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02  2020-07-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湖北省武汉市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发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硚口区六月学业质量监测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棚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悲剧,但也是成才的规律,是做事的规律。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佛说,人人都是佛,就看你能不能跳出烦恼。原来每个人都有一堆“烦恼”襄着一个“自我”,而我们却常常东冲西突,南辕北辙,找不到自我。
  ④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同样是人,你看,我们的腰腿硬得像个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园。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但谁又敢说台下的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人身软如她?只是没有人发现,自己也没有敢去想。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唯一的形容词。”那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我”,记住,一定是“唯一”,余皆不要。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一个有魅力的人,是因为他超凡脱俗。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建国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毛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幸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他们都去掉了虛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⑤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襄在石头旦。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结果欲速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以静制动呢?
⑥诸葛亮说“宁静致远”,当你学会自己不干扰自己时,你就成功了。老子说“无为而治”。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解释是“自由人联合体”,连国家机器也将消亡。当社会能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时,最理想的社会就出现了。
   (文/梁衡)
14.阅读第①-③段,回答第③段中作者提到的“成才的规律”“做事的规律”的具体含义。(4分)
15.作者认为,人们无法成才做事的原因是什么?(6分)
16.阅读⑤至⑥段,作者认为“以减为加”的好处是什么?(6分)
17.结合全文的写作意图,解释“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的具体含义。(4分)
  14.去掉多余的外物,(2分)才能找到自我,成才成事。(2分)


浏览完整试题  15.①虚荣。(3分)②给人生算加法比算减法多。(3分)
  16.①个人:实现个人的价值,获得成功。(3分)②社会:理想社会出现。(3分)
  17.①石头比喻多余的事物,(1分)鹰比喻成才成事,代表好的结果。(1分)②这句话的含义:适时给人生做减法(舍弃虚荣,舍弃不该做的事)才能成才成事。(2分)
武昌区部分学校四月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访梅
贾平凹
  ⑴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⑵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便闹嚷嚷地跟着他去了。
  ⑶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⑷“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⑸“找些什么色彩呢?
  ⑹“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⑺“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⑻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面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⑼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找过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⑽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⑾“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⑿“好了,找到了。”
  ⒀“白的有什么意思?”
  ⒁“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变成了雪,雪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⒂“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⒃“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⒄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4.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好奇 吃惊 狐疑    B.狐疑 吃惊 好奇
C.好奇 狐疑 吃惊 D.吃惊 好奇 狐疑
  15.第⑶段和第⑻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刻画出孩子们眼中所见周遭环境 的特点。(要求:请结合语境,用一个形容词加以概括。)(4分)
16.请你简要分析第⑵段和第⒄段中“我们笑”的含义。(6分)
17.“白色是最美的色彩”中蕴含着什么道理?通读全文,请你简要概括。(6分)
14.A(根据词义和语境分析A项最恰当。)
  15.共4分。围绕“孩子们眼中所见周遭环境的特点”作答,答出“单调”“单一”“枯燥”即可得满分;学生如答“寒冷”“肃杀”“恶劣”,未紧扣“孩子们眼中环境的特点”不得分。由“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等可知,“单调”才是孩子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冬天环境”最鲜明的特点。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单调。
16.共6分,每点3分。围绕“第2段和第17段中‘笑’的深意”作答,答出“嗤笑”(或“嘲笑”“取笑”等)得 2分,结合文本分析得当得 1分;答出“惭愧”得 2分,结合文本分析得当得 1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1】第2段:“我们”认为舅爷画作水平不高而嗤笑。第17段:“我们”自觉浅薄无知而惭愧地笑。
【答案示例2】第2段:“我们”觉得舅爷画作水平与自己一般高下而取笑。第17段:“我们”为先前自以为是而不好意思地笑。
【答案示例3】第2段:“我们”嘲笑舅爷画作极单调、极粗陋。第17段:舅爷见地不凡,“我们”自愧不如而难为情地笑。
17.共6分,围绕“‘白色是最美的色彩’中蕴含道理”作答,答出“美是到处都有的”(或“世上并不缺少美”)得3分,答出“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或“世上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得3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1】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
  【答案示例2】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武昌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展开余下试题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馅。大家互尝着彼此的包子,那亲如一家的美满,至今依然叫人念兹在兹。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9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4.风具有哪些特点?请你阅读第①段,简要概括。(4分)
  15.作者通过风,表现出城市生活的哪些特点?请你阅读②-③段,用直白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16.阅读④-⑥段,用直白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6分)
  17.通读全文,请你简要回答本文的写作意图。(6分)
【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第①②段引出本文的抒情对象:家乡的风。第③至⑦段用极富感情的笔调回忆了故乡的风的形状、声音和味道。最后一段表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已明确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①段。由“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可概括为:无形;由“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可概括为:无味;由“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可概括为:无声。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已明确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②~③段。由“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可得出:污秽、繁杂;由“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可得出:局促或封闭;由“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可得出:繁忙、充满物欲。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已明确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④~⑥段。由“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可概括为:静默或寂静;由“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可概括为:清新;由“那亲如一家的美满,至今依然叫人念兹在兹”可概括为:淳朴或和睦。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也可根据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进行概括。由“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等语句可概括作答。
答案:
(1)无形、无味、无声。
(2)污秽、繁杂、局促、繁忙、充满物欲。
(3)静默、清新、淳朴。
(4)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封闭压抑的城市生活的反感,对风清气正的乡村生活的怀念。
【点评】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一些方法: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作者的中心意图。
(4)从概括文章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中,我们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和活动的以及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洪山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这里会开出一朵花
韩寒
①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小野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②我大吃一惊,说:“小野,这是不对的。”她说:“这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过早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心理健康。”我母亲反驳道:“那蚊子咬她怎么办?难道还要养起来?害虫就是害虫,小孩子不能好坏不分,《农夫与蛇》的故事你听过没有?”
