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26 2019-10-08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6]
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中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初二语文试卷
2018.10
第一部分:基础(24分)
1.据拼音写汉字并选择括号里的词语。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仙子,每天清晨亦或傍晚传来的寒山寺钟声宣告着一天的开始与结束。如果说北方的美来自于wēi( ① )峨的高山,磅bó( ② )的河流的话,苏州无疑是以其特有的小家碧玉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最是那一低头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jiāo( ③ )羞”令无数人为她特有的mèi( ④ )力所A (倾倒、打倒)。如果说北方山水的美像一杯烈酒的话,那毫无疑问苏州的美就像一杯才沏好不久的茉莉花茶,清丽B (淡雅、文雅),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wēi( )峨 ②磅bó( ) ③ jiāo( )羞 ④ mèi( )力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A______ B________
【答案】 (1). 巍峨 (2). 磅礴 (3). 娇羞 (4). 魅力 (5). 倾倒 (6). 淡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巍峨”要注意偏旁部首的位置,“磅礴”注意“礴”的结构;“娇羞”的“娇”注意偏旁部首是“女”。
“倾倒”有两个读音,读qīng dǎo,表示由歪斜而倒下,或者表示十分佩服或爱慕;读qīng dào,指倒转或者倾斜容器使里面的东西都出来;“打倒”指击倒在地或者攻击使垮台,推翻。本句强调“她特有的魅力”产生的效果,故选择“倾倒”。
“文雅”形容温文尔雅,讲礼仪不粗鄙,多形容外在形象;“淡雅”形容清淡高雅或者素淡雅致,多形容风格。本句与“清丽”搭配,故选择“淡雅”。
【点睛】汉字积累要注意音形义 结合。
2.默写古诗古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 作家、作品。
①晓雾将歇,___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____。 (陶弘景《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③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④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⑤ 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⑥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
【答案】 (1). 猿鸟乱鸣 (2). 沉鳞竞跃 (3). 答谢中书书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苏轼 (6). 将以遗所思 (7). 路远莫致之 (8). 老骥伏枥 (9). 松柏有本性 (10). 柴门何萧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仅有诗文默写,还包括作家作品知识。书写时注意“沉鳞竞跃”的“鳞”、“老骥伏枥”的“骥”和“枥”和“柴门何萧条”的“萧”。“答谢中书书”,“谢中书”是人物的称呼,后一个“书”是“信”的意思,注意别丢掉一个“书”。
3.名著阅读
①后来,到一九三六年六月,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押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但是,当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在得到上述消息的同时,了解到我可能有办法进入红区。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上面划线句,“惊人事件”,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什么事件?请简述其内容。
②《红星照耀中国》,红区的红军有11项纪律。你记得有哪几条?
【答案】①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其抗日。
②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浏览完整试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和概括能力。①根据时间“一九三六年六月”以及“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押”,可知“惊人事件”是“西安事变”。简述内容时要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的中心“扣押蒋介石,逼其抗日”。
②《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十一条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点睛】《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创作纪实作品)又称《西行漫记》,全书共12篇。《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该年六月间,斯诺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斯诺于卢沟桥事变前夕回到西安,将他采访的这些记录整理成集,取名《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出版,随即轰动世界。
第三部分《在保安》,毛泽东主席回答斯诺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的采访问题。斯诺参观红军大学的见闻感受和自己赴“面条宴”的感慨。简介林彪的人生经历,突出他“短促突击战”战术家才能。斯诺观看红军剧社巡回演出的见闻感受和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情况。
4.新闻标题
