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61  2019-02-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1]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4月阶段性练习(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三 语 文
命题、校对:赵明生、韩姝花、李舲、柯峻、陈洁、翟琳、刘勇、梁雅敏(2018.4.2)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钱穆
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②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我曾读过几本西方论述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③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④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次场面来讲。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天命” 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⑤我常想,现代人如果要想写一部讨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书,莫如先写一本中国古代人的天文观,或写一部中国古代人的天文学,或人文学。总之,中国古代人,可称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这一观念,亦可说即是古代中国人生的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是古代中国人主要的人文观,亦是其天文观。如果我们今天亦要效法西方人,强要把“天文”与“人生”分别来看,那就无从去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了。即如孔子的一生,便全由天命,细读《论语》便知。若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关天命,则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人生便分为二。离开天命,专论孔子个人的私生活,则孔子一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减少了。就此而言,孔子的人生即是天命,天命也即是人生,双方意义价值无穷。换言之,亦可说,人生离去了天命,便全无意义价值可言。


浏览完整试题⑥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相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可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
⑦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前对“天人合一观”没有认识清楚,今天才真正了解了它的本质意义。
B. 作者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起点和终点。
C. 中国文化过去对世界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 迄今为止,人类碰到的最大的困难,便是有关天的问题,即人与天的关系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通过自己前后的认识对比,简要地说明了对“天人合一观”的认识有时不是一步可以到位的。
B. 第三段采取了因果论证和反面论证的方式,阐述了中国人对天命与人生的认识远比西方早且深刻。
C. 文章第四段中,作者指出了中国与西方在有关认识问题上的不同,及可能导致的错误观点。
D. 本文逻辑严密,说理清楚,有事实,有根据。论证语言言简意赅且有雅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想要探究宇宙人生之真相,须把具体天象与人生结合起来,因为它们是会通合一的。
B.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天”“人”两者间,是没有“隐”和“现”的分别。这在全界其他人类中都没有见到。
C. 作者认为,要想讨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就必须研究中国古代的天文观与人文学。
D.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的一生其实也与“天命”紧密不可分,故而,儒学的价值意义也可以说是无穷的。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A项,“以前对天人合一观没有认识清楚”错,从原文第一段可知,以前也有认识,但没今天这么透彻。C项,“在于天人关系的研究”错,因为“天人关系的研究”和“天人合一论”不是同一内容。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D项,少了“最初”两字的限定,原文第二段是说“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比西方早且深刻”错,而是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天人观发明很早且非常正确。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四段说“‘天命’ 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原文要表述的是只有把“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即“天人合一”论,才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才能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且“天像”与“天命”也有不同。B项,“都没有见到”错,而应是“很少见”。 C项,原文第五段是:“现代人如果要想写一部讨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书,莫如先写一本中国古代人的天文观,或写一部中国古代人的天文学,或人文学。”对比一下,有几外错误,一是“写书”与“研究”概念不大一样,二是“先”与“必须研究”内容也不一样,三是“天文观”与“人文学”之间是“或”,关系错了。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攒点力气去寻死
刘正权
零点时,电话准时响了。
手机调的是震动,秦嫂探起身子,看对面病床,不是那有一搭没一搭的微弱呼吸,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
偏就不死,这老爷子。
跟阎王较劲呢,这是!主治医师晚上查完房,在外面冲秦嫂摊手自嘲说,老爷子多活一天,主治医师就被多打一天脸,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老爷子根本活不过上月底,孰料,都月头到月中了。
才不是,秦嫂气鼓鼓地,老爷子是在跟她较劲呢。
请她当护工时说得明明白白的,就一个月,月满她走人。
眼下,月满了,她人却走不开,老爷子的子女一个都不在医院陪护,秦嫂甩不开手,也狠不下心。
只能在电话里发泄不满了。


展开余下试题还是那样?
不那样能哪样,一口气悠得长长的。
那是悠谁呢?
要悠死我呗,秦嫂没好气地挂了电话。
老爷子的儿女每晚轮番给秦嫂打电话,语气中很是尽孝道,用最贵的药,请最好的陪护,钱不是问题。
有钱人,忙的都是钱的事。
秦嫂没钱,忙的更是钱的事。
当护工钱多,她这种轻车熟路会伺候瘫子的护工不多。
老爷子的病多且杂,每一种都足以致命,古怪就古怪在这儿,这么多的病同时发作,居然就只是垂死,一口气悠着,让素以铁嘴著称的主治医师脸面全无。
秦嫂不要脸面,她要的是兑现跟男人的承诺,说好做一个月回去的,却拖了又十天,算怎么回事。
病房没开灯,秦嫂摸索着回到床前,刚要躺下,病床那边呼吸加重了,秦嫂眼睛一亮,赶紧开灯,扑过去。
意料中的老爷子并没眼睛翻白,相反,浑浊的眼球有了神采,老爷子嘴巴吧嗒着,饿,我饿!
