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83  2019-02-1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3]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Ⅰ)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的文人多如牛毛,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
A. 名垂青史 凤毛鳞角 黯然失色
B. 名噪一时 九牛一毛 黯然失色
C. 名噪一时 凤毛麟角 相形见绌
D. 名垂青史 九牛一毛 相形见绌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名垂青史: 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彪炳史册: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文段中说的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有名的文人,用“名垂青史”更恰当。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文段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才少,用“凤毛麟角”恰当。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文段中说的是中国很多文人与苏轼比有差距,用“黯然失色”恰当。故此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A. ①④⑤③② B. ④①③⑤② C. ③①④②⑤ D. ④③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①“火树银花”写的是放焰火的场景,可确定诗句写元宵节;②喝“金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可确定诗句写重阳节,③昨日“乞新火”,可知诗句写的是清明节,④由“新桃换旧符”可确定诗句写的是春节,⑤“群龙水上游”写的是赛龙舟的场面,可确定诗句写的是端午节。故此题答案为B项。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 。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①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③宋人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
④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⑤而是有因有革
⑥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浏览完整试题A. ⑥③⑤④②①
B. ②③⑤④⑥①
C. ③⑤⑥④①②
D. ②⑥④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所给材料,了解大意,找到各句之间的联系,结合上下文确定答案。② “宝藏”对应“巨大的山峰”,“从中”指从“唐诗”中,与横线上文衔接紧密,应排在首位;⑥“但”表转折,“它”指唐诗,“给宋人造成……压力”与②形成对比,据此可确定②⑥的顺序;①“走出”阴影与④“另辟蹊径”衔接紧密,据此可确定④①的顺序;③“并未亦步亦趋”与⑤“有因有革”前后呼应,据此可确定③⑤的顺序,故此题答案为D项。
4.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A. 孤寂的生活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
B. 作家组织对于作家的创作毫无用处。
C. 平庸的作品出自那些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手。
D. 成功的作家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本题所给文段第一句是总述,意思是孤寂可以使写作成功。接着具体分析,先说作家组织能够排遣作家的孤独却不能促进作者写作,然后说没有孤寂之苦的作家作品往往平庸,最后指出作家要想不同凡响,就必须面对孤寂。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孤寂的生活可促进作家的创作。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5.阅读下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懂得舍弃,生活的道路才会顺畅无阻。
B.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人们应懂得放手。
C. 我们前进的路途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诱惑。
D. 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全面把握画面中的要素要,不能漏掉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画面中,一只硕大的钱包放在地上,一个人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头看着钱包,一行本来直行的脚印在钱包处绕了一个大弯,表明这个人在走路的过程中看见了钱包,但并没有捡起钱包,而是绕过钱包继续往前走了。画面上的字显示此人心里想着钱包是一个陷阱,这也揭示出这个人绕过钱包的原因。画面的主体是人,由人的表现,可确定此漫画表明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可见B项分析正确。从画面来看,此人并不是有意要舍弃钱包,故A项不正确;这个人也没有想过钱包是不是自己的,故B项不正确;在此人心中钱包没有诱惑力,而是令人害怕的陷阱,故D项不正确。答案为B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袁枚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沈文悫公薨于家。余三科同年也,故其子种松来乞铭。余按其状,而不觉呜咽流涕。曰:诗人遭际,至于如此,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公讳德潜,字确士,自号归愚,吴郡长洲人。弱冠补博士弟子,丙辰荐博学鸿词,廷试报罢。戊午举于乡,己未登进士,入翰林。壬戌春,与枚同试殿上。日未昳,两黄门卷帘,上出,赐诸臣坐,问谁是沈德潜。公跪奏:“臣是也。”“文成乎?”曰:“未也。”上笑曰:“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其时在廷诸臣,俱知公之简在帝心矣。越翼日,授编修。屡和上诗,称旨,迁左中允、少詹事,典试湖北。归,召入上书房,再迁礼部侍郎,校戊辰天下贡士。公自知年衰,荐齐召南自代,而己请老。上许之,命校御制诗毕,乃行。上赋诗以赐,曰:“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
归后,眷益隆。三至京师祝皇太后皇上万寿,入九老会,图形内府。而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儒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存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尝进诗集求序,上欣然许之,于小除夕坤宁宫手书以赐,比以李、杜、高、王。海外日本,琉球诸国,走驿券索沈尚书诗集。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下直萧然,绳菲皂绨①,如训蒙叟。或奏民间疾苦,流涕言之;或荐人才某某,展意无所依回;或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诸大臣皆色骇,而上以此愈重公。公既老,所选诗或不能手定。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此虽皇上优老臣,赦小过,使人感泣,而亦见公之朴忠,有以格天之深也。
公醇古淡泊,清臞蘁立,居恒恂恂如不能言,而微词隽永。无贤不肖,皆和颜接之。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诗专主唐音,以温柔为教,如弦匏笙簧,皆正声也。所着古文、诗各三十卷,诗余一卷。
注释:①绳菲:绳结的草鞋;皂绨:黑色的粗布衣服。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未昳 昳:太阳偏西
B. 屡和上诗,称旨 称:符合
C. 得朝廷片语存问 存:问候
D. 而微词隽永 微:隐秘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尚书:清代为从一品。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B. 博士:古代官职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官。
C.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按照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称“别岁”。
D. 训蒙:古代指教育幼童。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
⑵ 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
9. 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试分条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D 7. A
8. (1) 但是他退让谦恭、淡泊名利,不夸耀骄傲(自大倨傲),不求取功名,不逢迎君主的意图。
(2)有人讥讽他师门不严(弟子才能不高),(他)却神态自若,不放在心上。
9. 推崇文学;重视人才;为人宽厚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而微词隽永”意思是说“但是语言储蓄精妙,意味深长”,所以“微”的正确解释应是“含蓄精妙”,故此题答案为D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不正确,“屯田、水利”是工部所辖职责,不是礼部尚书的管辖范围。故此题答案为A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然”,但是;“逡巡”,退让谦恭;“恬淡”,淡泊名利;“矜骄”,夸耀骄傲、自大倨傲;“干进”,求取功名;“趋”,逢迎;“风旨”,君主的意图。(2)“其”,代词,他;“门墙”,指老师之门;“峻”,严谨;“夷然”,神态自若的样子;“以为”,把 ……作为;“夷然不以为意不以为意”,省略句,应为“(他)夷然不以(之)为意”。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本题题干说“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要求考生分条概括,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乾隆皇帝的言行,然后分条概括。由沈德潜多次升迁,以及归乡后“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可概括出乾隆重视人才;由沈德潜“屡和上诗”,“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可概括出乾隆推崇文学;由“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优老臣,赦小过”等信息可概括出乾隆为人宽厚。
