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语文I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志趣相投”,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和兴趣因此很投缘,很容易成为知己。第一处,此处是写君子的相交,主要是说理想和兴趣相投缘,应使用“志趣相投”。“清澈”,清净而透明,“清新”,指清爽而新鲜。第二处,是形容作画的画面清爽,应使用“清新”。“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此起彼伏”,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第三处,是说写文章要曲折,后面说“波三折”,故应使用“跌宕起伏”。故本题选D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 ①⑥③②④⑤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①②⑥③⑤④ D. ③⑥①④②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衔接。阅读语境,搞清语段的话题,再阅读和观察所给的六句话,寻找六句话和前后句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方可做出正确选择。第③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句内容。第⑥“这”指第③句内容,但表示转折,转而写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那天的意义,先整体从时间的角度写,后面应跟①④句。排除AC项。然后再从作家的角度写,后应跟第②句,第⑤句承第②句的“转眼没有了踪影”。排除B项。故答案为D项。 【点睛】相衔接的句子,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才能使语言清晰、连贯。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解答技巧与复习方法:1、分析关键词。句子衔接题中,往往有与前后文语义联系密切,在衔接中起到贯穿文意的关键作用的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抓住了体现中心的关键。2、抓住关联词。关联词是分句组合的语法手段之一,是表达分句间语法关系的语言形式。有些复句的意义类型,是靠关联词语作标志来显示分句间特定的组合关系的。3、筛选同义暗示句。试题给予的语言材料中,常常存在与正确选项同义而说法不同的同义句,这个句子往往能概括、暗示文章的主要意思。只要认真分析筛选抓住这个作者写作意图的标示句,就能读懂文意,确定选项。4、把握对象。相衔接的句子,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才能使语言清晰、连贯。叙述主体不一致,往往是极容易忽略的语病。5、剖析结构。对填充句子前或后的单句进行结构分析,有时前后文的固定的结构就制约着被选项。6、注意照应。规范的文章,无论阐释文理还是说明事物,都要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文章各部分文句存在着相互补衬语义的照应关系,以此保持全文的一致性和严密性。命题人常以这种联系作为检测内容。7、揣摩语气。表达语气的手段是句式、语调、语气词,表达的内容,应与采用的句式和谐一致,语调在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表示。同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意思和感情就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表达目的保持前后连贯的语气。8、比较色彩。通常说的色彩是指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是指不同语体应有不同用语要求。如书面语与口语、文艺语体与公文语体,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选词句时应注意与整个表达过程色彩一致。9、体味意境。意境,是作者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描绘出的一种情意交融的氛围、景观。文学作品中常用意境描写出把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加强表达效果。因而文学作品阅读题要注意前后意境是否一致。10、借助结构。作者表达旨意时,是按内容安排好相应的语句段落结构的,反过来,阅读理解时,我们可借助结构揣摩作者的意图。有的文段没有明显表露中心的句子,但语序结构有助于解题。
浏览完整试题3.下列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是 A. 淡浓随意着,深浅入时无(图书) B. 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乐器) C. 若待胸中存灼见,且先眼底辨秋毫(眼镜) D. 看书狂欲脱,得志喜频弹(帽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正确使用。A项,“淡浓”、“深浅”应与色彩变化相关,应对应 “商品”应是印染、化妆之类,与“图书”无关。B项,“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本是乐曲名,“韵出”、“调追”表明“商品”应是“乐器”。C项,此联强调的重点在“且先眼底辨秋毫”,据此推断“商品”应是“眼镜”,D项,“得志喜频弹”可以联想“弹冠相庆”,可以推断“商品”为“帽子”。题干要求选择“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故本题选A项。 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 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 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 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 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 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 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 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 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 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 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 分,非重点,排除。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 5.尼山——孔子出生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东南30公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以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为特色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下图是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徽标,下列对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论坛采用“五彩祥云”徽标。