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607 2020-05-06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7]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试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怡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是中国艺术家精心构造的心灵________ 这些枯槁瘦硬千奇百怪的假山,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信息,但是中国人却爱之如金玉之城,传说当初杭州花圃盆景园内立一处叫作“绉云峰”的假山时,当天几乎是________ ,人们竞相一睹,这种文化现象背后________ 的是中国人崇尚自然的美学精神。
A. 影像 趋之若鹜 突显 B. 幻象 万人空巷 突显
C. 幻象 趋之若鹜 凸显 D. 影像 万人空巷 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影像: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幻象:指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此处用“心灵”修饰,应选“影像”。
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有贬义。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此处指人们争相去观看假山,没有贬义,应选“万人空巷”。
突显:突出地显示。凸显:清晰地显露。此处指文化现象背后的美学精神的显现,应选“凸显”。
故选D。
【点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怡当的一项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____________;正如沈周题画诗所谓“荣枯过眼无根蒂,戏写庭前一树蕉。”
①而时间背后隐藏的不变因素同样亘古如常
②樱桃一年一年地红
③亘古如斯
④它是永恒 不可变易的
⑤芭蕉一度一度地绿
⑥时间一刻不停地流淌
A. ②④③①③⑤ B. ⑥④③①②⑤
C. ⑤③①⑧⑧⑤ D. ②⑤③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具体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本段文字说的是时间的变与不变。其中①句很关键,“而时间背后隐藏的不变因素同样亘古如常”是使上下文发生转折的句子,前面说的是“时间的变化”,后面说的是“不变”,据此可以给句子分为两组:⑥③说的是“变化”,④②⑤说的是“不变”,①放在两组中间。
故选C。
3.下面的诗句所涉及的古代体育活动依次为
①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②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③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④香散天风兰佩隋,声摇环玉彩绳飞。飘飘似跨双莺去,闲雅宜从月殿归。
浏览完整试题
A. 放风筝 抖空竹 赛龙舟 荡秋千 B. 抖空竹 放风筝 赛龙舟 荡秋千
C. 抖空竹 荡秋千 赛龙舟 放风筝 D. 放风筝 抖空竹 荡秋千 赛龙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出自《水浒传》,根据“嘹亮声音透碧霄”可知是“抖空竹”;
出自高骈《风筝》诗,根据“宫商信任往来风”可知是“放风筝”;
根据“梓影斡波”“鼓声劈浪”“两龙望标”可知是“赛龙舟”;
根据“香散”“彩绳飞”可知是女子“荡秋千”。
故选B。
4.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入夜始维舟,黄芦古渡头。眠鸥知让客,飞过蓼花洲,
B.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C. 浊酒残杆欲解愁,芦花噙泪缀兰舟。苍霞化作天边月,雁影秋风古渡头。
D. 雁影秋风古渡头,落霞飞鸿野沙洲。浊酒欲笺千古事,胡笳随风入兰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以及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诗句,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画细节。
首先观察画面,画面中有“小船”“垂钓”“月牙”“鸥鸟”“渡头”“蓼花”等信息,组合成清幽、闲适的意境。再分析选项,B项,“大江横万里”“浩浩波声险”的阔大与画面意境不符;C项,“浊酒”“噙泪缀兰舟”的凄冷与画面意境不符;D项,“浊酒”“胡笳”的悲戚的情调与画面意境不符。排除BCD。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西吉南赣道副使方君墓志铭
(清)刘大櫆
方君讳浩,字孟亭,桐城人也。其尊府桦坡先生,家世行谊既有铭。君生而沉毅,不与童儿共嬉游。及长,读书为文章,骏发有气。中雍正八年进士。初知太原祁县,调阳曲,迁保德州,又知隰、平定二州,迁知蒲州府,移守潞安,擢江西广饶九南道按察副使,旋调吉南赣道。因公有诖① , 循例复职。方需次吏部,而以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疾卒京师邸舍,年五十有二。