【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译文缺)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②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也。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⑴“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⑵ 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比喻,用“绿带”形容流水,不仅写出了河水的颜色之碧绿,也写出了河水蜿蜒流动之动态。用“青钱”状写荷叶之貌,将荷叶的清圆之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②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了东湖广阔无边、澄澈碧绿、水天一色而又富有生机的优美景象;③优美的东湖之景反衬离别的忧伤。
(2)上片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接抒写分别时的感慨(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小满情绪);下两句,描写饯别宴会场景,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结尾两句,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结合诗句内容来分析。“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内容上来看,写江河里的水像绿色的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从手法上来看,“萦绿带,点青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水像绿色的带子,突出了水是“绿”色的,而且蜿蜒曲折;荷叶像青钱,说明荷叶是圆的,突出了荷叶的形状,生动形象。绿水、荷叶都是近景,是局部,而“春水碧连天”则是远景,全景,描绘出东湖广阔无边、水天一色的优美壮阔景观,所以三句诗写景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结合下文“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可知诗人最终要抒发的离别的哀愁,所以在这里是借乐景来抒哀情,以优美的东湖景色反衬离别之情。
(2)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别”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需要结合全篇内容分析。“别”是诗歌标题中的一个字,也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还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起首二句“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写诗人与朋友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诗人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借聚散兴感,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写饯别的宴会,诗人要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表示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免得听见伤心。表明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深化别离之愁。下片“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表达对于豫章的眷恋之情。结尾两句“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意思是诗人明天早晨就要东归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友人的时候,写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别”字贯穿全篇。
【点睛】第(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这首(句)诗写景巧妙,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展开余下试题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⑵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 (庄子《逍遥游》)
⑶ _________,以望复关。 (《诗经•氓》)
⑷ _________,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⑸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⑴又重之以修能 (2). 扈江离与辟芷兮 (3). ⑵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4). 辩乎荣辱之境 (5). ⑶ 乘彼垝垣 (6). ⑷ 直栏横槛 (7). ⑸梦啼妆泪红阑干 (8). ⑹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修、扈、离、芷、沮、辩、辱、境、乘、彼、垝垣、槛、啼、妆、阑、赢、仓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怀孕了,她爱赶集。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各自怀着一个小生命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每当她看见在地上跑跳着的孩子,就觉出身上累。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好让这肚子歇歇。孕妇在石碑上坐下,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巨大的石碑从前被同样巨大的石龟驮在背上,后来这石碑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到了,再也没有立起来。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边边沿沿让屁股们磨得很光滑。碑上刻着一些文字,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缘故还是出自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原野重又变得寂静如初,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定住了神,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有了这第一笔,就什么都不能阻挡孕妇的书写和描画了。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虽然她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她却懂得那一定是些很好的意思,便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那过于努力的描画使她出了很多的汗,汗浸湿了她的袄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它那憔悴的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了又数,那碑上和她的白纸上都是十七个大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那是她提前的准备,她要给她的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孩子必将在与俊秀的字们打交道中成长,她的孩子对她也必有许多的愿望,她也要像孩子愿望的那样,美好地成长。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它的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肚子。想到黑的临产期也快到了,黑的孩子说不定会和她的孩子同一天出生。黑站了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就拿脸蹭着她的手作为回报。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着,又好比两位检阅着平原的将军。天黑下去,孕妇和黑已将它丢在了身后。她检阅着平原、星空,她检阅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原文有删改)
12. 文中划线处孕妇两次呼喊“黑”,但情感和心态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13. 小说中有较大篇幅叙述孕妇对“字”的摹写,寓意是什么?
14. 小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牛。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牛在小说中的作用。
15.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答案】12. 第一次:对牛怀孕了依然想让自己骑的感激和怜悯。
第二次:对眼前美好生活感到满足、感动和憧憬
13.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固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孕妇对孩子未来的希冀,意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长大的重要性。
14. ①牛和孕妇是路途上相互关心的亲密伙伴,写孕妇对牛的态度,可以更好地表现人与动物的温馨和谐。②展现孕妇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是孕妇,写牛可以表现出孕妇对生命的期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15. ①有助于刻画孕妇这一形象的特征:善良淳朴,有责任心,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②作品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③淡化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散文化的抒情风格。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鉴赏人物心理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原文中画线句子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分析。由原文可知,“黑”是一头怀孕的牛,孕妇第一次喊出“黑——呀”是在“黑”跪在地上让孕妇骑上去的时候,由下文“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她的手禁不住去抚摸黑那沉笨的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常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