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刻画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也营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外貌形体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趋向于柔美、纤弱,体现女子优美的体态和秀丽的容貌。如《大招》“朱唇皓齿,嫭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大段语言文字铺陈出形象华丽、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非仅如此,云中君沐浴用的是兰汤,穿在身上的是如花般华美的衣服;山鬼身上披的是薜荔,腰上系的是女萝……香花香草的气息配上女子的绚烂奇艳,“香草美人”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在性格方面,《楚辞》中的女性往往忧郁、多愁善感。如《湘君》中的湘夫人赴湘君之约,来到河边仍未见湘君的影子,“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派萧悲的景象,衬托出伊人的愁苦。再如 《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她的惆怅哀怨之情是用萧瑟的风雨之景衬托出来的。在作者笔下,惆怅哀伤、欲语还羞的姿态更能彰显女性之柔美。 在个性气质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浪漫性的特征,原型大多取材自幻化的神女,往往虚无缥缈。一方面,她们是高高在上的神女,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作者赋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在作者笔下这些神女也会为情所困,会因想念神君而叹息。即使是身为天帝女儿的湘夫人,也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般难以亲近,相反她十分温和可人。昔日众人眼中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女,在屈原的《山鬼》里变成了亲和温婉、情感丰富,性格中还有些瑕疵的普通人。神与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却奇妙地融合在《楚辞》的女性形象中。 《楚辞》中这些女性形象的独特风貌,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生殖力崇拜的强烈色彩已经逐渐退化,对于女性的形象描给开始出于审美需求,实用性的审美观转向为纯审美。其次,《楚辞》产生于南方楚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助于楚人丰衣足食,而南方阴湿的气候,又使得他们个性文弱,气质纤细,情感温和,多愁善感。再加上楚地重淫祀,盛行巫风,这种祭祀活动往往充满着神秘感。在此背景下的楚人自然而然把女性形象跟神秘的女巫联系在一起。最后,《楚辞》的作者是屈原,他对于女性有着自己完美的认知和寄托,如《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塑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形象,也是屈原借此形象自喻。又加之作者自身政治上的不得志,美人的形象也反映在作者笔下的人物上,对美人的思慕,又何尝不是作者“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或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此中的苦闷和困顿,更丰富了《楚辞》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 (改编自匡晶《〈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1. 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楚辞》女性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A. 荷衣兮惠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B.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C.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D.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辞》中的女性特点——(总分式)—→外貌、性格、气质——(例证法)—→《楚辞》中的具体篇章。 B. 《楚辞》中的女性性格特点——(例证法)—→相关篇目中的诗句——(融情于景)—→惆怅哀伤。
浏览完整试题C. 《楚辞》中的神女——(神性减弱,人性增强)—→有瑕疵的普通人——(神人融合)—→《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D. 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屈原的认知和寄托—→《楚辞》中的女性形象风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受时代局限,《楚辞》中的女性大多柔弱凄婉、哀伤幽怨,这也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 B. 《楚辞》中女性的特点映射出屈原悲苦的人生际遇,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 C. 屈原笔下的女性秀外慧中、超凡脱俗,这完美的个性气质也是屈原自我高洁志趣的展现。 D. 《楚辞》中“美人”还可象征君主或美好理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化用了该“美人”意象。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能力,要求选中诗句中不符合《楚辞》女性形象特点的一项。答题前,考生要知道《楚辞》中女性形象的特点,然后再仔细赏析所提供的选项诗句,分析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再加以比较选择。 这几句诗出自《诗经•郑风•褰裳》, A项,出自《九歌•少司命》,写了少司命女神 穿着和飘忽不定,也与第二自然段相一致。B项,出自《楚辞•大招》,写出了少女的清纯与美丽,与第二自然段《楚辞》描写女子体态优美容貌秀丽相契合。 C项,出自《九歌•云中君》,表现对云中君的思念之情,与第四自然段神女也会因思念神君而叹息意境相符。 D项,出自《郑风•褰裳》,描绘的是一位少女发娇怒的情景。意思是:你若爱我想念我,赶快提衣蹚溱河。你若不再想念我, 岂无别人来找我?刻画出了一个泼辣、爽朗的女主人公形象,与《楚辞》中的女性忧郁、多愁善感的形象不同。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C项,“神性减弱人性增强”理解有误,原文第四段只说“作者赋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并没有说“神性减弱”;“有瑕疵的普通人”是《山鬼》里的人物,不能以偏概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受时代局限”“这也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分析有误。“原始的生殖力崇拜的强烈色彩已经逐渐退化”不能说是“时代局限”,更不能说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 B项,“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分析有误。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故“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是错误的。 C项,“这完美的个性气质也是屈原自我高洁志趣的展现”是错误的,屈原笔下的女性是不完美的,是有性格瑕疵的,通过第四自然段“性格中还有些瑕疵的普通人”可以看出来。 故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注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展开余下试题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注:袼褙:用碎布、旧布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鞋底。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等等。 5.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概括。 6.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4. B 5.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写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体现。 6. 人物形象:守明是一个朴实、善良,有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心态: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强烈不安。