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71  2019-05-1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1]
河北省沧州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沧州市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3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这给自身注入了新的营养物质,使中国饮食给人们一种既古朴而又清新的感觉。
中国饮食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是深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和”观念使得中国饮食活动充满了辩证意识,呈现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状态。中国古代的美食家同时又是美学家,从孔子到孙中山皆如此。他们多以美学思想来阐述饮食文化,或以饮食现象来说明美学深奥的道理。这样,饮食文化在深层心态中往往与美学等同了起来,扼制了中国饮食文化本身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饮食发达而理论水平萎缩的不平衡现象。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美学规范在美食中得到潜在的反映,如尊卑、长幼的封建道德观和中庸、和谐的传统美学观,无不灌注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之中,致使饮食活动中的因袭重负把餐桌扭曲为一个社会。在餐桌上装进了如此多与“吃”无关的东西,如果说这不算是对“吃”的亵渎,至少也是一种“吃”的异化。
中国饮食最有魅力也最富美学色彩的就是“调和”。但是“调和”的中心是“五味之和”,根本目的是要调出“嘉味”,而绝不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也就是说,中国饮食忽视了其根本目的——为人体提供所需的一切养分,没有很好地较科学地将饮食的各种营养成分与人体的物质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国饮食活动展现的美学意蕴既是深刻的,又是片面的。
中国饮食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国烹饪技术高度发展,使烹饪成为艺术。同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出于保健养生的需要,甚至也不仅仅出于赠送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需要,而是一种在严格规则支配下的郑重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具有超越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这便使得人类从最初的味觉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很不相同的东西。于是,把“味”和“美”联系到一起。另一方面,中国饮食活动又深深地陷入功利之中,和礼仪及伦理教化、真善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饮食成为传播和实施封建仁义道德及礼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这一特点,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同样给予中国古典美学以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万建中《中国饮食活动中的美学基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的产生。
B. 封建道德观和传统美学观灌注于饮食活动形成的因袭重负把餐桌扭曲为一个社会。
C. 把道德观念和美学规范装进餐桌,不仅是对“吃”的异化,更是对“吃”的亵渎。


浏览完整试题D. “五味之和”是中国饮食“调和”的中心,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影响。
B. 文章列举孔子和孙中山的例子,证明了饮食文化在深层心态中往往与美学等同。
C. 文章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超越功利欲望满足”和“陷入功利”的矛盾特点。
D. 文章仅论及中国饮食活动与礼仪等联系在封建社会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饮食就不能给人一种既古朴又清新的感觉。
B. 如果没有阴阳五行学说,中国饮食活动就无法充满辩证意识,并呈现千变万化。
C. 因忽视了饮食的根本目的,中国饮食活动展现的美学意蕴除深刻外又是片面的。
D. 饮食对满足延续生命、保健养生、赠送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等需求都有重要意义。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指导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的产生”张冠李戴。结合文本内容“‘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分析可知,“和”的思想对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的作用是“促进”,而非指导其产生。“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的是中国饮食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C项,“不仅是对‘吃’的异化,更是对‘吃’的亵渎”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内容“如果说这不算是对‘吃’的亵渎,至少也是一种‘吃’的异化”分析可知,原文认为是“对‘吃’的异化”,不是递进关系。D项,“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混淆是非。结合文本内容“而绝不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分析可知,原文是“绝不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在封建社会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以偏概全。结合文本内容“可以说,饮食成为传播和实施封建仁义道德及礼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这一特点,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同样给予中国古典美学以深刻的影响”分析可知,饮食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除封建社会外还有奴隶社会。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如果没有……人一种既古朴又清新的感觉”强加因果。结合文本内容“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这给自身注入了新的营养物质,使中国饮食给人们一种既古朴而又清新的感觉”分析可知,“中国饮食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饮食给人们一种既古朴而又清新的感觉的原因。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坑寨子
梅洁
与我的故乡武当山、神秘的神农架一样,处于地球北纬30度附近的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的秘笈和壮丽。
地质学家说,武隆天坑是由于受水长期冲刷而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两百三十万年以内。可我,不是地质学专家,我宁愿想象在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一神秘力量储存了数百万年,数百万年后,这一力量呈爆发状将这一片山地呈现给世界。于是,所有的天坑、地缝,所有的溶洞、峡谷,所有的石柱、石桥,所有的暗河、“线泉”,一股脑成为世界之最,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人们心中的旅游经典!