秦嫂手忙脚乱冲营养米糊,心里盘算着,回光返照,肯定是。
老辈子讲究,人死之前会有一阵特别清醒的时光,以容交代后事什么的。
营养米糊吃了小半碗,老爷子有了气力,声音虽然还小,却不是断断续续的,以后,你每晚零点,给我冲营养米糊,半碗。
秦嫂奇怪,为啥每晚零点?
马无夜草,不肥呗!老爷子竟然还有心思说这话,我得靠这营养米糊攒点力气。
秦嫂不以为然,都这样了,攒点力气有啥用,挪得动身子还是迈得开步?
我攒点力气寻死,不行啊!老爷子忽然发了怒,喉咙一喘一喘的。
攒点力气寻死?秦嫂好笑,躺在医院有人看护着有药物保养着顺顺当当体体面面死去,多美的事。
美的是他们,老爷子摇头,他们那点算盘,当我不知道?我死了,他们名誉多好听,花了大价钱请专人陪护,那孝心,一般人做得到吗。
秦嫂承认,这孝心一般人真的做不到,不是看在大价钱份上,秦嫂怎么拔得开脚步来陪护。
我可不想让不相干的人给我送终!老爷子头一偏,说你睡去,一时半会我死不了,等我攒点力气再自己寻死。
完了闭目养神,那呼吸,竟一长一短,非常平稳。
呼吸不平稳的,倒是秦嫂,怎么都没能睡踏实,呼吸要么长,要么短,要么急促,要么悠长,攒点力气寻死,老爷子这是闹哪出?
只有被忤逆的老人,才会自寻死路,好端端的,谁不愿多看两眼世界,老爷子是想让世人戳儿女的脊梁骨呢。
戳吧,把脊梁骨戳穿才好,当人有钱就可以任性啊。
秦嫂不睡了,决定也任性一回。
谁说穷人不能任性的,不就是十天的钱,不要总行吧,一念及此,秦嫂掏出手机,准备回拨过去,走人。
还没摁键,手机呜呜振动起来,没任何征兆,秦嫂吓一跳,习惯性按下接听,那边声音很急促,妈,爸爸寻了短见!
秦嫂眼前一黑,临走前一幕清晰再现在脑海。
高位截肢躺床上几十年的男人说你给我床头屋梁绑根绳子,我睡疼了可以拉着绳子坐起来,免得生褥疮。
秦嫂说就一个月,那么巧就生褥疮了,等我挣这笔大钱回来给你买个电动轮椅,你该出去晒晒太阳,看看世界了。
该死的,怎么就答应他给绑了绳子,他可是有力气寻死的人啊!秦嫂眼里攒了几十年的泪一下子漫了出来。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选取了护工秦嫂的叙述视角,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凸显了秦嫂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形象。
B. 小说开头“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和“偏就不死,这老爷子”前后两句,用“死”字串联了起来。后文中有多处类似的叙述,起到了巧妙转换情节、展现心理、表达情感等多重作用。
C. 护工秦嫂对垂死的老爷子一口气悠着致使自己不能兑现跟男人的承诺按时回家充满了不满、抱怨。
D. 老爷子要求在每晚零点吃米糊,是要攒点力气去寻死。对此,秦嫂不以为然,认为老爷子的儿女花大价钱请专人陪护的孝心一般人做不到,是老爷子的任性在作怪。
5. 小说中护工秦嫂的形象真实而复杂,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
6. 小说为什么以秦嫂男人寻短见为结尾?试着从小说的主旨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4. D 5. ①秦嫂虽然有不满但不失善良、责任感。过了一个月的约定时间,面对无人陪护的老爷子,秦嫂甩不开手,也狠不下心。
②秦嫂吃苦耐劳,为了生存不要脸面。秦嫂不顾体面地干着伺候瘫子的护工活,把大家不愿干的苦活干得轻车熟路。
③秦嫂明晓事理却也有自私狭隘的一面。秦嫂能够领会老爷子攒点力气去寻死的意图,但也怀有想让老爷子早点死去的自私心理。
6. ①没钱人家的深情、悲哀与有钱人家的冷漠、任性形成鲜明对比。
②凸显了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人生悲剧。
③深刻揭示了金钱掩盖下的孝道缺失、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 “秦嫂不以为然,认为老爷子的儿女花大价钱请专人陪护的孝心一般人做不到,是老爷子的任性在作怪。”分析不恰当。根据原文相关语句“秦嫂不以为然,都这样了,攒点力气有啥用,挪得动身子还是迈得开步?”和“只有被忤逆的老人,才会自寻死路,好端端的,谁不……,当人有钱就可以任性啊。”,可推知这是金钱掩盖下的孝道缺失、人情冷漠的使然。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还要关注文中作者或他人对人物的评价。小说紧紧围绕老爷子“攒点力气去寻死”情节展开,秦嫂在小说中是一名护工,她能够领会老爷子攒点力气去寻死的意图,但也怀有想让老爷子早点死去的自私心理,说明秦嫂明晓事理却也有自私狭隘。她因垂死的老爷子一口气悠着致使自己不能兑现跟男人的承诺按时回家充满了不满、抱怨。还有面对老爷子的子女一个都不在医院陪护,秦嫂甩不开手,也狠不下心。说明秦嫂虽然有不满但不失善良、责任感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题干要求从小说的主旨角度分析“以秦嫂男人寻短见为结尾,”的原因。题目给出了明确的答题方向,即小说主旨的角度。小说深刻揭露了金钱掩盖下的孝道缺失、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这一主旨。“秦嫂男人寻短见”这一结尾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寻短见”这个结尾因秦嫂未能在约定的一个月期满回去,似乎就暗示了这个结尾,从而凸显了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人生悲剧。然后从秦嫂和老爷子两个方面加以阐释,秦嫂这样没钱人家的深情、悲哀与老爷子这样有钱人家的冷漠,对比鲜明突出。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特点。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核心内容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一带一路”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一带一路”的战略重点是打造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宽产业投资,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等,在金融、贸易航运、产业转移、服务业等领域蕴含着大量的机会。
(摘编自“中国网”新闻中心报道)

材料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80%左右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近年来,受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一带一路”周边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放缓。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加速增长,有助于加快沿途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也有望向“一带一路”沿线区转移。这个过程需要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贸易服务等配套支撑体系。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专题相关报道)
材料三:
如今,全球贸易自由化面临挑战,区域合作多边机制遭遇梗阻。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行动却能逐渐形成国际合作的广泛共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强调通过外交协调对接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尊重各国主权、经济发展模式。他还表示:“二战后多边体系建立在少数国家主导基础上,倾向于消除多样性。相比之下,‘一带一路’的制度构建更加包容,体现差异化。”
