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C. 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未来可能将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D. 新时代为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机遇,因此,保护古村落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乡村是人们的精神归宿,只有让乡村不断成长,才能留住我们的根。 B. 文章以传统村落锐减为立论的前提,由此引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 文章引用《汉书》和《金翼》里的论述,意在强调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D. 文章指出传统村落锐减的现象后,又阐述了村落的文化意义并就村落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让村落不再衰败,而是不断成长,才能把“记得住乡愁“留住我们的根变成现实。 B. 传统村落更加宜居,村落中的人们生活质量更好,村落保护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C. 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城乡关系重构过程中衍生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彻底解决。 D. 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保留乡村风貌,注意乡村味道,否则就可能偏离发展目标。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包括村落数量锐减”无中生有。原文“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C项,“未来可能将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错,原文第一段是“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把“已然”说成“将然”。 D项,强加因果,“新时代为村落 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机遇”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意在强调村落是中华文明 物质基础”错误,原文是说“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引用《汉书》和《金翼》里的论述,意在说明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城乡关系重构过程中衍生出 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彻底的解决”错,说法绝对,“顺势而为”是一种方略,它可能用来指导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却不能解决这个过程中衍生出的所有问题。 故选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时特别提到,继17 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当年,“万里茶道”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它穿越千年时光与丝绸之路对接延续。2019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使用的神秘杯子引起国际媒体浓厚兴趣。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不久后揭开了谜底,“总统一直用这个杯子喝茶”。 300多年来,茶从当年宫延神秘的东方饮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把俄国社会各个阶层“团结”在一起,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爱好。为了漫长冬季有浓浓热茶相伴,俄罗斯人发明了能喝到热茶的茶炊,并将自己的艺术气息尽情挥洒在这个茶具上,以至于茶炊成为独具俄罗斯特色的工艺品。现如今,茶已经不仅是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还走进了文学与绘画作品。 茶叶,在俄语发音为“恰依”,与汉语发音极其相似。这或许是当年饿罗斯人为图方便,直接“舶来”中国读音。虽然真相不得而知,但茶叶最早从中国进入俄罗斯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638年,沙俄贵族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带给沙皇阿列克谢4普特(约64公斤)中国茶叶,沙皇喝上瘾,从此茶便进入俄宫延,随后扩大到贵族家庭。俄罗斯人深深沉迷于这一神秘的东方饮品,并由此产生了巨大需求,也催生了自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摘自韩显阳《俄罗斯:饮茶爱茶三百年》) 材料二: 2018年中国茶叶分茶类出口量价额统计
展开余下试题B. 茶叶传人俄罗斯后,喝茶成为俄罗斯民族的共同爱好,沙皇阿列克谢、普京都爱喝茶。 C. 从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的开通,使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 D. 俄语“茶叶”的发音与汉语极其相似,这或许与茶叶最早从中国传人俄罗斯有些关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穿越千年时光与丝绸之路对接延续。 B. 茶炊是俄罗斯人为了能喝到热茶而发明的茶具,茶炊上散发着俄罗斯人的艺术气息。 C. 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超过36万吨,其中绿茶出口量雄居榜首,占比超过八成。 D. 2018年中国出口的五大茶类中,出口均价的增长带动了出口量的增长,乌龙茶最为突出。 6. 我国的茶产业应该怎样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6. ①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②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③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因果关系颠倒,根据材料一“俄罗斯人深深沉迷于这一神秘的东方饮品,并由此产生了巨大需求,也催生了自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可知,应是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催生了从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D项,“出口均价的增长带动了出口量的增长”与图表不符,红茶出口均价增长,但出口量下降;普洱茶出口均价下降,但出口量增长。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干是,我国的茶产业应该怎样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结合材料三“好品质源于环境,基于生产,成于技艺。要推进绿色生产,建设标准茶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绿色防控,在最适宜的区城,靠最优良的环境,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茶叶……”可概括出“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 结合材料三“要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稟赋、依托产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建设一批茶叶生产优势区,培育一批茶叶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可概括出“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 结合材料三“要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承相融合,让栽茶、采茶、品茶等传统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可概括出“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 【点睛】解答筛选信息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温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涉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目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只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展开余下试题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的人仿佛是卸下了精神的镣铐,尽情张扬欲望,追求自由,而对哀愁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 B. 人们如果没有了哀愁,就会丧失梦想,就难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盲目奔走,失去方向,从而把日子过得枯燥而无味。 C.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特殊环境的,如东北的那片冻土、俄罗斯的森林草原等等,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不能培育出哀愁的。 D. 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是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8. 结合文章第五段,下列对“哀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溘然离去而烟锅还在,哀愁是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 B. 恶劣的天气摧折了白桦林,哀愁是一种因美好事物消逝而产生的忧郁。 C. 即将成熟的瓜果被断送了生命,哀愁是一种对期盼落空的失落。 D. 航船不能驶入码头而等不到归人,哀愁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恼怒。 9. 散文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D 9. (1)运用设问修辞,向着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了追问,一反流俗,发人深省。如“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2)表明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哀愁回落所隐含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如“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本题, C项,“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不能培育出哀愁的”错,作者只是认为人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不会哀愁了,并非认为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不能培育出哀愁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第五段,选出对“哀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作答时要认真阅读文本第五段的内容,结合文本语境来理解各种“哀愁”的丰富含意。文中“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此处的“哀愁”,这是作者对风云变幻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并非一种求而不得的恼怒。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学生作答时可以从主题思想方面作出分析,学生首先要先明确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哀愁”及其作用,并在文中列举了一连串的典型现代文明符号,展现了现代文明对哀愁的扼杀以及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精神陷于贫困、茫然焦渴的状态,表及里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洞乏味、迷离傥荡乃至不可遏抑的粗鄙实质。呼吁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要保留人性中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保留对精神的追求。文章标题“是谁扼杀了哀愁?”以问号的形式出现,并在文本中作了解答,一方面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在文本中向着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了追问,发人深省,进而更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点睛】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本题可以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文章的主题表现等角度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没,鞅去魏之秦,因景监见秦孝公。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日: “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 吾犹在,天不我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景监,秦孝公宠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B.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C.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D. 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 B. 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 B.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 (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 【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