“天坑寨子”原叫中石院天坑,口部直径达六百四十五米,是世界上口部最大的圆形天坑。现在的天坑寨子,已完全开发成为成熟配套的旅游景区。
遥望巨大的天造大坑,只见其整个轮廓形如“心”状.呈现向东南倾斜之势。侧坡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杉树和青冈林,坑底缓坡地带分布着错落的农田,农田里的稻禾已呈成熟的黄绿色。紧挨陡壁峭岩的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导游告知,寨子里原有五十户原住民,他们世代在天坑里居住,因开发旅游,现已迁出。我听后扼腕一叹:开发旅游一定要把人迁出吗?看不到原住民真实生活的旅游还是文化旅游吗?
站在坑顶绝壁上往二三百米深处的坑底看,我只能想象坑内原有的生活:鸟鸣、花香,田园、稼禾,寨子里的人纺织、耕作,养儿、育女,婚嫁、舞蹈,古老的山歌和古老的“喊山”,与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相长相生……
正思忖,一声“吆嘿嘿嘿——哟哎——”的喊声冲天坑深处叫响,这是游人在学土家人或苗家人的“喊山”。世代栖居在天坑里的土家人或苗家人,他们无论上山砍柴或打猎,总要冲着千山万壑大喊“吆嘿嘿嘿——哟哎——”在他们悠长而辽阔的喊声里,充满了神圣的祈祷,祈祷山神保佑他们平安,保佑他们幸福,保佑他们当天有收获。他们的喊声里充满虔敬。


展开余下试题可游人们呢,戏谑的模仿里哪还有半点神圣、虔敬可言?难怪啊,他们不是身历其境,更不是源自生存本身,无法体验已经空了人家、断了炊烟的天坑生活,怎能苛求生命本真的真诚和神圣感?
我一直在想:现代旅游是世界的一种文明走向,而今,旅游文化已呈强势在中华大地勃勃奋起。那旅游的真谛究竟该是什么?欣赏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美,从而健身娱心,从而爱这片山河大地,这是其一。那其二该是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的探访吧,而这样的旅程又该怎样成为心的抵达?
试想,古罗马斗兽场里现在若有模仿人与兽的表演,而远不是曾经的生命与生命的搏斗,那笨拙的模仿会怎样亵渎历史、亵渎游人的感情?同样,天坑里没有了人家,古寨里没有了真实的“哭嫁”,即使媒婆怎样招展,即使母女俩怎样抱头“哭唱”,也只是一种临场的模仿表演,换来的只是“从人群里拉郎配”和“入洞房”的一场哄笑。传统文化的真义和生存真相的艰辛便只能在一阵阵哄笑中,慢慢变为千年习俗的烟消云散……
天坑寨子,百年、千年的神秘存在,构筑了现代人游历的欢乐。这是天坑文化的奉献,但愿,不要同时成为天坑文化的丢失。
也许,这是中国“年轻的旅游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但无论怎样,武隆山脉的波澜壮阔和神秘奇幻,已成为全世界的财富。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世界的武隆将带给世界一片惊艳的福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3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用人们较熟悉的武当山、神农架与武隆作类比,其目的是突出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秘笈”的神秘与壮丽的特点。
B. 关于武隆天坑的形成,地质学家和作者各执一词,地质学家认为是受水长期冲刷形成,而作者认为是由于一种神秘力量的爆发。
C. 文章介绍了天坑寨子的口径、形状、植被、农田、建筑,并由导游介绍原住民全部迁出自然引出作者对坑内原有生活的想象。
D. 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在作者的引领下,自然引发读者思考如何保存天坑文化、如何面对中国旅游业的挑战和问题。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 本文善于用对比说理,请找出文中几处对比并加以赏析。
【答案】4. B 5. ①天坑文化为现代人游历的欢乐提供了资源。②天坑寨子原住民的迁出,无法再现原住民的真实生活,天坑文化会在模仿表演中慢慢消失。③表达了作者对天坑文化的赞美、对天坑文化未来的担忧和美好愿景。
6. ①把世代柄居在天坑里的土家人或苗家人“喊山”的虔诚与游人模仿“喊山”的戏谑作对比,突出了脱离生活本身的“喊山”无法表达出生命本真的真诚和神圣感。②把古罗马斗兽场里生命与生命的搏斗与现在模仿人与兽的表演作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的模仿会亵渎历史、亵渎游人的感情。③把古寨里真实的“哭嫁”与临场的模仿表演作对比,突出了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真义和生存真相的艰辛体会的表演会让千年习俗慢慢消失。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地质学家和作者各执一词”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地质学家说,武隆天坑是由于受水长期冲刷而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两百三十万年以内。可我,不是地质学专家,我宁愿想象在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一神秘力量储存了数百万年,数百万年后,这一力量呈爆发状将这一片山地呈现给世界”分析可知,作者并不是不同意地质学家说的武隆天坑形成原因,而是愿意对武隆天坑的形成原因用浪漫想象的方式进行解释。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这句话有三个语意单元。第一个语意单元,“这是天坑文化的奉献”。“这”指代上句“天坑寨子,百年、千年的神秘存在,构筑了现代人游历的欢乐”,由这句话分析关键词“奉献”,天坑寨子为现代人提供了游历的地点,天坑文化为现代人旅游提供了资源,即人文历史和民情风俗,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天坑文化的赞美。第二个语意单元是“不要同时成为天坑文化的丢失”,思考天坑文化怎么会丢失,在上文中天坑寨子原住民的全部迁出,无法再现原住民的真实生活,而通过模仿表演只能消解天坑文化的真义,最终导致天坑文化的慢慢消失。第三个语意单元是“但愿”,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既有对天坑文化未来的担忧,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景。
