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69  2020-07-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9]
湖北省武汉市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硚口区六月学业质量监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怎样才算把书读完了
  ①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②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是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就应当是必读之书。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可以说是只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本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就好像是见蓝图而不见房子,或看照片甚至漫画去想象本人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两位老前辈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说,“本人”都认识了,其他不过是肖像画而已,多看少看无关大体了。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③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須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④以上举例的这些中国古书分量并不大,也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例如《礼记》中有些篇,《史记》的《表》和《书》,就可以“溜”览过去。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对一般人来说也就“文史足用”了。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編”配合起来,就不是“空谈无根”,心中无把握了,也可以说是学到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法门”了。
  ⑤但一个大问题是,这类浓縮维他命丸一样的书怎么消化?这些书好比宇宙中的白矮星,质量极高,又像堡垒,很难攻进去,也难得密码本。
  ⑧古时无论中外都是小时候背诵,背《五经》,背《圣经》,十来岁就背完了。现在怎么能办到呢?看样子没有“二道贩子”不行,参观要有“指南”。入门向导和讲解员不能代替参观者自己看,但可以告诉他们怎么看和一眼看不出来的东西。我以为现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动活泼,篇幡不长,能让孩子和青少年看懂并发生兴趣的入门讲话,加上原书的编、选、注。因此我很希望有学者继朱自清、叶圣陶先生以《经典常谈》介绍古典文学之后,不惜挥动如橡大笔,撰写万言小文,为青少年着想,讲一讲古文和古书以及外国文和外国书的读法,立个指路牌。
  ⑦但无论如何,若不读原书,无直接印象,虽有“常谈”,听过了,看过了,考过了,随即就会忘的“时不我与”,不要等到二十一世纪再补课了。
  4.下列对《红楼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夏曾佑先生所说的几十种中国书中的一种。
  B.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是不可能对《红楼梦》说得头头是道的。
  C.即使读过了《红楼梦》原著,还是需要阅读相关著作的。


浏览完整试题  D.《红楼梦》是一切与之相关的书的“房子”和“本人”。
  5.陈寅恪和夏曾佑先生认为“中国古书可以读完”,对其原因的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读完处于基础地位的一些书就能理出头绪。
  B.中国古代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必读书,总的数量并不多。
  C.中国古书种类虽然很多,但只要读懂十本书,就能够做到“文史足用”。
  D.即使是中国古书中的那些必读书目,也并非每本都需要皓首穷经地读。
  6.本文在阅读“中国古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并非读完“中国古书”就足够了,外国经典也需涉猎。
  B.现在阅读“中国古书”,无需像古时那样背诵和读原书,读名家对经典的引导读物即可。
  C.对于阅读“中国古书”,不可抱有太强的目的性与功利心,否则很难静心。
  D.这些“中国古书”,容量太大,也相当艰涩,因此需反复多次阅读。
  4.B
  5.D
  6.B
武昌区部分学校四月检测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4-6题。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最终修成正果。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厚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流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僧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菩提祖师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日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衔,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
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赵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庭的所有殿堂庙宇、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宫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做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年4月28日,有删改)
4.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人为的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D.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5.下列对本文论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援引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历经重重劫难,终于取得真经的论据,是为了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B.援引孟子“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论据,是为了证明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正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援引孙悟空遭受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的苦难,被驯服、奴化,变得忍耐、逆来顺受的论据,是为了证明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
  D.援引遭受宫刑却能写出伟大《史记》的司马迁的论据,是为了证明苦难来了,我们就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苦难,同时,还要分析如何去战胜可以避免的苦难。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是极少数胸怀大志、意志特坚、才华特丰的人。人世间只有胸怀大志、意志特坚、才华特丰的人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唐僧并不是因为遭受苦难而成就了他自己的事业,孙悟空也不是因为遭受了苦难而成就了他的本领。
C.孙悟空因历经苦难而本领超群,却因得不到玉帝和天庭的重用,咽不下恶气而犯下大闹天宫的罪行。
D.因极少数人在苦难中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让苦难的制造者们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的做法不可取。
4.C(结合文章标题可知,C项是对中心论点最直白、最本质、最准确的表述。)
5.C(由作者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想法为“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以及后文“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 可见,“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与文意不符,A、B两项理解错误;D“是为了证明苦难来了,我们就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苦难”曲解文意,“还要分析如何去战胜可以避免的苦难”无中生有。)