“五朵祥云”代表“世界五大洲”。“五种色彩”代表“文化多样性”。 B. 整个图案寓意华夏文明多样性的“和而不同”与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 C. “五朵彩云”组成玉璧轮廓,代表“和而不同”首尾相连,寓意文明对话与交流。 D. 整个徽标只用了一个图形元素,看似简约,却富有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图文转换。这是一道徽标图,是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徽标。仔细阅读图,B项,错在“华夏文明”,此处应改为“人类文明”,惟其如此,才能对应题干中所说的“世界文明论坛”。故本题选B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面小题。 恒山游记 [明]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玄之天。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 至正德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等,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是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展开余下试题其上路益险,登巅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注释:①总玄之天:意谓总管北方的天界。②西蕃:指当时甘肃、青海一带的各少数民族。③园陵:帝王的墓地。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纵盘于地 纵:放纵,自由自在 B. 枝态不类 类:像,相似 C. 如缘虚历空 缘:沿着 D. 奔峰来趋 趋:归附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想要游览恒山己经有二十多年了。皇帝改年号为正德,作者奉皇上之命去恒山通告此事,才得以游览。 B. 这篇游记是按照由下而上的登山顺序来写的,先写从山麓仰望,再写在半山腰俯深窥高,最后又写山顶所见。 C. 每年春天,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百姓,来到岳庙烧香,有求必应,因此岳庙显赫的名声传適四方。 D. 篇末写作者由绝顶放览之所见联想到虞舜巡狩恒山接受北方诸侯朝见的故事,这使得恒山的形象越发庄严、神圣。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 (2)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9.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恒山的灵异秀丽? 【答案】6. C 7. A 8. (1)我又惊又喜,后来我收起惊喜的表情,继续沿着山路向东,又沿岭北曲折向上。(2)这里的树是山神保护受的,谁要是砍松树一尺一寸,必定遭殃,所以山周围的人都不敢拿着斧头来砍。 9. 花草树木;庙宇建筑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C项,“缘”,攀援。故本题选C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本题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可以根据选项中罗列具体材料,从中筛选。也可以根据选项中的观点对应题干选择。A项,“去恒山通告此事”有误,原文是“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故本题选A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第(1)句关键点:“载……载……”:“又……又……”;“循”:“沿着”;“东”:“向东走”。第(2)句关键点:;“樵”,名词作动词,“砍树”;“故”:“所以”;“环山之斧斤不敢至”:“周围的人都不敢拿着斧头来砍”。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句意意思。本题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题干中“两个方面”和“恒山的灵异秀丽”两个信息,找准答题区域,并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答题区域分别在第二和第三两节。第二节“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写的是花草树木;第三节中“始至岳庙”写的是庙宇建筑。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北岳恒山在浑源州的南面,关于北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记载:《尚书•舜典》记载,虞舜“巡狩至于北岳”,指的就是恒山;《水经》记载,“其高三千九百丈”是玄岳;《福地记记载,“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我家住在太行山西侧白岩山旁边,距离北岳 恒山500多里路,心中很是向往,但从没有登上去游览过,我怀着这个想法20多年。到了正德改元年之际,(我)奉皇上之命向西北少数民族和看守园陵的官员、镇守山川的将领通告旧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号的事,中途经过浑源。距离北岳恒山仅仅十 里多路,于是南行到恒山山麓。山上云雾缭绕,气势雄浑。山势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恒山像人挺胸屹立,空中的云萦绕恒山飘动,为红日所经过。我一路上又惊又喜。我收起惊喜的 表情,向东面继续走去,顺着山岭向山上爬。山上多是奇花异草,枝态不一样;桃李芬芳, 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我在半山停下来休息,向下看深处,非常之高,像是在虚无的空 间攀援经历天空。向上走了七里,前面是虎风口,这里多是一些粗壮的松柏像是巨龙一样, 叶子四处展延茂密,茂密得很奇怪。随从的人说:是这里的山神在保护,谁要是砍松树一尺 一寸,必定遭殃,所以山的周围斧斤从不敢至。山上的路更加险,走走停停走了三里,才到了山顶岳庙。庙中有一座神像,我恭敬地朝 拜。庙之上有个叫飞石窟的地方,两岸石壁林立,中间缺了一大块。相传是那缺少的山石飞 到曲阳县去了,到现在还耸立在那,所以历代畏惧登山的人都前往曲阳祭祀,认为这也是北 岳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年的春天,千里迢迢赶来的百姓,来到庙下焚香,有求必应,显耀的 名声传遍了四方。这样,(北岳神灵)哪里只是保护松树柏树呢!我于是在悬崖上题名,在碑 石及新庙的厅上提笔写诗。又走了几十步,是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我)在恒山最高峰上抖擞衣裳而放眼四 望:东面是渔阳山上谷,西面是大同以南山峰奔驰而来,归附,北面尽收浑源、云中之景, 南面极目五台山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众山,都俯首伏脊在它的下面。 于是,我想起有虞君臣会朝的事,不觉心中忧伤;又回忆起在京都的时候,常常梦到登上高 山眺望远处,如今清清楚楚与梦境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知道这次游北岳绝非偶然呀。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0.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11. 尾联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