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429 2020-07-0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9]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南阳市2019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文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革命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
C. 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D. 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先给革命文化下定义,然后指出革命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B. 文章用延安精神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了革命文化的作用。
C. 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内容是革命精神,其次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但并不是其参加了活动,就可以创造革命文化。
D. 根据文章,“党指挥枪”的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属于革命文化。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中“共生”理解错误。另外,原文提到革命文化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文章没有给革命文化下定义。
C项,“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表述错误,从内容上看,此段属道理论证;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包含在革命文化中的,所以“进而形成革命文化”错误。
D项,“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并列不当,文章中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表述不当。原文中革命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并列关系,选项A中的“主要……,其次还……”给其分了主次,改变了原文的逻辑。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已经在国外的媒体行业大显身手,国内的AI+新闻进程也渐渐起步,人工智能
在新闻业的应用使新闻生产更加高效便捷,用户画像更加清晰,新闻传播效果更加优化,它对新闻业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反馈互动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不过,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关于两者的结合,新闻业应认识到AI与新闻的关系,主动拥抱新变化。其实,人工智能与记者恰如机器与人类的联姻。理想的合作状态应该是因为使用了这些技术和得到机器的帮助,人可以把他的工作做得更好,人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好的婚姻不是1+1=2,而是0.5+ 0.5=l。”单独来看,人与机器都有各自的局限与劣势,但当两者共生协同发展时,就成了“l”,这个“l”,可以是一篇新稿件,可以是一个新客户端,可以是一个新编辑部,也可以是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1月17日)
材料二:
中国企业的排名上升是因为政府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中国2018年共计申请3万项人工智能公开专利,大约较5年前增加10倍,达到美国的2.5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按领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的增长主要来自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等领域。图片处理专利表现尤其强劲,达到1.6万项,达到美国的4倍。中国在人脸识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视频中的画面判断人的身份。中国的专利有95%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但很多企业也都瞄准了海外专利申请。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人工智能比生物科技等传统领域更容易获得专利。
(摘编自《中关村在线新闻资讯》,2019年3月11日)
材料三:
与微软小冰智能对话、看AI(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播报新闻、用智能医生“沃森”治疗肿瘤癌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变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这无疑预示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开放是走下去的必要条件。只有把更多的数据、运算力、技术汇集在一起,才能够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这是一个足够宽的赛道。”李彦宏说,比竞争更迫切的,是找到更多创新点,创造更多价值,让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II日)
展开余下试题
材料四:
一是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加强相关研究,以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兼顾行业创新发展,明确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的伦理原则,制定人工智能伦理的指引性文件,对涉及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评估和指导。二是强化领军企业担当,加快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落地。在信息推荐、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热点领域,推进企业引领示范,在产品设计和业务运营中贯彻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让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帮助人们成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同时,鼓励企业探索解决实践中产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新问题,共享行业经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和伦理的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及早识别禁区,吸收和弘扬“以人为本”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9年3月11日,李彦宏委员的发言原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与记者的理想合作状态应该是因为使用了这些技术和得到机器的帮助,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人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B. 人工智能是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2015年中国在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领域人工智能专利数迅速增长,位居世界首位。
C. 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D. 明确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的伦理原则,制定指导性文件,对相关问题评估和指导,都以百姓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为新闻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人工智能的高效便捷,图像更清晰,传播效果更优化等特点,促进了国内外媒体新闻行业的发展。
B. 中国企业的排名上升是因为政府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几年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人脸识别技术也领先。
C. 人工智能逐渐在各行业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在医疗领域中,智能医生对肿瘤癌症的治疗,媒体中AI合成主播播报新闻等。
D. 因为要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所以要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
6. 第一、二、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6. (1)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了行业的发展。(2)材料二强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的提升,介绍了专利提升的情况。(3)材料三强调中国政府重视推动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其发展需要开放、创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进行比对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题干要求。
