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366  2020-10-0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
第四单元 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笔、墨等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的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还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它(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图》还是《春浦帆归图》,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笔墨等方面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代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江山雪霁图》,画面上虽然没有题上或多或少的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作的终点,也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富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摘编自颜景龙《超然象外:诗意家园之美》)
材料二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生活的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浏览完整试题现代田园不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还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是一样的,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
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培养了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
《光明日报》2017年9月13日)
材料三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的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注意到画鬼魅易而画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由心开始,才有志、意、情等。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B.无论是宋代郭熙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还是唐代王维的“画中有诗”都是在强调画中的诗意之美。
C.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气、韵、笔、墨,是因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其魅力之所在。
D.空灵之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的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的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需要。
B.近年的乡村建设逐渐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它致力于创建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例进行了论证。
C.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D.材料二在阐述“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的角度阐明了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展开余下试题


5.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倒究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着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捉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政策”!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画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敲门声——是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了片刻,以便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进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一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
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墨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别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都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信,就一个人悄然地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两个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孙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在这里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鸵鸟政策’”,这个句子通过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孙少平的自嘲,也表明孙少平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画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这样的伤疤带给了孙少平深深的伤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8.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9.从选文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敏中字用晦,少孤,承学诸兄。武宗雅闻居易(白居易)名,欲召用之。是时,居易足病废,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①不任事,即荐敏中文词类其兄而有器识。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


展开余下试题宣宗立,德裕贬,敏中抵之甚力,议者訾恶。德裕著书亦言“惟以怨报德为不可测”,盖斥敏中云。历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十三迁。
崔铉辅政,欲专任,患敏中居右。会党项数寇边,铉言宜得大臣镇抚,天子向其言,故敏中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招抚、制置使。初,帝爱万寿公主,欲下嫁士人。时郑颢擢进士第,有阀阅②,敏中以充选。颢与卢氏婚,将授室而罢,衔之。敏中自以居外,畏颢谗,自诉于帝。帝曰:“朕知久矣。若用颢言,庸相任耶?”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及行,帝御安福楼以饯,颁玺书谕慰,赐通天带,卫以神策兵,开府辟士,礼如裴度讨淮西时。次宁州,诸将已破羌贼,敏中即说谕其众,皆愿弃兵为业。乃自南山并河按屯保,回绕千里。又规萧关通灵威路,使为耕战具。逾年,检校司徒,徙剑南西川,增骡军,完创关壁。治蜀,有劳,加兼太子太师,徙荆南。
懿宗立,召拜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书闻,帝怒,斥谱阳翟令。未几,加敏中中书令。
咸通二年,南蛮扰边,召敏中入议,许挟扶升殿。固求免,乃出为凤翔节度使。三奏愿归守坟墓,除东都留守,不敢拜,许以太傅致仕。诏书未至,卒,册赠太尉。博士曹邺责其病不坚退,且逐谏臣,举怙威肆行,谥曰丑。
(有删改)
[注] ①苶(nié):精神不振。②阀阅:门第、家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B.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C.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D.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翰林,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
B.员外,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相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致政”“下车”“休致”等。
D.册赠,以册书对死者追加封赐。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敏中文辞出众,深得赏识。在白居易患足病不堪任职时,经李德裕推荐,白敏中当日就被任命为知制诰,入翰林院为学士。
B.白敏中受人排挤,遭人怨恨。崔铉担心敏中位居己上,建言天子派人镇抚边疆;郑颢因被敏中充选驸马而怀恨在心。
C.白敏中破羌有功,治边有方。他亲率诸将攻破羌贼,劝说他们弃兵为业,并“按屯堡”,规划道路,增加骡子军,修缮城墙。
D.白敏中仕途顺利,深受宠信。他曾内十三次升迁。皇上信任他,不听信郑颢的进言,不接受王谱让敏中退职的谏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顾左右取书一函,发视,悉颢所上,敏中乃安。


(2)数月足病不任谒,固求避位,不许,中使者劳问,俾对别殿,毋拜。


14.白敏中谥号为“丑”,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3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落 梅[注]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的当权者嫉贤妒能、排斥异己,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备受排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的联想。
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表达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之类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
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引人深思。
16.诗的尾联有哪些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