君之莅官临民,严而不苛,和而不可犯。既去,而民多思而不置。其在隰也,隰民以茹素为群,群数百,号为大乘教。君悉召至庭,而啖以酒肉,人莫知其原。其后速捕大乘党人连数郡,而隰民独免。金川用兵,平阳富民愿输饷,而旁郡效之者甚伙,君独以潞安地瘠民贫,不为报。会天子巡狩中岳,取道泽、潞,而民田之近接道旁者,吏辄令薅去青苗以俟。君独以銮舆未出,而废民耕作,非为上爱民之道,令耕如平时。民得以收获,而事亦办治。在广饶,兼摄九江府事,岁旱而米商未至,洪州乏食,大府檄属郡悉运仓粮往济。君以郡民咸待食,而移粟他往,恐生事,请独输九江仓,而属县停运。比违大府意。未几,安仁以阻运罹重罪,罪及守令。大府乃以此重君。旋有吉南赣之调。南赣自前世多不轨之民,依山泽为患害。而上犹奸民据险为乱,君闻即驰诣捕缉,比大府至而谋主已就擒,讯实,置之法。
尝推先君子之爱以事诸父、诸姑及从兄弟,又推太夫人之爱以事诸舅、从母及外兄弟。其族属、姻戚、故旧之贫不能娶,久丧不能葬,及羁穷以死而不能归者,君皆为之区画,必得当而后已。
(选自《桐城派名家文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旋调吉南赣道 旋:不久
B. 而啖以酒肉 啖:给……吃
C. 吏辄令薅去青苗以俟 俟:等待
D. 安仁以阻运罹重罪 罹:判处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古代“讳名不讳姓”,常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B. 摄:文中与“行”“假”“权”“署”一样,指临时代理某个官职。
C. 外:指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威,古代称父亲的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
D. 先:称呼死者的敬辞,文中“先君子”即是对作者亡父的尊称。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公有诖,循例复职。方需次吏部,而以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疾卒京师邸舍,年五十有二。
(2)金川用兵,平阳富民愿输饷,而旁郡效之者甚伙,君独以潞安地瘠民贫,不为报。
8. 根据文意概括方浩为学及为官的特点。
【答案】5. D 6. D
7. (1)方浩曾因误事而被免职。后又依照旧例恢复了职务,正待起任吏部侍郎时,却在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因生病在京师馆舍中去世,终年52岁。
(2)金川发生战争时,平阳富户愿意供给军饷,其周边其他郡效仿的很多,唯独方浩以潞安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为由,不作回应。
8. 为学,沉稳静处,思维敏捷;为官,严而不苛,以民为本。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D项,罹:遭受。句意:安仁县因为发生了阻运事件受到重责。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对作者亡父的尊称”错误,“先君子”是对方浩亡父的尊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循例,依照旧例;次,赴任。(2)输饷,供给军饷;伙,多;报,回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本题要求概括方浩为学及为官的特点。根据“君生而沉毅,不与童儿共嬉游。及长,读书为文章,骏发有气”概括出“为学”特点;根据“君之莅官临民,严而不苛,和而不可犯。既去,而民多思而不置”“旁郡效之者甚伙,君独以潞安地瘠民贫,不为报”“君独以銮舆未出,而废民耕作,非为上爱民之道,令耕如平时”概括出为官爱民如子、以民为本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方先生名浩,字孟亭,是桐城县人。他的父亲是桦坡先生,其家族门第品行道义都已有了碑记铭。方浩从小就沉稳刚毅,不与童儿一起玩乐嬉戏。待到长大了,读书写文章,思维敏捷而且有气势,雍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任太原祁县知县,后改任阳曲知县,又调到保德州,还担任照州、平定州的知州,还调到蒲州任过知府,做过路安州太守,提拔为江西广饶九南道按察副使,不久调任吉南赣道。方浩曾因失误而被免职,后又依照旧例恢复了职务。正待赴任吏部侍郎时,却于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突然在京师馆舍中亡故、终年五十二岁。
方浩为官任职,对待百姓严肃而不过于严厉,平和而不可冒犯。离任以后,百姓大多对他恋恋不舍。他在照州时,照州百姓因都吃素而结为群体,有几百个这样的群体,号称大乘教。方浩把他们全召集到庭院中,拿酒肉给他们吃,大家都不知其中缘故。后来清政府逮捕大乘党人,牵连几个郡,唯独照州百姓得以幸免。金川用兵时,平阳富户愿意供给军饷,而其周边各郡效仿的很多,唯独方洁以潞安那土地瘠薄百姓贫困为由,不作回应。又连天子视察中岳,途径泽州、潞安州,当地官员要求土地靠近官道的百姓,将田中的青苗除去等待天子通过。只有方浩认为天子车驾未出而荒废了百姓的耕作,这不是统治者的爱民之道,下令还像平常那样耕耘。当地百姓得以有了收成,而事情也办得好。在广饶,方浩还兼代九江知府,当年闹早灾,而粮商未到,洪州缺粮了,督抚发文要求所属各州郡全部调运仓储粮食前往救助。方浩认为郡中百姓都在等吃的,把粮食调往他处,恐怕会出事,请求只运送九江的仓粮,而所属县停止运粮。方浩接连几次违背督抚的意旨。不久,安仁县因为发生了阻运事件受到重责,惩处牵连到郡守县令。督抚这才因此看重方浩。不久就有了调任吉南赣道的事。南赣地区从前代就有许多不守法度的百姓,仗着山峦水泽为害当地。而上犹县的奸民则占据险要之地作乱,方浩闻知后,立即飞速前往抓捕鲜拿,等上司到了主犯已被抓获,审讯得实,依法处置。