B项,“2015年中国在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领域人工智能专利数迅速增长,位居世界首位”曲解文意。原文“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按领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的增长主要来自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等领域”表明,位居世界首位的是“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 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D项,因果不当。选项内容与材料四有关。原文讲“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及早识别禁区,吸收和弘扬“以人为本”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可知“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和“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是做法,“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是期望的结果。内容上并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因果联系。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看第一、二、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看各则材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句话是重点,“人工智能已经在国外的媒体行业大显身手,国内的AI+新闻进程也渐渐起步”,是说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使新闻生产更加高效便捷,用户画像更加清晰,新闻传播效果更加优化,它对新闻业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反馈互动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强调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材料二,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国企业的排名上升是因为政府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按领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的增长主要来自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等领域”“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在人脸识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视频中的画面判断人的身份”“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人工智能比生物科技等传统领域更容易获得专利”。综合看,是在强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的提升,介绍专利提升的情况。材料三,用“一是……”“二是……”“三是……”分别说明做法,以此来说明“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的意义,可见,材料三是站在中国的角度,强调中国政府重视推动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其发展需要开放、创新。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展开余下试题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
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因为我是一个贪吃的,而又生得极其丑陋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贼眉贼眼”“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等语句,含蓄地嘲讽了好事、爱逗乐的二姨。
B. 小时候的“我”扬言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只不过是想天天吃到美味的灶糖,令人捧腹的言行很符合孩子幼稚天真的特点。
C. 文章语言口语化,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你拣麦穗做哈”“婆姨”“你家住哪哒呢”等,亲切自然,鲜活真实。
D. 文章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凸显了老人“朴素地疼爱”的珍贵价值,也隐含着生命孤独的淡淡哀愁。
8. 文章两次描写柿子树上的小火柿子,有何用意?
9. 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与“老汉”的故事,为什么却以“拣麦穗”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A 8. (1)第一次突出小火柿子生命力的顽强,以小柿子的形象衬托“老汉”的人物形象,表现“我”等待“老汉”时对“老汉”健康平安的祈盼;(2)第二次以“孤零零”突出听闻老人去世消息后的伤感失落,以“喜盈盈”之乐景反衬“我”的悲痛;(3)两次对小火柿子的描写,用色彩鲜艳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表现出一种朴素的人情美。
9. (1)以“拣麦穗”为题表现我与老汉交往中的美好人情,象征着“我”和老汉之间的质朴、真诚的关爱,意蕴深厚,耐人回味。(2)麦穗是苦难年代的珍贵之物,表现出当时物质的匮乏,人们生活的艰难;(3)从开篇跟着大姐姐拣麦穗到后文“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变化,暗示了“我”和老汉的感情越加深厚;(4)文章开篇以“拣麦穗”的玩笑话引出“我”和老汉的故事,使行文更为自然、流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A项,曲解文意。首先“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是写“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因为我的幼稚天真、童言无忌感到有趣而笑。“嘲讽、好事”表述不当,二姨只是开玩笑,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二姨的爽朗、风趣、活泼。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中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火柿子”在文本中共出现两次,看有何用意,先明确文中出现的范围,再看这一内容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写“小火柿子”,是在“那棵柿子树的顶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句子中,“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突出小火柿子生命力的顽强,联系前文“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看,作者是以小柿子的形象衬托“老汉”的人物形象,表现“我”等待“老汉”时对“老汉”健康平安的祈盼。第二次写“小火柿子”是在“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中。“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与“我”的悲痛形成对比,“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突出了我听闻老人去世消息后的伤感失落。联系两次写“小火柿子”看,用色彩鲜艳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表现出一种朴素的人情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与“老汉”的故事,以“拣麦穗”为标题,要从全文去寻找二者的内在联系。从文章开篇看,是先写的“拣麦穗”的玩笑话,以此引出“我”和老汉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使行文更为自然、流畅。“麦穗”是苦难年代的珍贵之物,“拣麦穗”可以表现出当时物质的匮乏,人们生活的艰难,也能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朴素人情。“拣麦穗”为题,象征着“我”和老汉之间的质朴、真诚的关爱,意蕴深厚,耐人回味。从开篇跟着大姐姐拣麦穗到后文“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变化——“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暗示了“我”和老汉的感情越加深厚。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上一篇:
河南湿封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广东省汕头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河南省南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