有多长的感觉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受,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的特点。(2分)
10、朱熹作为成年人,首先是人体内的生物钟逐渐变慢,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时间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最后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王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所以,作者说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11、A
12. ( 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乡比作-幅画,标题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1分)不仅费美了家乡的美丽(美好),(1分)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恋。(1份)
13. (3分) (1)雾气笼罩(2)枣子丰收(果实成熟) (3) 充满希望
14. (3分)爷爷是家里的支撑,用他勤劳的双手,开荒裁树,装扮了村庄,增添了村庄的色彩之美(1分) ;爷爷用种地耕田的微薄收入,养活了全家,也温暖了家人(温暖了那段贫寒的岁月) (1分);表达了作者对爷爷的敬佩和感激之情。(1分 )


展开余下试题15. (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玉米以人的情态,( 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玉米的形态之美(丰收的景象) (1分)以及村民们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 )
16. (6分) ( 1)爷爷在自留地里(梯田里的枣树底下)种庄稼,这些丰收后,有的作为吃食,有的卖掉。(2分)
(2)爷爷铲开荒草坑种了桑树、枣树、杏树;或爷爷开垦出无数的荒坡、荒岭,他娴熟的手法,老到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创造着土地的神话。(2分)
(3)爷爷租两块坝地种经济作物, 成为全家经济来源的支柱。(2分 )
17、①没有,消失。②这 ③白气弥漫的样子。④迫近,靠近
18.D
19.①(此时的)西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②洞箫声像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
20、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酒脱。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答出其中一方面,意近即可)
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放睛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齐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冷冽,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人)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齐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的站着。余下的人坐-辆小羊头车, 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21、描写了“早莺和“新燕两种景物。“早莺'是初春时飞来的莺,睁着飞落到有阳光的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息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新燕是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也是初春的信号,也体现了季节性。
22、野花竞相开放,令人眼花缭乱;野草还没长高,才刚刚遮没马蹄。 (122.240.205.193)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