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Ⅰ)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的文人多如牛毛,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 A. 名垂青史 凤毛鳞角 黯然失色 B. 名噪一时 九牛一毛 黯然失色 C. 名噪一时 凤毛麟角 相形见绌 D. 名垂青史 九牛一毛 相形见绌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名垂青史: 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彪炳史册: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文段中说的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有名的文人,用“名垂青史”更恰当。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文段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才少,用“凤毛麟角”恰当。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文段中说的是中国很多文人与苏轼比有差距,用“黯然失色”恰当。故此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A. ①④⑤③② B. ④①③⑤② C. ③①④②⑤ D. ④③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①“火树银花”写的是放焰火的场景,可确定诗句写元宵节;②喝“金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可确定诗句写重阳节,③昨日“乞新火”,可知诗句写的是清明节,④由“新桃换旧符”可确定诗句写的是春节,⑤“群龙水上游”写的是赛龙舟的场面,可确定诗句写的是端午节。故此题答案为B项。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 。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①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③宋人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 ④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⑤而是有因有革 ⑥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浏览完整试题A. ⑥③⑤④②① B. ②③⑤④⑥① C. ③⑤⑥④①② D. ②⑥④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所给材料,了解大意,找到各句之间的联系,结合上下文确定答案。② “宝藏”对应“巨大的山峰”,“从中”指从“唐诗”中,与横线上文衔接紧密,应排在首位;⑥“但”表转折,“它”指唐诗,“给宋人造成……压力”与②形成对比,据此可确定②⑥的顺序;①“走出”阴影与④“另辟蹊径”衔接紧密,据此可确定④①的顺序;③“并未亦步亦趋”与⑤“有因有革”前后呼应,据此可确定③⑤的顺序,故此题答案为D项。 4.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A. 孤寂的生活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 B. 作家组织对于作家的创作毫无用处。 C. 平庸的作品出自那些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手。 D. 成功的作家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本题所给文段第一句是总述,意思是孤寂可以使写作成功。接着具体分析,先说作家组织能够排遣作家的孤独却不能促进作者写作,然后说没有孤寂之苦的作家作品往往平庸,最后指出作家要想不同凡响,就必须面对孤寂。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孤寂的生活可促进作家的创作。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5.阅读下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懂得舍弃,生活的道路才会顺畅无阻。 B.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人们应懂得放手。 C. 我们前进的路途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诱惑。 D. 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全面把握画面中的要素要,不能漏掉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分析时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画面中,一只硕大的钱包放在地上,一个人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头看着钱包,一行本来直行的脚印在钱包处绕了一个大弯,表明这个人在走路的过程中看见了钱包,但并没有捡起钱包,而是绕过钱包继续往前走了。画面上的字显示此人心里想着钱包是一个陷阱,这也揭示出这个人绕过钱包的原因。画面的主体是人,由人的表现,可确定此漫画表明人们习惯性地将事情向坏处想,经常持怀疑态度,可见B项分析正确。从画面来看,此人并不是有意要舍弃钱包,故A项不正确;这个人也没有想过钱包是不是自己的,故B项不正确;在此人心中钱包没有诱惑力,而是令人害怕的陷阱,故D项不正确。答案为B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袁枚 乾隆三十四年九月七日,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沈文悫公薨于家。余三科同年也,故其子种松来乞铭。余按其状,而不觉呜咽流涕。曰:诗人遭际,至于如此,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公讳德潜,字确士,自号归愚,吴郡长洲人。弱冠补博士弟子,丙辰荐博学鸿词,廷试报罢。戊午举于乡,己未登进士,入翰林。壬戌春,与枚同试殿上。日未昳,两黄门卷帘,上出,赐诸臣坐,问谁是沈德潜。公跪奏:“臣是也。”“文成乎?”曰:“未也。”上笑曰:“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其时在廷诸臣,俱知公之简在帝心矣。越翼日,授编修。屡和上诗,称旨,迁左中允、少詹事,典试湖北。归,召入上书房,再迁礼部侍郎,校戊辰天下贡士。公自知年衰,荐齐召南自代,而己请老。上许之,命校御制诗毕,乃行。上赋诗以赐,曰:“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 归后,眷益隆。三至京师祝皇太后皇上万寿,入九老会,图形内府。而皇上亦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昼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儒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存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尝进诗集求序,上欣然许之,于小除夕坤宁宫手书以赐,比以李、杜、高、王。海外日本,琉球诸国,走驿券索沈尚书诗集。盛矣哉,古未尝有也!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下直萧然,绳菲皂绨①,如训蒙叟。或奏民间疾苦,流涕言之;或荐人才某某,展意无所依回;或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诸大臣皆色骇,而上以此愈重公。公既老,所选诗或不能手定。庚辰进本朝诗选,体例舛忤,上不悦,命廷臣改正付刊,而待公如初。此虽皇上优老臣,赦小过,使人感泣,而亦见公之朴忠,有以格天之深也。 公醇古淡泊,清臞蘁立,居恒恂恂如不能言,而微词隽永。无贤不肖,皆和颜接之。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诗专主唐音,以温柔为教,如弦匏笙簧,皆正声也。所着古文、诗各三十卷,诗余一卷。 注释:①绳菲:绳结的草鞋;皂绨:黑色的粗布衣服。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未昳 昳:太阳偏西 B. 屡和上诗,称旨 称:符合 C. 得朝廷片语存问 存:问候 D. 而微词隽永 微:隐秘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尚书:清代为从一品。主管朝廷中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屯田、水利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B. 博士:古代官职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官。 C.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按照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称“别岁”。 D. 训蒙:古代指教育幼童。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然公逡巡恬淡,不矜骄,不干进,不趋风旨。 ⑵ 有讥其门墙不峻者,夷然不以为意。 9. 本文在叙写过程中多方面称赞了乾隆皇帝。试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