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I卷 一、(每小题2分,3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组是 A. 绷带(bēng) 卑劣(lüè) 屋脊(jǐ) 量体裁衣(liáng) B. 仓廪.(lǐn) 呜咽(yè) 脑髓(suǐ) 超今冠古(guàn) C. 安分(fèn) 兵痞(pǐ) 负荷(hé) 臻于至善(zhēn) D. 绸缪(liáo) 毛坯(pēi) 檄文(xí) 面目可憎(zè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 A项,“卑劣”的“劣”应读liè,“量体裁衣”的“量”应读liàng。 B项,没有错误。 C项,“负荷”的“荷”应读hè。 D项,“绸缪”的“缪”应读móu,“毛坯”的“坯”应读pī,“面目可憎”的“憎”应读zēng。 题干要求选有两个错误的一项。 故选A。 2.下列汉字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 报歉 辐度 犹其 格物致知 B. 避嫌 雍荣 和蔼 出类拔粹 C. 精典 分孽 胁迫 跌宕起伏 D. 枯燥 无须 蹩脚 礼上往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项,“报歉”应为“抱歉”,“辐度”应为“幅度”,“犹其”应为“尤其”。 B项,“雍荣”应为“雍容”,“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 C项,“精典”应为“经典”,“分孽”应为 “分蘖”。 D项,“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 故选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 的。 (2)为加快推进城市创新 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瓶颈。 (3)“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 这里得到启发。 A. 流传 试验 传诵 B. 流传 实验 传颂 C. 留传 实验 传诵 D. 留传 试验 传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流传”,“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和“在空间向四面八方传播”,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传播”;“留传”的“留”是“遗留”“留下”的意思,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遗留”;语境是说“话本艺术”的传播,应使用“流传”。 第二处,“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句中说的是加快推进城市创新所做的事情,应使用“试验”。 第三处,“传颂”是“宣传、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比较名人名事;“传诵”,指流传诵读或辗转流传称道的意思;语境是说流传诵读的诗歌,应使用“传诵”。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坦言,超 高的门票会减少旅游的人数,影响旅游业的总收入。
浏览完整试题B.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 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 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不合逻辑,“否认”的是“上涨”,而不是“是否上涨”。 B项,“……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不合逻辑,将“留学生吟诵社”归入“朗读爱好者”中,不合逻辑。 D项,“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成分残缺,“按照”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生态乡”后添加“标准”。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 , , 。 , , ,用今天的语音去 读,有些地方好像不押韵,实际上它是用韵的。 ①如《诗经》中的作品 ②或者原本就是歌词 ③绝大多数是有韵的 ④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 ⑤只不过由于今音不同于古音 ⑥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 A. ①③④②⑤⑥ B. ①⑥④②③⑤ C. ②⑥④①⑤③ D. ②④⑥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首句和尾句,最后根据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浏览材料可以发现,所给的六个句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三个句子是说“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后面三个句子是说《诗经》中的作品,①“如《诗经》中的作品”引出后面句子的对象,所以应放在后面三个句子的开头,这就排除AB两项。 ④中的“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是由前面“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和②中“原本就是歌词”得出的结论,所以应为②④,⑥“其音乐性”的“其”代指的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所以紧随其后,排除C项。 故选D。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苏轼为苏东坡,分别是以官职、郡望、号来称 呼人。 B.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 C.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上均有严格限 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D. 《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乡土中国》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 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 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B项,“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错误,“驱五毒以防疫祛病”应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选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见的地方很远) ②苏子愀然(容色改变)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学习) ④戊申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⑤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无从) 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的方面遗忘) A. ②③④⑤⑦ B. ②③⑤⑥⑦ C. ①③⑤⑦⑧ D. ③④⑥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④“戊申晦”的“晦”应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农历每月第一天”指“朔”。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大遗”意思是“大的方面放弃”。 ①④⑧解释错误。 故选B。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金就砺则利 B. 郁乎苍苍 生乎吾前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D 不知东方之既白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的虚词都是高中课本中的词语,解题难度不大。A项的第一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第二个“则”是表顺承的连词。B项的第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为介词,翻译为“在”。C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翻译为“在这里”;第二个“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D项的连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 或师焉,或不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须臾成五采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全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A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同“智”,智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没有通假。 B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没有通假字;“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缪”同“缭”,连结,盘绕。 C项,“或师焉,或不焉”中“不”同“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同“凭”。 D项,“须臾成五采”中“采”同“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没有通假。 故选C。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汶水西流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 舞幽壑之潜蛟 鱼虾而友麋鹿 C. 