方浩曾把对亡父的爱扩大为对众伯叔、姑姑及堂兄弟的爱,把对母亲的爱扩大为对众舅父姨母及表兄弟的爱。他的同族亲属、姻亲及老友熟人,凡因贫穷要不起老婆、丧事久拖不能下葬、为穷所困死而不能归养故里的,方浩都为他们筹划,一定要办得妥妥当当方才作罢。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春
陆游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
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
[注]①本诗是陆游在山阴家居时所写,时年七十岁。②《白头吟》是乐府民歌,相传是一位女子因情郎变心所作。
9. 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0. 尾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颔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选取枯蔓,坏壁等意象,破损不堪的篱笆,荒芜萎败的藤蔓以及残断墙壁,这些冷色调景物与诗人当时家居生活的心境一致,传递出诗人居家的贫困和内心的苍凉。
10. 反问用典,引用《白头吟》的典故来表示否定,表明诗人不会像小儿女一样去吟诵《白头吟》这种诗,空发儿女之情的感叹。以反问作结,表示诗人虽然年老多病,但是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减当年。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诗歌情景关系的理解。诗歌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乐景衬哀情等。
颔联“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是写景句,写的是家居的环境:屋外的篱笆,已是破损不堪,又没有修补,只有篱上荒芜萎败的枯蔓把断破的地方连缀起来;圮塌颓断的墙壁也长满青苔,受到侵蚀。诗人选取“疏篱”“枯蔓”“坏壁”“绿苔”等意象,寓情于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家居生活的冷落和贫困,表达出内心的苍凉、冷落。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尾联“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用反问句来表示否定。我不是小儿女,不去吟诵《白头吟》这种诗。《白头吟》是乐府民歌,据说是一位女子因她的男人变心而写的。陆游这里反用了这个典故,表现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不是小儿女,不会去发那种感叹;另一层意思,我并不悲叹年纪老大,因为壮志还不减当年。以反问作结,总结全文,进一步表现了诗人虽然年纪已大,但壮志依旧的豪情壮志。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到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清荣峻茂,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8)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____。(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答案】(1) 其翼若垂天之云 (2) 无以至千里 (3) 良多趣味 (4) 长夜沾湿何由彻 (5) 春江花朝秋月夜 (6) 奈何取之尽锱铢 (7) 位卑未敢忘忧国 (8) 领异标新二月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至、沾湿、彻、锱铢、领异标新。
展开余下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与泉水
庞余亮
济南的菊花肯定是属于李清照的。
那一天,趵突泉公园的菊花开得实在烂漫了,仿佛如微醺的李清照。微醺的李清照,微醺的菊花们,心照不宣地,一边吟诵着《醉花阴》和《声声慢》,一边将所有的苦日子、坏日子、酸日子、甜日子用煎饼一卷,和着山东大葱,蘸着高粱烈酒,把这个秋天过得有滋有味。
二百余种菊花,二百多阙词,每一行,都闪烁着少女李清照的眸子。三十万盆菊花,三十万本《漱玉词》,每一页,都有墨香,那墨一定有漱玉泉的水,在砚台里洇开来。
我去的那天,恰巧下着雨,因为要把郭沫若的对联读出来,索性把雨伞收了。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对联有些遗憾,什么后主啊,李清照的词风是独立的,她是宋词中的“女王”。“女王”的王座,是用趵突泉的菊花铺就的。
雨越来越大,有雨便有泉,难怪趵突泉公园里的人会越来越多,都在看汹涌不绝的趵突泉。
“泉太好了,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五个“永远”,三个“冒”,几乎就是老舍这个作家的铁板钉般的信心和忠诚。这信心,这忠诚,背后是这个作家滚烫滚烫的热爱,对于济南对于趵突泉的爱。
——所以,有泉水的济南,最适合一个刚烈的坚决的人爱她。
在济南,老舍在泉水边生活了四年半,或者可以说,泉水在老舍的身体中流淌了四年半,《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全是济南的赞美诗。除了这些赞美诗,还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他的每一个文字都像是我们的教科书。干净而美好。
那美好里,就有“断魂枪”里的默契。
趵突泉、漱玉泉、无忧泉、孝感泉、知鱼泉、石湾泉、鉴泉、湛露泉、满井泉、卧牛泉、珍珠泉、黑虎泉。还有余下的60眼泉。
完全就是老舍的“断魂枪”的72式。点点又点点。招招又招招。
“不传!不传!”