阅读下面材料,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3个字)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答案】我国女排奥运3比1夺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句话,“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提炼其中关键词是“中国女排”、“捧得(夺得)”、“奥运会冠军”、“3比1”。
。
【点睛】拟写标题要抓住关键句、特征句。关键句、特征句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分布在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第二部分:阅读(36分)
古诗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①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②在朝市③,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中流:河流的中央。②翻思:回想。③朝市:泛指尘世。
5.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第二联的内容。
6. “钟声两岸闻”表现了金山寺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7. 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5. 夜色中,山僧披着月色乘船归来;黎明时,白云缭绕,好像龙飞出殿堂。
6. 宁静。用钟声衬托金山寺的宁静。
7. 对尘世生活的厌恶;向往佛门清净生活。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物象,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使表述的语言表现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一般不要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在阅读古诗词中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这句诗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 ,更突出了衬托金山寺的宁静的特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体味诗词的情感。本诗首联,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颔联和颈联,描写了金山寺环境之优美清静,突出金山寺的特点,而尾联恰好与首联相呼应,突出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厌恶之情。
点睛: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古文阅读(10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谒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①,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①纤翳:浮云。
8. 解释加点字
A.略无阙处
B.谒真人祠
C.属引凄异
D.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9.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②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10. 下面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 [甲]文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B. [乙]文描绘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C. [甲]、[乙]两文都是先写山,后写水,布局巧妙,思路清晰。
D. [甲]、[乙]两文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答案】8. A.同“缺”空缺 B.拜访 C.连续不断 D.全,都
9. ①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②这一天,天空雨后放晴,环顾四周没有一丝浮云。 10. C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A项的“阙”读“quē”,同“缺”,“空缺”的意思;B项“谒”读yè,“拜谒、拜见”的意思;C项“属”是多音词,在这里读zhǔ,“属引”是“连续不断”的意思;D项“悉”读xī,“见”是动词,所以“悉”是副词“全,都”。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第①句中“谓”是“说”,“皆”是“都”,“奇”是形容词作名词“奇异的景象”。
第②中,“是”翻译为“这”,“霁”指雨雪初晴,“顾”在这里是“看”的意思,“纤”指细小的,“翳”指浮云。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能力。C.项说[甲]、[乙]两文都是“先写山,后写水”不对,【乙】文着重写巫山景象的奇特。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 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世上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直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不能都看得见。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抓住虚词进行判断。其中句中虚词有“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说明文阅读(5分)
【材料一】2014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传遍全球。“走,回中国!” 一时间归国成潮。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良好的政治环境、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份额,对留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肺腑之言就道出众多海外学子的心声:“在外国做得再好,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回到国内,我会成为祖国变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来中国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