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善于用对比说理,请找出文中几处对比并加以赏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然后点出对比手法效果。解答时,要在文中找出对比点;赏析时,要指出对比的表达效果。文中共有三处对比,分别是天坑寨子的“喊山”与游人模仿“喊山”作对比,罗马斗兽场人与兽搏斗和现代人的表演作对比,古寨里“哭嫁”和模仿表演作对比。结合文本内容“欣赏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美,从而健身娱心,从而爱这片山河大地,这是其一。那其二该是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的探访吧,而这样的旅程又该怎样成为心的抵达”“而远不是曾经的生命与生命的搏斗,那笨拙的模仿会怎样亵渎历史、亵渎游人的感情”“只是一种临场的模仿表演……的一场哄笑”“传统文化的真义和生存真相的艰辛便只能在一阵阵哄笑中,慢慢变为千年习俗的烟消云散……”分析可知,作者使用三处对比,目的是突出模仿无法体验天坑文化,想要体验天坑文化并保存天坑文化就要在真实生活中体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期4天的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高铁分会9月6日在银川开幕。博览会以“务实、创新、联动、共赢”为主题,在工商业、铁路、科技合作上亮点纷呈,推动一批境内外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中阿互利合作领域越来越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为近年来“大国重器”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为期3天的中国高铁技术成就专题展无疑是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最丰硕的成果。1000余平方米的超大展位,“中国铁路成就“及“铁路国际合作展”两个自带光环的“星级展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高铁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成绩单。
(选自“湖北日报网”,《技术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最强通行证”》)
材料二:
3月9日,从中车唐山公司获悉,该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长编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经开始型式试验。这列编号为CR400BF-A-3024的动车组,正在位于北京东郊的铁科院环形试验线上开展试验工作,这是我国16辆长编组“复兴号”首次亮相。目前是世界上同等运行速度下,最长编组的列车。


展开余下试题为适应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和条件,满足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完善中国标准动车组平台系列化产品。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下,中车唐山公司在8辆编组“复兴号”基础上,研制了16辆编组CR400BF-A型“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总长度超过415米,列车采用8动8拖配置,总定员1193人,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
(选自“澎湃新闻”,《骄傲!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
材料三:
2月13日公布的2018春运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春运的相关内容中,火车票、火车站、购票时间表、高铁是被浏览最多的内容关键词,而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则是最受关注的三条春运线路。据中铁总的统计显示,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伴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2018年春运动车组预计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1289万人次,占旅客总发送量的54.9%,但平均在途时间缩短至327分钟,平均运程524.5公里,较往年均有大幅度提升。随着中国高铁干线网络逐渐成型,高铁越来越被春运期间的旅客重视,客流逐步增加,一等座和二等座之和占比达到43%,合计接近春运期间火车票的一半;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普通硬座目前仅有24%,甚至比硬卧还要低。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与过去相比,新时代的春运不仅要满足“走得了”,更要满足“走得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高铁唱主角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
材料四:
除火车外出行方式用户比例

