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23  2020-01-2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3]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眉山市高中2021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2019.07
语文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
②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①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③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④“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这都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⑤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⑥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注:①码洋: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
(摘编自盛玉雷《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个公共议题,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B. 诗意人生应在空有其表的外壳上加上“腹有诗书”的内在和“书卷多情”的体验。


浏览完整试题C. 阅读不仅能在润物无声中培养人的气质,而且能培养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
D. 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等现象意味着书香中国的建设效果初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便旗帜鲜明地点明观点,这是论述类文本典型的开门见山式写法。
B. 作者强调阅读能提升认知能力的必要性是以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为背景的。
C. 第⑤段例举一些农村书屋和学校图书馆的问题证明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不重要。
D. 本文紧紧围绕观点综合运用例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论证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水平。
B.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的不断攀升,说明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能做到借助真正的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C. 看到美景时,只会说“厉害了”的人和心头会闪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而感动的人,他们在反应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D. 作者引述“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这句话证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生命非常重要的观点。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应在空有其表的外壳”说法错误。原文是“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是为了证明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不重要”分析有误,这些现象是为了证明图书的闲置制约着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都将被机器取代”说法错误。应是“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
B项,“已能做到”说法太绝对,文中信息为“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
C项,“他们在反应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说法错误。有本质的差异,其内在气质、精神体验很不同。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位于武陵山深处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5年过去了,十八洞村发生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里摸索出的脱贫经验,也帮助湘西州的许多贫困村,改变了模样。
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这在湘西州已成为共识。在湘西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十八洞猕猴桃基地,村民们正在绑枝,以确保长出来的猕猴桃均匀受光。十八洞村人多地少,当初,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在这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村民们用政策支持的扶贫款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如今,这千亩猕猴桃已经两度挂果,村民也两次拿到了分红。仅此一项,2018年给村民带来收益88.5万元。今年,这些猕猴桃将进入盛果期。就在这个92平方公里的产业园里,目前有48家企业进驻,他们直接或间接带动的贫困人口,达到5.1万人。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8元,比2013年提高了7倍多。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十八洞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十八洞摸索出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湘西州得到了推广、复制。
精准扶贫5年多来,湘西州通过推广十八洞的“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产业发展模式,让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更紧密更有效。全州三分之二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增收,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
(摘编自2019年04月02日央视网)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精准扶贫,将全国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将扶贫工作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以“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村、一户、一人”为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精髓,包涵了扶贫对象、帮扶方式和精准管理等各环节,用精准理念贯通了扶贫开发全过程。以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以“三项制度”来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以“五个一批”来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以动态管理解决如何退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精准,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肖锐《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
材料三:
2013年至2018年,六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了。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有153个宣布摘帽,2018年预计还有280个左右要脱贫退出。之所以说是预计,是因为现在各省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对这些计划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检查、验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宣布。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2019年2月20日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吹风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在会上指出,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常务会已经明确,2019年减贫目标是要完成1000万以上的减贫任务,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主要抓好七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二是抓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解决;三是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等各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四是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五是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六是加大扶贫投入和监管力度;七是加强脱贫攻坚的总结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2019年2月25日人民网)
4. 下列对“精准扶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关心贫困群众”的执政理念。
B. “六个精准”“三项制度”“五个一批”分别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精髓。
C. 对贫困村建档立卡,对计划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检查验收,是精准扶贫中动态管理的具体措施,体现了扶贫工作中的精准管理。
D. 我国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稳定的脱贫,全面的小康,对十八洞村来说,是正在展开的现实。正因为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十八洞村才有了今天的变化。
B.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切实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方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C. “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湘西州推广复制十八洞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5年多来全州83%的贫困村已经实现集体脱贫。
D. 实践表明,十八大以来,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中国走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6. 以上四则材料指向的都是脱贫攻坚,但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6. ①材料一以十八洞村为例具体报道我国“精准扶贫”的成效。②材料二侧重报道我国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③材料三总体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成就。④材料四侧重报道2019年我国精准扶贫的目标和工作部署。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分别解决了”分析不正确,“六个精准”本身就包括了扶贫对象、帮扶方式和精准管理的问题。“扶贫思想的精髓”不是这三个方面,而是“六个精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5年来全州83%的贫困村已经实现集体脱贫”分析有误,原文是“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收入5万元以上不等于实现集体脱贫。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由材料一“位于武陵山深处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湘西州的许多贫困村,改变了模样”可知,是以十八洞村的脱贫为例,报道我国“精准扶贫”的具体成效;由材料二的标题“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可知,材料二侧重报道我国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理念和践行理路;由材料三“2013年至2018年,六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了。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有153个宣布摘帽,2018年预计还有280个左右要脱贫退出”这些具体的数字可知,我国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由材料四“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在会上指出,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常务会已经明确,2019年减贫目标是要完成1000万以上的减贫任务,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的摘帽。主要抓好七方面工作”可知,本部分侧重报道2019年我国精准扶贫的目标和工作部署。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粮食的味道
韩浩月
①我喜欢粮食。经过超市粮食摊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停下脚步,对那些堆放在木格子里的各种粮食打量一番,大米、红小豆、绿豆、花生……有时候也忍不住用大勺子把粮食抄起又撒下,内心忍不住发出一两声赞叹,这是粮食啊!
②什么是粮食?粮食就是一口吃的东西,在超市里它是最便宜的售卖品了,消费者脚步匆忙地奔向花花绿绿的货架,没几个人愿意在买粮食时多花几分钟享受这个过程。
③粮食买回家,用电饭煲做熟了端上桌,孩子不爱吃,对他生气也不行。自己把碗端过来装作很饥饿的样子扒拉几口,也产生了疑惑,怎么不再是童年吃的粮食味道了?粮食的那种独特气息怎么消失了?粮食怎么只是有了“食粮”的功用,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为何不见了?