【材料二】下表是“归国潮”的有关数据
“归国潮”经历三段式发展期
【材料三】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有留学背景的“海归”。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近8万名留学人才创建了一大批如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与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他们组建了一支令世人倾慕的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打破体制壁垒,制定优惠政策,诚纳天下英才”,在“归国潮”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敏锐地把握住中国的发展大势,适时做出了加快人才建设的诸多战略决策。
11.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促使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迅猛增加。
B. 我同政治、经济和市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形成留学生“归国潮”的主要原因。
C. 众多海外留学牛不愿在国外做“旁观者”,希望回到国内,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D. 潘建伟与高徒回国,是中国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12. 阅读【材料二】,请分别概括“归国潮”三个阶段“回流率”的特点。
【答案】11. A 12. 第一阶段,稳步上升;第二阶段,快速增长;第三阶段,保持在高位。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A项“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促使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迅猛增加”表述不当。“来中国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原因应该是“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根据图可以看出,2005---2011年,归国人数由20%达到47.3%,基本保持平稳上升;2011---2014年由47.3%上升到85.4%,增长非常快;2014---2017年,基本都在80%左右,保持在高位。
【点睛】图表类题解答的要领,第一要看清题目要求。第二要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第三要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第四,答题时注意先进行客观描述,再得出观点和结论。而且要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大散文阅读(15分)
青瓦
徐吸
①我喜欢青瓦,喜欢它成熟拙朴的青蓝。
②我曾经迷恋于青瓦的制作,看窑厂的工人如何掘地三尺,把细腻柔软的黏土方方整整地挖起来,一片片制成瓦坯,再烧制成瓦。制作青瓦的泥瓦场,活像一个考古现场,本色,有序。做瓦和做糕点一样复杂,所不同的是,制瓦是制造声音的过程。两片成熟的瓦碰在一起,轻重适度,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是很聪明的声音,而两片糕碰在一起,声音就是傻傻的。所以我现在还认为,烧制青瓦,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制瓦是瓦坯入窑密封并经过烟熏火燎达到一定火候以后,在关键时刻兜头浇以冷水,瓦被窑窟闷在云雾里,色彩由暴怒的火红变成妖魅的青蓝或青黑。
③待到冷却完毕,就是开窑验货的时候。敲击时涩勒无声的须瓦解,叮当有声的方能得以保全。好坏但凭声响。一片片普通的青瓦就这样开始它遮风挡雨的岁月。
④在江南,老街上,老屋房顶上,瓦缝参差,青瓦正反交错有序地叠放在一起。一条条,一垄垄,一沟沟。云归天瞑,雨点初落的时候,只要心静就能听到清脆的天籁,藏在深闺也能知晓天气的变化,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
⑤老街拒绝琉璃瓦,只接受青瓦。琉璃瓦精致,精致得不会喘气,琉璃的天地,会影响人的呼吸视听。琉璃自古就是宫廷的产物,烟雨迷蒙,粉墙飞檐,铺满青石板的老街盖上琉璃,有点自不量力——琉璃只能与珠光宝气捆绑在一起,只能跟大富大贵捆绑在一起。在老街,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
⑥很喜欢秦观的《浣溪沙》:
⑦“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展开余下试题
⑧雨细如愁,檐口的青瓦在帘端闲挂银钩。没有了青瓦,江南也许会少了许多生趣,恐怕清平人生的许多闲情逸致也因此会瓦解。
⑨“瓦解”是一个本色直观的词,支离破碎,无法挽回,人生家国借“瓦”,而道出了残存的意象。
⑩但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儿时在窑厂目睹制瓦,先把土制成圆筒形,尔后分解为四,即成瓦。因此,对每一片青瓦而言,瓦解就是脱胎,入窑便是造化,土赋予其形,火煅炼其魂,水造就其魄。
⑪烦琐的人生,或许也不过如此罢了。就像青瓦一样,不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许就不会有呼吸的生命。
⑫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
13.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江南的青瓦的?
14. 为什么说“老街上的房舍和老街上的人一样是藏不住心事的”?