③毫无疑问,这事一直争不出个结果,但小野飞身杀虫让我很生气。我站了起来,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再次责问她:“你可以吗?你可以这样做吗?
④她从未见我如此,退了一步,有点畏怯道:“它是坏的小动物,它是苍蝇(那时候她把一切在空中飞的昆虫都叫苍蝇)。”
⑤我突然思路开朗,构建出关于此事完整的哲学体系:“什么叫坏的,什么叫好的?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坏的,不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好的,这个飞飞的小动物伤害你了么?没有,是吧。”我顿了顿,接着说:“而且你把它打死了,它很痛苦。还有,它的家人找不到它了,一定会很难过,你知道吗?所以你错了,你要做那些让它很快乐的事情,你知道吗?”


展开余下试题⑥也许是我语气太严厉,小野突然一句不说,两眼通红,凝滞几秒,瞬间大哭了起来。
⑦我没有即刻安慰她,继续追问:“你说,你做错了吗?”小野已经哭得没法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但抽泣之中,她还是断断续续说:“我错了。” 我上前抚了抚她的脑袋,语气缓和道:“那你现在要做什么呢?”小野哭着走到那只飞蛾那里,蹲下身子说:“对不起,你很痛苦。”
⑧看着她好几滴泪都落到地板上,我心疼不已,更怕因此给她留下更大的心理创伤,便心生一计,说:“别哭了,我们一起帮助它好吗?” 小野噙着泪水道:“好。”
⑨我把飞蛾捡起,带上小铲子,牵上小野到了一片土地。我挖了一个小坑。让小野把飞蛾放了进去,顺便告诉她,这是飞蛾,不是苍蝇。我教小野把土盖上以后说:“这只飞蛾以前是个动物,现在它死了,我们把她埋了起来它就会变成一朵花,变成另外一种生命,就不会再痛苦了。”小野你快去拿你的水壶来,我们要浇水了。小野飞奔入屋。
⑩我立刻起身,跑到十几米外摘了一朵花,返回去,把花插在刚才埋飞蛾的地方。刚完成这个动作,小野正好提着水壶从屋里出来。她走到那朵花前,惊讶得说不出话。我说:“你看,就在刚才,它变成了一朵花长了出来,说明它已经原谅你了。
⑪小野顿时破涕为笑,像只温顺的小绵羊依偎到我的怀里,说:“它这么快就有了花。”我亲了她一口,说:“是啊,我们又是它的好朋友了。它很快长了出来说明它很快乐。”小野开心地笑了。
⑫我说,“别难过了,小野,那只飞蛾变成了花,现在像我们一样快乐。”
⑬夕阳西下,我抱起她,走向远方。我想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这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这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初秋,已经开始吹起凉风,但此情此景能温暖一切。
(选自《读者》,有改动)
14.阅读第②段,“奶奶教小野用好坏去评判虫族,而我反对”,请概括两人持不同态度的原因。(4分)
15.阅读第⑤段,说说作者告诉了小野什么,让小野知道自己错了。(4分)
16.阅读第⑧-⑫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让孩子看到“这里开出了一朵花”。(6分)
17.阅读全文,说说韩寒作为父亲有哪些“教育智慧”。(6分)
14.⑴奶奶:为了小野能保护自己(2分)。⑵我: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2分)。
15.⑴飞蛾没有伤害你,你却打死了它(理)(2分)。⑵打死飞蛾,它和家人很痛苦(情)(2分)。
16.让小野认为死去的飞蛾变成一朵花,不再痛苦了(3分),因而小野就不会因为长久自责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创伤了(3分)。
17. ①用爱与耐心和孩子能明白的方式,来教会孩子体察生命,尊重生命(3分),②让孩子不再有非好即坏的对立观念,从而拥有健康心理(3分)。
洪山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二
六、(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书籍是知识的种子
①一天,一位编辑给我送来一本大书,极好的画报纸,九寸宽,一尺三寸长,十五斤重,实在无法捧读。想放在书架上,插不进去,只好放在茶几上,压了八个月,茶几也不堪重负,不得已,将其请出了办公室。现在的书不求内容的实在却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奢华,摆设功能正在悄悄地取代阅读功能。一次在大会堂碰见了出版界老前辈叶至善老人,他深有感慨地说:“书是越出越多,越出越大,一些儿童读物也动辄几大卷,一厚本,孩子们怎么翻得动?”书出得多一些、好一些,本是好事,但徒求其形,不究其质,多而不精,就堪忧堪虑了。
