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80  2019-05-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0]
内蒙古包头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包头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涵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自尊自重,也是尊重他人。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自己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今天,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倡导互相尊重人格仍然非常必要。
②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而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③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节选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论语》记载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先问伤人了没有,足以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浏览完整试题B. 孟子认为,“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者的尊重,更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C. 孟子的话说明,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自己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D. 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今天倡导互相尊重人格的基础,体现的仍然是人本的理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通过《论语》《礼记》中的记载,阐明了中华文化从西周就确立了人本理念的观点。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的内涵,并指出要通过良性的转化和发展使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今天继续发挥作用。
C. 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了中华精神的伟大就在于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
D. 本文三段话分别从人本理念的确立、“仁”的核心内涵及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论证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B. 对儒家的思想精华,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C. 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与西方自然观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
D. 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既强调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还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其实质并不矛盾。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就确立了人本理念”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应为“西周”。B项,“对施礼者的尊重”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分析可知,“施礼者”应该是“施礼对象”。D项,“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今天倡导互相尊重人格的基础”表意反了。结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今天,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倡导互相尊重人格仍然非常必要”分析可知,应是“互相尊重人格是今天形成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了中华精神的伟大就在于”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分析可知,“中华精神”“就在于”与原文不符。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与西方自然观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分析可知,“与西方自然观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对原文句子的解读有误。“主客观对立”应该是修饰“西方自然观”的。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北京市举行了一系列文化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举办了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共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了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改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展开余下试题(改编自荆楚网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相较而言,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改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北京2019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 根据“春节旅游消费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这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它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年俗活动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 材料三认为,相较于某种特定的节日表现形式,全家人的欢聚、亲情的浸润更为重要,所以在丰富年俗形式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怀。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398场演出、480项活动的举办,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的年节气氛。
B. 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而备受青睐。
C. 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领先,其余各线城市依次降低的结论。
D. 只要政府、媒体和家庭个人群策群力,保驾护航,就能使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社会,使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6.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应如何传承和发展年俗文化。
【答案】4. A 5. C
6. ①开展包含中国年俗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活动;②利用互联网给传统年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变革中延续传统年俗的内涵;③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④不拘泥于特定表现形式,注重情怀;⑤加强政府引导,发挥舆论助推功能,调动家庭实践的积极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不正确。根据材料一文意,“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可见,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等不属于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另外,审视材料一选文标题,亦可知。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不正确。根据材料一文意,这些活动面向北京市民,并不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B项,“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不正确。根据材料四内容“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分析可知,传统节俗只是“退让”,并没有被取代。D项,“只要……就”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分析可知,“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应如何传承和发展年俗文化”,结合“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北京市举行了一系列文化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分析可知,开展包含中国年俗文化元素的多元文化活动;结合“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分析可知,利用互联网给传统年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变革中延续传统年俗的内涵;结合“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可知,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结合“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分析,不拘泥于特定表现形式,注重情怀;结合“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分析可知,加强政府引导,发挥舆论助推功能,调动家庭实践的积极性。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展开余下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迹红旗渠
杨震林
①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当我在山下仰望,山腰间那一段段渠身巨龙般隐伏于密林,胸中油然升腾起敬意。当我伏下身子,双手触摸那一方方质地厚实、紧紧相依的渠石,禁不住屏住了呼吸。当我仔细辨认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承建”字样,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这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我却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了千万人声响彻寰宇。
②地处南太行,北临漳河,西倚太行,南通河洛,东望平原,是黄土高原东出和北上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山左山右、大河上下的文化交流深入,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三晋文化的务实求新、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气,在南太行激荡交融,孕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形塑了当地人倔强、隐忍、朴实的秉性气质。这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千百年来隐伏于当地人身上,最后在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得以彰显。
③上世纪六十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在红旗渠纪念馆,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红旗渠动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上级无力支持地方建设,林县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年贫穷的林县人民是怎样“自行解决”的呢?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个个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感人场景。全县五十万人口,先后有三十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人们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劈山造渠不休不止,其斗志之昂扬、决心之顽强,令人肃然起敬。渠一修就是十年,其间全县所有干部甚至每月从二十九斤口粮中挤出两斤支援修渠,连县委书记杨贵也曾经饿着肚子晕倒在工地。这样的自力更生,如何不震撼?这样的艰苦创业,谁见了不动容?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背后,闪耀着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光芒。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七十多公里,落差仅有十多米,且渠线全部位于悬崖峭壁上,测量和施工精度要求很高。吴祖太作为技术员,带着一批边学边干的“土专家”,使用仅有的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居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技术挑战,令人惊呼。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他们别出心裁地设计建造了一个“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让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设计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桃园渡桥”,构思巧妙;山上垒砌渠墙需要大量物料,仅靠人拉肩扛效率低下,于是土法上马空中架起“空运线”,把石灰、沙、水等从山下直送山上工地;开渠凿洞挖出了大量渣石,于是变废为宝沿渠修建道路,既不使废渣压地,又可以渠带路、以路带林,两全其美;紧挨着工地露天明窑烧石灰,不仅满足了砌渠所需,还提高功效、节约成本、节省运力。依靠勤劳和智慧,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
⑤幸福不会自天而降,它是对奋斗者最好的奖赏。林县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修筑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干涸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还收获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但更值得钦佩的是林县人民并没有满足现状就此止步,而是有了更新更远大的梦想,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再出发再奋斗,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的活的灵魂。徜徉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支支建筑大军走出大山扮靓了大城市、富裕了小家庭,一座座工厂遍地开花,显示出勃勃生机;看到了红旗渠、大峡谷变成了金山银山,山城林县变成了现代化的新林州。奋斗是永不停歇的追求,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从林县人民拼搏进取的轨迹里,我看到的是更多国人奋斗的光与影、心和梦。
⑥命运由自己掌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永远不过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永远不能丢。让我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向红旗渠精神致敬!
(有删节)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 第一段中运用联想和比喻,描写了当我辨认出模糊的“承建”字样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千万人声响彻寰字的景象。
B. 红旗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通过红旗渠纪念馆,我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真正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
C.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土专家”们别出心裁设计的“空心坝”“桃园渡桥”“空运线”等,构思精巧,彰显了智慧。
D. 开头“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一句,既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8. “他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请简要概括文中这句话的含义。
9. 假如你随同作者一起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红旗渠。
【答案】7. A 8. ①红旗渠不仅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种不平凡精神的象征.②红旗渠的精神包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创新创造勤劳智慧;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
9. ①地理位置:山西省林县②修建时间:上世纪六十年代③修建背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国家无力支持地方建设④工程特点:七十多公里绝壁悬崖,施工难度和工程量巨大,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工具以及全县五分之三人口修造⑤工程价值:改变了林县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彰显了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和勤劳智慧的红旗渠精神⑥现实意义:为新时代注入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比喻”错。结合文本内容“当我仔细辨认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承建’字样,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这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我却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了千万人声响彻寰宇”分析可知,应是运用“想象”的手法。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用反问句式,意思为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结合文本内容“依靠勤劳和智慧,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等分析可知,更是一种不平凡精神的精神。结合文本内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背后,闪耀着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光芒”“使用仅有的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居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技术挑战,令人惊呼”“他们别出心裁地设计建造了一个……不仅满足了砌渠所需,还提高功效、节约成本、节省运力”“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还收获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新更远大的梦想,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再出发再奋斗,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的活的灵魂”等分析概括红旗渠的精神,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新创造勤劳智慧”“敢为天下先”等。
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包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