展开余下试题④我的记忆里,储存着粮食的味道。童年时一个大家庭用一口大铁锅做饭,半锅的水抓一把大米扔进去,快熟了的时候再浇一瓢磨好的豆浆进去,煮沸腾了就是一锅稀粥,那碗稀粥的滋味已经是不错,但粥锅里的布袋捞出来,才是真正的美味,因为布袋里装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米团,用小钢勺挖一小口放进嘴里,大米与大豆融合后的香味直冲鼻腔,经历过柴火的熬煮之后,米团的糯软通过舌尖一直传递到内心深处……可惜,这样的米团只有家里最小的孩子才能吃到,我好像只吃过几次就失去了资格。
⑤一直觉得,粮食不简单地只是粮食,它们还是大自然的子孙,是有生命的。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我经常可以感受到粮食的生命韵律,比如割麦子的时候,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藏在一穗结实的麦穗里面,剥开来看,麦粒还带着一点点青涩,在凝目观察这些麦粒的时候,总觉得它们像是要急不可待地逃离“家园”,想要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要在滚烫的麦场上开心地打几个滚。
⑥过去品尝粮食,麦子也好,水稻也好,玉米也好,都能尝出它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到它们是如何在暗夜中随着“母体”摇曳的,当风暴来临时,它们又是怎样紧紧挨在一起相互扶持的,它们在细雨中聆听骨节生长时所发出的声音,在阳光灿烂的时候随风舞蹈……它们也会相爱吧?两株植物的恋爱多么美好,它们不说话,时而靠近,时而分离,借助风传递心声,一同守望朝阳夕阳。
⑦母亲总是能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出令人感到温暖与幸福的味道。不止我的母亲如此,村庄里的每一位母亲都可以。小时候总爱闻远远飘来的炊烟,一点儿也不觉得呛的原因是,那炊烟里总是带着粮食的香气,比如我家的炊烟,就时常掺杂戗面馒头的味道。
⑧母亲把揉了整个下午的馒头放进锅里,一捆麦草烧完,掀开锅盖,先是要眯起眼睛,等待扑腾起来的蒸汽消散,再小偷一样快速地把手伸进锅里,捏起一个白胖的馒头就跑。在院子里,把那个烫手的馒头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凉到可以入口,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馒头的热度会把牙齿也微微烫到,这样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
⑨有时候母亲着急下地干活,来不及熬米粥或者做馒头,就会从锅里煮的地瓜挑几个好看的给我们当食物。要知道,这些地瓜通常是喂猪的,可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地瓜皮软瓤红,从内到外都甜丝丝的,但又不是冰糖式的那种齁人的甜,是吃完后打个饱嗝都会涌到嗓子眼儿的美味的甜。这样的地瓜,已经有一二十年吃不到了。从超市里买来的地瓜,在粥里煮熟了之后,入口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它不是经历过日月风雨洗礼的地瓜,不是在土壤里做过美梦的地瓜,也不是母亲栽种的、收获的、煮熟的地瓜。
⑩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形容美食用到这四个字,“好吃到哭”,一般这样的形容可信度不太高,你若去尝试一下,发现不过如此。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有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只不过,不只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⑪也有可能是,粮食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太大变化,而是我们的味蕾变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而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我们已经不用再闭上眼睛,去体会粮食在舌尖上打转的滋味,如同不用时时回头去翻阅过去那几段食不果腹的历史。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
(选自《散文》2019年第3期)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出抒情对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粮食的赞叹和喜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第⑥段,通过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品尝粮食的过程中感受到粮食的成长经历。
C. 馒头也好,地瓜也好,母亲做出的食物总让作者觉得好吃,这些食物让作者感到了母亲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D. 作者认为粮食的味道之所以变了,是因为现代的人们遗忘了过去食不果腹的历史,对粮食不再小心翼翼地珍惜。
8. 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媒体所说的“好吃到哭”多重含义,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9. 本文题目“粮食的味道”意蕴丰富。“粮食的味道”本意指的是什么?它还具有哪些更深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①“好吃到哭”只是社交媒体用来形容美食的一个词语,带有夸大性。②真正“好吃到哭”的食物,是人们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③“好吃到哭”是过去的人们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9. “粮食的味道”本意是指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在文中它还是粮食作为食物散发的香味,是粮食在大自然中生长呈现出的生命气息;它还是母亲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成食物,令人感到温暖与幸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道之所以变了,是因为现代的人们遗忘了过去食不果腹的历史,对粮食不再小心翼翼地珍惜”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还提及可能有其他原因。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 含义的能力。本题的题干是“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媒体所说的‘好吃到哭’多重含义,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首先,明确“好吃到哭”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由“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形容美食用到这四个字,‘好吃到哭’,一般这样的形容可信度不太高,你若去尝试一下,发现不过如此”可知,“好吃到哭”只是社交媒体用来形容美食的一个词语,带有夸大性;由“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有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只不过,不只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可知,真正“好吃到哭”的食物,是人们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和人们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首先,此题题目中的“粮食的味道”本义指是粮食本身的味道,深层意思结合④⑤⑥⑦⑨⑩段关于粮食有关的事件描写,粮食还蕴含着“温暖而幸福的味道”“成长经历和生命韵律”“饥饿与苦难的味道”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等等。
【点睛】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在文本中 含义,首先明确句子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眉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