(选自“中国新闻网”,《浏览器抢票大数据分析:90后成主力军,高铁回家成主流》)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务实、创新、联动、共赢”为主题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高铁分会,将促进中阿互利合作。
B. 春运期间,乘火车的旅客大多选择高铁,普通硬座失去了曾经的绝对优势地位,占比比硬卧还要低些。
C. 高铁是春运的相关内容中被浏览最多的关键词,京沪、京广和沪昆高铁则是最受关注的三条春运线路。
D. 人们回家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拼车是除火车之外最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占的比例最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中国高铁技术成就专题展显示了作为“大国重器”的高铁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成就,与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交流合作。
B. 中国标准动车组平台系列化产品要不断完善,要适应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和条件,满足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
C. 16辆编组CR400BF-A型“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是目前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最长编组的列车,成为走向世界的让中国人骄傲的“大国重器”。
D. 2017年底中铁总的统计数据显示,高铁的营业里程约占全国铁路的20%,高铁的旅客发送量比其他火车要多,平均在途时间和平均运程都有提升。
E. 过去春运人们只求“走得了”,现在人们追求“走得好”,高铁满足了人们出行“走得了”和“走得好”两个需求,春运时乘高铁回家成了主流。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7. C 8. BD
9. ①高铁作为“大国重器”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合作。②先进的高铁技术向世界显示了强大的国家实力。③高铁让旅客出行更加舒适,缩短了出行的时间。④高铁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高铁是春运的相关内容中被浏览最多的关键词”以偏概全。结合文本内容“在春运的相关内容中,火车票、火车站、购票时间表、高铁是被浏览最多的内容关键词,而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则是最受关注的三条春运线路”分析可知,“高铁”是春运相关内容中被浏览最多的关键词之一,除高铁外,还有火车票、火车站、购票时间表。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与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交流合作”过于绝对。结合文本内容“此次为期3天的中国高铁技术成就专题展无疑是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最丰硕的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成绩单”分析可知,专题展展示了国际交流合作成绩单,但并没有说与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交流合作。C项,“目前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最长编组的列车”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目前是世界上同等运行速度下,最长编组的列车”,并不是运行速度最快的。E项,“高铁满足了人们出行‘走得了’和‘走得好’两个需求,春运时乘高铁回家成了主流”混淆未然和已然。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与过去相比,新时代的春运不仅要满足‘走得了’,更要满足‘走得好’”分析可知,“更要满足‘走得好’是要求和期望,并不是已经满足了。故选B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四则材料里仔细筛选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材料一侧重于高铁的技术与国际交流,材料二侧重突出高铁技术的国际地位,材料三侧重高铁对旅客的影响,材料四展示了出行方式的多样化。结合问题加以归纳。如结合“‘中国铁路成就’及‘铁路国际合作展’两个自带光环的‘星级展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高铁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成绩单”分析可知,高铁作为“大国重器”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合作。结合“完善中国标准动车组平台系列化产品。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下……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分析,先进的高铁技术向世界显示了强大的国家实力。结合“平均在途时间缩短至327分钟,平均运程524.5公里,较往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分析,高铁让旅客出行更加舒适,缩短了出行的时间。结合材料四图表“除火车外出行方式用户比例”分析可知,高铁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沧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