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95  2018-12-15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5]
《曹刿论战》随堂练习
20《曹刿论战》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
  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公将鼓之( )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浏览完整试题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王者何贵)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十年春,……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答案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1)齐师伐我( 军队 )(讨伐,攻打 ) (2)齐师败绩( 大败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不 )( 虚报夸大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诉讼案件 )( 即使 )( 明察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2、民弗从也( 服从,听从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 战则请从( 跟从,跟随 )
  3、曹刿请见(请求 ) 4、又何间焉( 参与 )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
5、其乡人曰( 他的 )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
公问其故( 他,指曹刿 ) 公与之乘( 代曹刿 )
望其旗靡( 他们,指齐军 ) 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
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展开余下试题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 左传 编年 春秋 左丘明 齐师伐我

阅读题 (一)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
10 B
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灭亡。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二)10、(1)赐福,保佑。(2)大腿。
11.(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三).10.(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122.240.195.162)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曹刿论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