②既然读书的人都觉得太多太滥,编书的人为什么还一个劲地出呢?抛开经济利益不说,这里有一个贪大求名、以大为荣、大即有功、大可传世的大错觉。
  ③一本书之所以成名传世,不是因为其字多本大,而是因其内容之精,代表了当时某一领域的知识顶峰,后人可赖以攀登。历史上有没有大书,有。但它首先不是大,而是精。《史记》是一本大书,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代,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作者整整写了十六年。它在记事、析理及文学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精字,成了后人治史为文的楷模。《资治通鉴》是一本大书,但作者一开始就是从求精的目的出发。他深感《春秋》之后到北宋已千余年,书实在是太多了,仅主要的史书就已积存了一千五百余卷,一般知识分子一生也难通读,因此有必要辨其真伪,撮其精要,写一本既存史实、又资治国的好书。他精心工作了十九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以史为镜、明兴替之理的大书,大大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资本论》是一本大书,但这主要不是因为它浩浩万言,而是因为它揭示了在这之前别人还没有发现的关于剩余价值的原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无论是司马迁、司马光还是马克思,他们所完成的书虽然都很大,但相对于从前浩瀚的书卷,却是精而又精了。
  ④即使这样,一般读者对这种大书仍然不能通读,主要影响读者的还是其中精辟的章节和主要的观点。再大的书也只能把精髓集中于一点。就像关公的大刀再重,刀刃也是薄薄一线;张飞的蛇矛再长,矛锋也是尖尖的一点。
⑤精髓不存,大书无魂;精髓所在,片言万代。一篇《岳阳楼记》代代传唱,皆因其“先忧后乐”的思想;一篇《出师表》千年不衰,全在“鞠躬尽瘁”的精神。文无长短,书无大小,有魂则灵,意新则存。许多薄篇短章仍被作为宏文巨著载入史册,甚至有的还被史家以此来划分年代。1543年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就是因为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科学专著: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1905年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开端,因为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但这个宏论却是发于当年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的三篇薄薄的论文。这些书或文章从字数来说比起我们现在动辄千万言的“大系”、“全书”来,算是豆芥之微,但其作用之大却如日月经天。
⑥本来书籍的功能就是积累知识,没有积累,不能把有价值的东西留传给后代,书籍就没有生命。前人论书的本质和功能大多集中于这一点。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者,不断向前延伸也。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既然是遗训、忠告、命令,当然要尽量提炼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再将其压缩在最精练的文字中,哪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动辄百万言、千万言地拉杂。
⑦书籍是什么?我觉得还可以说书籍是知识的种子。1865年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他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宣布后,竟无一人理解。第二年他将此写成论文发表,并分藏到欧洲的一百二十个图书馆,直到三十四年后才又被人重新发现和证实。若没有这些书籍做种子,埋种在先,科学发现不知又要被推后多少年。今天,如果我们凑够字数就出书,那就是在田野里播种莠谷,看似一片茂盛,到秋天却颗粒不收。这样既浪费了今天的资源,又断绝了子孙的口粮,何必这样做呢?
(选自梁衡散文《觅渡》,有改动)
14.阅读第①、②段,“既然读书的人都觉得太多太滥”一句中“太多太滥”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5.阅读第③段,文章认为《史记》《资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