迷雾冰滑 而耻学于师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非能水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A项,“汶水西流”的“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是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B项,“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是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鱼虾而友麋鹿”的“友”是名词意动,把……当作友人。 C项,“迷雾冰滑”的“冰”是名词作状语,像结冰那样;“而耻学于师”的“耻”是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D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的“渔樵”意思是“捕鱼,砍柴”,“非能水也”的“水”意思是“游泳”。 故选D。 1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常用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白露横江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凌万顷之茫然 D. 古之圣人 杯盘狼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古今常用义都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词语的今意代入句中,如能讲得通,不是古今异义,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 A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寄托”古“寄身,容身”,今“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白露横江”的“白露”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B项,“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古指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动摇”古指“晃动”,今指“改变”。 C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古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凌万顷之茫然”的“茫然”古指白茫茫的水汽,今指二十四节气之一。 D项,“古之圣人”古今同意,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杯盘狼籍”的“狼籍”即“狼藉”,古今同意,都指杂乱不堪,乱七八糟。 故选D。 12.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渺渺兮予怀 C.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客有吹洞箫者 D. 而今安在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然后回顾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再根据这些句式的特点辨析选项。 A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利”“强”是后置定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B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渺渺兮予怀”是主谓倒装,应为“予怀渺渺”。 C项,都是定语后置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应为“今所经当道的中岭及山巅崖限”,“客有吹洞箫者”应为“吹洞箫的客”。 D项,“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应为“在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判断句。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 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 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 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 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 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 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 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②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 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③,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 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 而 不 听 于 忠 臣 独 行 其 意 则 灭 其 高 名 为 人 笑 之 始 也 。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①獖[fén]:阉割。②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③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匡天下 匡:扶正 B. 君其试以心决之 决:决定 C. 少欲则能临其众 临:面对 D. 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 14.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五伯长 何为其然也 B. 刚则犯民以暴 余始循以入 C.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纵一苇之所如 D. 卒见弑于其臣 其贤不及孔子 15.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B. 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C. 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D. 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16.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B.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C.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D.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17. 翻译句子。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答案】13. C 14. D 15. C 16. C 17. (1)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 (2)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 (3)(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 (4)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少欲则能临其众”意思是“淡泊寡欲就能治理民众”,“临”意思是“治理,管理”。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第二个“为”是介词,“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C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 ;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由此可知,隰朋始终没有被任用。 故选C。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听”是动词,“听”的对象是“忠臣”,“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灭”是动词,意思是“丧失”,宾语是“其高名”,即“好名声”,故应在“名”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家居”,在家;“即”,假如;“迁”,移交。(2)中,“此……也”,判断句;“佐”,帮手,辅佐;“其”,语气副词,最好。(3)中,“相与”,互相;“枕藉”,枕着垫着;“乎”相当于“于”,在;“既”,已经;“白”,显出白色。(4)中,“稍”,依稀,隐约;“若”,像;“……者,……也”,判断句。 【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参考译文: 什么叫有过错而不听忠臣劝告?从前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管仲在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理事,在家闲居养病。桓公到他家去问候说:“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政事不可以问我了,虽然如此,我听说过,了解臣子没有谁比得上君主,了解儿子没有谁比得上父亲。你还是试着按你的想法来决定吧。”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鲍叔牙的为人,强硬固执而且凶悍。刚硬就会粗暴的侵犯民众,固执就会不得民心,凶悍就会使下级不听他指挥。他的心里什么都不害怕,不是辅佐霸王的人。”齐桓公说:“那么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