展开余下试题  6.C(由原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可知,“孙悟空因历经苦难而本领超群”理解错误。)
武昌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调研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4-6题。
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
刘阳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曾子语)。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 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 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 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秋思》和《冬聚》三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传统又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赢得大量观众点赞。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选自2020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4.对本文核心观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
B.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C.我们要反思传统节日被淡忘的现状,思考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原因。
D.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这些传统节日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B.那些以为端午节是“粽子节”,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的人,是淡忘了端午背后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的人。
  C.关注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应否定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通过饮食方式纪念传统节日的做法。
  D.研究怎样让传统节日更吸引年轻人,怎样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结合等课题,就能够让传统节日融入当下生活。
  6.下列对让传统节日过得很时尚的具体举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播出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 中国人的生活。
  B.通过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用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
  C.通过通过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D.通过传统节日这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分析】本文开篇亮明观点: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接着举了一些城市的公共场所为端午节增添“文化味”的举措,然后分析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后论证了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表达方式的意义,进而向人们发出呼吁: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即题目“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也可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关键句进行概括,即: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ABC三项都是文章中的分论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由原文可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载体;
B.正确;
C.有误,由原文可知,作者并没有否定通过饮食方式纪念传统节日的做法,作者认为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
D.有误,过分夸大了课题研究的作用;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此项不属于让传统节日过得很时尚的具体举措,而是结果;
故选:D。
答案:
(1)D
(2)B
(3)D
【点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如果这些地方都没有的话,就要去中间找。如果文章没有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就得自己提炼,通过每个段落的意思来总结、概括。
议论文一般有一个总论点,即中心论点,然后在每个自然段里都有相应的分论点。论据的作用就是为了佐证文章所阐述的论点。一般来说,论据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据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又称作事理论据)。
洪山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一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我们该怎样做文章
①《岳阳楼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作“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②一文是指文采。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二为”是指写文章的目的,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景物之美,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


展开余下试题③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④开篇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 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第三、四段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接着,导出哲理,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的是“理”字诀。
⑤这是全文的主题,范仲淹道出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结尾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⑥虽然我们给出了“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⑦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政治家为文是用个性的话说出共性的思想。如果只会用共性的语言说共性的思想,就是官话、套话,有理而无美,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传。“文人文章”,求“美而不求“理”,是以个性的语言说出共性的美感。常“美有余而理不足。因为文章第一位是表达思想,“理境”为“三境”中最高之境,相对来讲,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由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作家。
⑧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⑨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同时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文/梁衡,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4.阅读①~⑤段,下列对《岳阳楼记》一文成了千古不朽的范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写洞庭湖的气象,让人如临其境,使文章入“形境”。
B. 文章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理式结论,用的是“理”字诀。
C. 文中道出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后,又转入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的“情境”。
D. 《岳阳楼记》一文“五诀”都有,“三境”之美皆具,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5.下列有关第⑦段中“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广为流传的“道德文章”都是政治家善用个性化的语言传达共性思想的产物。
B.“文人文章”往往偏重追求“美”,而“理”不足。
C. “表达思想”是文章第一要义,历史上的大文章家多为政治家、思想家。
D.少有文人写出千古名篇,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不具有思想性。
6.阅读全文,下列关于“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懂得作文和审美的规律,让文章兼具“三境”之美。
B.文章要具备思想之美,不能追求外在形式之美。
C.要深造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才能赋予文章理性之美。
D.好文章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需要作者不断修炼。
4.D 5.D 6.B
洪山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二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