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复学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洋社会有些像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直至一挑。每一根柴在整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清楚不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常由若干人组成。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参加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不可能同时出现某根柴。我们称这种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为“团体格局”。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来”,你知道和他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西洋,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包括哪些人。 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名词,我们会不清不楚呢?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格局和西洋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就是“差序格局”,描述了一种按离自己距离远近来判定亲疏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上。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 在我们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互助机构。可这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就像贾家大观园,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便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源于此。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去。这不是人情冷热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 B. 每个人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影响他人的圈子中心,圈子波纹到哪,影响就到哪。 C. “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 D. 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西洋人的“家庭”构成。 B. 第三至四段紧承西洋社会特点,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方面举例论述了中国社会格局特点。 C. 第五段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特点指出:中国社会中一些“人情冷热”问题,在西方社会属于“权利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D. 作者虽不像提出“团体格局”那样鲜明地提出“差序格局”,但却围绕“差序格局”展开论证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把西洋社会格局比拟为柴捆有缺陷,这体现出作者思维的严谨与缜密。 B. 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C. 在“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社会网络虽然包含的人不尽相同,但以“己”为中心。 D. 中国人深感世态炎凉,是因为那些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项,“因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所以导致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结合原文第一段可知,是因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间的不同”,才导致了“中国人不清楚‘家’的概念”。 C项,“‘差序格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具有‘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结合原文第二段可知,“亲属关系”“地缘关系”是“差序格局”的体现,而非“差序格局”的成因。 D项,“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这让中国家庭可大可小,大可至一国”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而非是“大可至一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第一段举朋友写信的事例,把西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概括为‘团体格局’,分析了西洋人的‘家庭’构成”错误,选项概括的顺序不当,文中是先概括出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然后“举出事例”阐明西洋人的“家庭”观念,并非先“举出事例”,概括出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中国人对此却比较模糊,这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错误,选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中只提到“西洋家庭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并不能得出“西洋人认识‘家’透彻深刻”的结论。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中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减贫南南合作,为全球范围内实现减贫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2015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定》,明确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涉及产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5575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下降到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653元增长到10371元。同时,贫困地区新业态快速发展,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