15. 作者说“在老街,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结合上下文,赏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16. 本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17. 作者说:“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可在结尾又说“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这样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13. 分别从青瓦的制作过程,青瓦的检验方法,青瓦的叠放,青瓦与琉璃瓦的区别,青瓦的诗情画意等方面来写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 因为青瓦成熟拙朴,毫无遮拦地为人们“遮风挡雨”,以及在江南老街雨中的沉静,一如淳朴憨厚,藏不住心事的江南人。
15. 作者从视觉的角度,抓住色彩来描绘,瓦的青,柳的绿,月色的朦胧和黄昏的绮丽,描绘了夜色将临时江南老街的独特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江南老街的喜爱。
16. 运用对比手法,把青瓦和琉璃瓦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南青瓦的成熟拙朴,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青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可从拟人等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17. 不矛盾。“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说的是青瓦的制作方法,是由土坯脱胎成为青瓦的必要过程,强调的是“瓦解”;“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强调的是“玉成”,表现淳朴的人们一心向善成人之美的美好愿望。“老街的青瓦,在这个城市,乃至于在乡村已经日益稀有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日益扩张的不满,以及对日益消亡的传统文化的留恋。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第②段首句“我曾经迷恋于青瓦的制作,看窑厂的工人如何掘地三尺,把细腻柔软的黏土方方整整地挖起来,一片片制成瓦坯,再烧制成瓦”,引出本段对青瓦的制作过程的介绍;第③段首句“待到冷却完毕,就是开窑验货的时候”,概括出本段的中心内容是青瓦的检验方法;第④段首句“在江南,老街上,老屋房顶上,瓦缝参差,青瓦正反交错有序地叠放在一起”说明青瓦的叠放;第⑥至最后写青瓦为生活增添的情致。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第一段表明青瓦“成熟拙朴”的特点;第三段结尾总括青瓦的功用“遮风挡雨”;第四段描述“雨点初落的时候,只要心静就能听到清脆的天籁,藏在深闺也能知晓天气的变化”,表现青瓦的沉静。而这些特点正如淳朴憨厚,藏不住心事的江南人。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情境的能力。这个句子,由几个意象构成,“(青)瓦”、“(绿)柳”、“(朦胧的)月”和“(金色的)黄昏”,作者通过视觉描写,将几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江南老街的独特意境,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第⑤段“老街拒绝琉璃瓦,只接受青瓦”,将琉璃瓦和青瓦作对比,作者认为琉璃瓦“自古就是宫廷的产物”、“只能与珠光宝气捆绑在一起,只能跟大富大贵捆绑在一起”、“精致得不会喘气,琉璃的天地,会影响人的呼吸视听”,而青瓦“跟月色镶融在一起,跟黄昏,柳色,小家碧玉烘染在一起,这才是绝好的意境”,突出了江南青瓦的成熟拙朴,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青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内容分析能力。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不矛盾。第⑩的中心句是该段第一句话“但瓦解,其实就是玉成,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后面介绍“儿时在窑厂目睹制瓦”过程,表明这里的“瓦解”说的是青瓦的制作方法,是由土坯脱胎成为青瓦的必要过程,强调的是“瓦解”;第⑫段,“人们大都喜欢玉成,不懂或不喜欢瓦解”,重点在“玉成”,表现淳朴的人们渴望成人之美、追求善的美好愿望。作者喜爱有青瓦的江南,而青瓦却在“日益稀有”,最后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日益扩张的不满,以及对日益消亡的传统文化的留恋。
【点睛】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第三部分:作文(40分)
18.请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除诗歌剧本外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不要在作文中流露自己的真实班级和姓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那件小事真不小
车窗外的繁华都市随雨幕一同模糊,密集的雨点敲打着玻璃,却似敲击在我心上,清晰到沉重。
“不就是件小事吗?”身侧的母亲摸摸我的脑袋,似是在安慰我,“别再想了。”
可是,那真的只是一件小事吗?我扪心自问。
本是个晴朗的假日,我与母亲漫步在热闹的市中心,享受难得的闲暇。阳光携着柔和的温度,渗透在高楼大厦间的每一个角落,光线在四周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陆离奇幻的光彩。可忽然却有一股刺耳的声音冲击着这份安宁一一是谁在大街上飙高音啊?我有些愤怒地寻找噪音的源头,却看到前方有聚集的人群。好奇地凑过去,噢,原来是残疾人卖唱的。围观的人们不在意歌声动听与否,光看到他衣衫褴褛的狼狈模样,就纷纷掏出了钱包。我看着他满是尘土的沧桑面庞,亦有些动容,可当我看到他的双眼一片漆黑,却又泛着几分狡黠,忽然,就明白了些什么。骗子!我这样想着,拉着母亲走开了。
往前走,看到路边围着的人群,又是乞讨。那是个妇人,怀中抱着个挺小的孩子,面前是一张广告纸,写满凄楚愁苦,颇令人动容。我却狐疑,去瞧她的双眼:果然,又是空洞机械的。六月的天比巧笑倩兮的美人更为多变,霎时高楼上空的蓝天白云就笼上了一层阴霾,温暖明媚的都市忽然成了一个黑洞,像是要吞噬其间所有的人。
母亲见状,拉着我赶紧向车站赶去。无意间,我却瞥见路边一个瑟缩 瘦小身影。那是个瘦骨嶙峋的老奶奶,怯怯地缩成一团,低头合着眸子。同样是乞讨,大概是没有浮夸的歌声或是动人
上一篇:
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苏州市高新”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