那一夜,老舍摇着头,又摇着头。大明湖里的见到“老残”的白莲花也学着老舍摇头,老舍与白莲花对视一下,然后,老舍先生微笑着,摘了片白莲花瓣,用它佐了酒。
——真想就这么与老舍相遇一次,或者做一天他的书童,为他捅炉,为他磨枪,为他摘莲,为他担泉。
雨还在下,黑虎泉边有许多雨中担泉的济南人,汲水的几乎都是女子。母亲与泉水,理所当然。我掏了一口,那泉水几乎是跳进我喉咙的。天下怎么有这么好的城市啊,泉水涌着,一如既往地涌着,如老舍先生当年在济南的灵感。
那一年,老舍先生依依不舍地说:“从一上车,我便默默地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后来,老舍先生并没有回来,在北京那口又浅又浑浊的湖水中,肯定想到了济南。
雨还在下,我的镜片更迷茫,更恍惚……突然,一个跟着妈妈来担泉的男孩在我耳朵边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娘——”
我的心一下子软了,被泉水浸润的童音,济南话的童音,是天下最好听的声音。
(选自《纸上的忧伤》,有删改)
12.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李清照“宋词女王”的王座是用的趵突泉的菊花辅就的,趵突泉的灵性丰富了李清照的生活和文采,她以趵突泉的菊花为创作源泉写了大量的词作。
B. 文中的“雨”与作者迷茫复杂的情思相映衬,也为作者雨中遐想提供一个诗意的背景。
C. 作者在雨中趵突泉遥想老舍在济南的创作生活。《断魂枪)中主人公“不传!不传!”的决绝与老舍自身刚烈的个性相契合,互为映衬。
D. 文章以“花和泉水”为线索,思路缜密,情感细腻,张驰有度,在娓娓而谈中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精神的远游。
13. 文章在叙述时穿插了大量老舍作品的相关内容,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14. 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意蕴。
【答案】12. D 13. 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充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例证并强调泉水对作家文学生命的滋润。有利于文章主旨的揭示。
14. “一下子软了”,突显作者灵魂深处的母性情怀。“泉水浸润”,表现滋养关系和作者对济南泉水的无限热爱,“童音”象征干净纯粹,折射出作者对纯净美好人性讴歌,“天下最美的声音”,表现作者对厚重济南文化的由衷赞美和至高褒奖。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以‘花和泉水’为线索”错误,文章的线索是“雨”。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段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这类引用的文字,往往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这段文字丰富文本内容,赞美老舍的文采和人品、赞美老舍坚韧的秉性,结构上把老舍跳湖自尽的北京的湖水和济南的泉进行对比,突出老舍对济南的热爱。
“泉太好了,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五个“永远”,三个“冒”,几乎就是老舍这个作家的铁板钉般的信心和忠诚。这信心,这忠诚,背后是这个作家滚烫滚烫的热爱,对于济南对于趵突泉的爱”;“从一上车,我便默默地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作者选择的老舍的作品都集中写了济南和泉,这些引用丰富了文本内容,赞美老舍的文采和人品,赞美老舍坚韧的秉性,表现老舍对济南的热爱。引用也避免平铺直叙,为文章增添文采底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意蕴的探究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本题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软了”“泉水浸润”“天下最好听的声音”,内涵丰富,看该句写的是什么,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根据上文“一个跟着妈妈来担泉的男孩在我耳朵边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娘——”可知,“软了”,是指作者被男孩一声“娘”融化了,这一声“娘”唤起了作者心底的母性;“童音”有象征意味;“泉水浸润”突出济南话的率真爽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南人有泉水一样的性情;“天下最好听的声音”在作者眼里济南是最美的城市,作者赞美菊花和泉水,钟灵毓秀,它们哺育成就了人格魅力,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
上一篇:
广西桂林、崇左、贺州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复习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盐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