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项,“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分析有误。母亲不是一个与守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她收彩礼,只是遵从当地习俗,不是因为贪财。她在女儿去约会时跟在后面,是出于保护与关心的目的,并不是监视女儿。母亲与守明不是正反对比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与照应的关系。 故选B。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分析小说物象的作用,可以从物象与情节的关系,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来分析,另外,如果该物象贯穿全文,则要考虑是不是线索。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的好处。故事发生在过去的农村,“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当时的风俗习惯是,定了亲,女子要做鞋子送给男子。这样的情节符合特定的时代特点,而且也能写出生活的气息和味道。文章开头写守明准备做鞋子送给男子,设想做好后送给对方的情景,然后写男子要外出工作约她见面时她送出鞋子,但男子收下但并未试穿,后记写男子讲述往事,自己回家探亲时将鞋子退给了明守,他并没有娶明守。鞋是小说的线索,串起小说的故事情节。明守将自己对男子的感情寄托在鞋子里,以鞋传情,男子收藏着这双鞋子,不舍得穿,但最终还是归还给了女子,他没有娶明守,自觉对不住她。这种情感也是通过鞋子表达出来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本题要求分析守明这一人物形象,并概括守明的心态。题干中明确要求是概括,不用分析。小说中,明守定了亲,收到男方的彩礼后,嘴里说“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妹妹想看时,她却“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而且“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表明守明是一个朴实,羞涩的女子;她收到彩礼时决定给他做双鞋子,表明她心地善良,具有传统美德的女子;她和他见面时,不好意思看他,握手时“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性格比较柔顺。人物的心态:当她做鞋子时,心里想像着要让他试穿,然后不要脱了,又想像着要脱下来,好好收藏,还想像着两人之间甜蜜的对话,表明守明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守明做鞋时看到他的鞋样子大时,内心不安,因为听说大脚走四方,既想让他走四方,毕竟好男儿志在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因为他若走四方,自己咋办。这种思考里有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强烈不安。 【点睛】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汉书•高帝纪》)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B.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 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C.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D.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8. 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而起的名号。 B. “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 C. “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D. “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 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 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 (2)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答案】7. D 8. D 9. B 10. (1)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等人们饮完酒,高祖走在最后。 (2)走在后面的人到了,高祖睡醒,大家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他,高祖听了便暗自高兴,觉得自己了不起。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前”是走上前,动词;“拔剑”“斩蛇”两个动作不应该分开,排除B项、D项。“问”的主语应该是“人”,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句意:高祖带醉说:“好汉走路,怕什么!”于是亲自向前,拔剑斩蛇,蛇被斩为两段,道路就通了。又走了几里路,高祖既醉又困,卧于路上。落在后面的人来到高祖斩蛇的地方,见一位老妇人夜间在那哭泣。人们询问原因。故选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错误。“上坐”是指受尊敬的席位。“上座”,又称上首、首席,是一种东方礼仪的方位,顺序,让地位高的人所处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是下首。也作为地位较高的人的代称。所以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说“为奉承县令的贵客”,不准确, 实为奉承县令;“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也错误,高祖瞧不起那些官吏,不带一钱,是对那些官吏的一种戏侮。所以选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阑”,晚、将尽;“因”,连词,就、于是;“目”,使眼色(名词活用为动词);“竟”,结束;“后”,走在最后(名词活用为动词)。(2)“后人”,走在后面的人(古今异义词);“至”,到;“觉”,睡醒;“告”,告诉;“乃”,连词,便;“自负”,觉得自己了不起。 【点睛】参考译文: 汉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人,姓刘。高祖这个人,胸襟开阔,气量宽宏,不愿干一般人从事的生产劳动。到了壮年,被试用做小吏,当了泗上亭的亭长。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观看秦始皇出行,他大为感叹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跟沛县县令要好,为了躲避仇家,到县令这里客居,于是在沛县安了家。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听说县令家里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当时萧何是县里的主吏(也称主吏掾,是协助县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职),主管收纳贺礼,他告知各位贵宾说:“礼钱不足一千钱的,请坐在堂下。”高祖虽然只做个亭长,但向来瞧不起那班官吏,于是递上个名帖,假称“贺礼一万钱”,其实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了进去,吕公非常吃惊,立即起身到门口迎接。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敬重他,并引他到上座坐下。萧何说:“刘季(高祖)向来爱说大话,很少成事。”高祖趁机会要戏弄耍笑一下客人们,就坐了上位,一点也不谦让。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了个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等人们饮完酒,高祖走在最后。吕公说:“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相过许许多多的人,但是没有人像你这样的好面相。希望你保重自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妻子。”汉高祖以亭长的身份,替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在半路上逃跑了。高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等走到丰邑西面泽中亭时,便停下来休息饮酒,到夜晚就把押送的役夫全部放走。他说:“各位都逃走吧!我从此也逃命去了!”民夫中有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愿意与高祖一起走。高祖乘着酒兴,当晚就抄小路从泽中走,派一人到前面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