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437  2020-02-16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评价检测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骈死(pián)  嘉肴(yáo)  学学半(xué)
B.俄顷(qǐn) 大庇(bì) 三重茅(chóng)
C.老妪(yù) 突兀(wū) 备晨炊(chuī)
D.外见(xiàn) 叱牛(chì) 无马邪(y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都)
C.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D.虽有至道(道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名为鹏      其此之谓乎
B.其翼若垂天之云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不必藏于己
D.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志怪者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策之不以其道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6题。(4分)
  A.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笔画纤细轻盈,潇洒流利,B.直观呈现了行书独特的字体风貌,展示出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C.其文本内容融汇儒、道两家思想,抒发了兰亭的景致和聚会的乐趣,描绘了作者对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D.字体、技法和文本内容完美结合,深刻体现出书者对所处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准把握。        。那些历代沉淀下来的书法经典,经过历史的冲刷洗礼,更加璀璨耀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书法文本堪称绝伦。
5.文段A、B、C、D四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6.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书法文本是书家精神品格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载体
②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③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
④作为书法,其内容就是书法文本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7.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你班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2分)
材料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材料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3)“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请用简练的语言列举一例。(4分)
(二)古代诗文积累(10分)
8.默写。(10分,每空1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3)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4)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浏览完整试题(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杜甫《石壕吏》)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7)《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       。
二、古诗文阅读(50分)
(三)古诗阅读(6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9.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3分)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文言文阅读1(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食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12.翻译下面句子。(3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1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4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五)文言文阅读2(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然后能自强也(     ) (4)学学半(     )
16.翻译下列句子。(3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7.【甲】、【乙】两文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语段论述的重点。(4分)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六)文言文阅读3(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19.下面各组句子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虽有千里之能/虽乘奔御风
B.食: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D.策: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
20.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三处)(2分)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1.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2.“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23.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代言广告已成为时尚。请结合【甲】【乙】语段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三、名著阅读(10分)
24.填空。(4分)
  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题目的含义吗?“钢铁”是        的象征,       (填人名)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
2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哩地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3分)
(2)文中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3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声的眼泪,却有着最丰富的生命色彩。也许是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之泪,也许是阅读一本书时的感动之泪,也许是分别时的不舍之泪,也许是做错事时的懊悔之泪——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吧!
  请以《那一刻,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展开余下试题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作品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4)表达真情实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
1.D 解析:A项“学”应读“xiào”;B项“顷”应读“qǐnɡ”;C项“兀”应读“wù”。
2.B 解析:B项的正确解释为:完全,完备。
3.D 解析:A项“其”分别是“代词,它”和“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B项“之”分别是“结构助词,的”和“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项“于”分别是“介词,到”和“介词,在”;D项“故”都是“连词,所以”。
4.B 解析:A项加点词属于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B项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词,不是词类活用;C项加点词属于名词作动词,以……为亲;D项加点词属于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5.C 6.C
7.(1)示例一: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示例二: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2)和睦、和谐、和平、和融。
(3)言之有理即可。
8.(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落日故人情 (4)拣尽寒枝不肯栖 (5)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6)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9.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10.词人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11.(1)整齐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以……为子 (4)憎恶
12.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1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4.示例: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15.(1)味美 (2)因此 (3)勉励 (4)同“敩”,教导
16.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17.【甲】:教学相长;【乙】:教学为先。
18.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之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9.A 解析:A.即使;B.吃/同“饲”,喂;C.犹,尚且/将近;D.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记。
2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2.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对即可)
23.联系“伯乐”“马”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4.信念、意志、毅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
25.(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因回忆儿子的往事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而惆怅。
26.略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20春人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