“一带一路”具有强大凝聚力,还在于表现出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以中国智慧解题、以中国理念释疑,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一带一路”倡议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悠远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是从5000年中华文明中走出智慧哲理。回望浩瀚的中华文明,“求和合”“秉大义”的历史血脉绵延不绝。崇尚和谐而不尚独霸的精神守则,让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厚积薄发而稳步向前。
从古人“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到“一带一路”倡导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从“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的理念,到“一带一路”提出的“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的宗旨——“和”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的智慧哲思。这是从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传承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9日 01版)
7.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战略在多领域应用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未来世界经济增长中心有望转移到沿线区。
B. “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出前,沿途区域GDP总额并未伴随着全球GDP总额的增长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
C. “一带一路”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核心内容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D. “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 、“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表现出中国自古根深蒂固的“和”文化基因。
8.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的倡议,并将其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这是历史和时代作用的产物。
B. 2005年之后的六七年时间里,“一带一路”GDP在全球GDP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但占比增幅和2005年之前的五年持平。
C. 材料中不止一次提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是制约沿线区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今后互联互通的重要推动领域。
D. “一带一路”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沿线国家多数工业底子薄,配套支撑不足,区域合作多边机制遭遇梗阻的时代背景也是巨大挑战。
E. 虽然遭遇梗阻,但“一带一路”战略还是逐渐形成了国际合作的广泛共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积极响应,表示支持。
9.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什么能得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CD
9. ①“一带一路”战略重点着眼全球,不仅让中国得利,也可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望转移世界经济增长中心。战略着手打造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宽产业投资,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等,蕴含着大量的机会。
②战略推进过程中,尊重沿线各国的主权与经济发展模式,包容性大,体现差异化。
③中国作为战略提出方有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用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大的人文历史性使“一带一路”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为完善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并未伴随着全球GDP总额的增长……”错,材料一的图表显示的是2000年到2012年的情况,“一带一路”战略在2013年才正式提出。但从图表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沿途区域GDP总额伴随着全球GDP总额的增长呈现出较明显的增长趋势。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材料一可以看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的倡议。到第二年,也就是 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把“一带一路”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选项中对于时间和确立“一带一路”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的主体表述都不准确。B项,“占比增幅和2005年之前的五年持平”错,从材料一图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之后的六七年时间里,“一带一路”GDP在全球GDP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且占比增幅和之前的五年相比,也有提高。E项,材料三中的表述是“如今,全球贸易自由化面临挑战,区域合作多边机制遭遇梗阻。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行动却能逐渐形成国际合作的广泛共识”。遭遇梗阻的并非是“一带一路”战略,而是其它区域合作多边机制。故选C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什么能得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题目要求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能得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原因。首先在材料中找到这些话,都在材料三,然后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概括,其次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自身的内容及意义来回答。相关语句是“‘一带一路’建设强调通过外交协调对接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尊重各国主权、经济发展模式。他还表示:……相比之下,‘一带一路’的制度构建更加包容,体现差异化。’”“‘一带一路’具有强大凝聚力,还在于表现出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以中国智慧解题、以中国理念释疑,……是从5000年中华文明中走出智慧哲理。”从“在于”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太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