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42  2020-10-07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2]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肤浅(fū)   逻辑(jí)   竹笋(sǔn)
华而不实(huá) 谆谆(zhūn) 诊治(zhě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臆造(y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塞闭塞(sè)鼻塞(sāi)边塞(sài)   (2)差钦差(chāi)差错(chā)参差不齐(cī)
(3)剥生吞活剥(bō)剥花生(bāo) (4)发发号施令(fā)怒发冲冠(fà)
2.语境辨析法
(1)这篇抒情散文空(kōng)洞无物,他读完以后脑子感到一片空(kòng)白。
(2)他的性格很调(tiáo)皮,总想凭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时把时间打得很紧,结果有时生活难免有些单调(diào)。
二、写对字形
(1)前 pū(仆)后继fù(赴)汤蹈火   (2)粗zhī(枝)大叶左zhī(支)右绌
(3)故纸duī(堆)幼zhì(稚) (4)miù(谬)种流传杀lù(戮)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肤浅•浮浅
二者均表示浅,不深。“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2)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二者均用来形容人物说话,还都表示会说、能说、乐说。“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2.明确词义
(1)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吞活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放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哗众取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徒有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明若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粗枝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夸夸其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谬种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华而不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2)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3)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准确。(4)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5)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6)形容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7)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8)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9)指荒谬错误的言论、学术流派得以传播。(10)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其结果,谬(niù)种留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追求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其实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谬”应读miù;“留传”应为“流传”;“追求”用词不当,应为“向往”;“其实”应为“据说”。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浏览完整试题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要从……”缺少谓语,应在“实际情况”后补出“出发”;“成为……向导”搭配不当,应将“成为”改为“作为”。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_______。
A.前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
B.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
B [要注意横线处的句子要与前面的“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相对应。]

[资料链接]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诗词想象奇特,《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蝶恋花•答李淑一》等都是著名诗篇。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起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对联及其特点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文本鉴赏]

文章的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理由 ②突出改造的迫切

任务一 赏析文章的语言
1.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文章第二部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句话能否直接表述为“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书上的句子采用递进方式,肯定了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与前段相照应;而改后的句子则抹杀了成绩,突出并夸大了缺点,容易引起误解。
3.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
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
这些词语有的凝练含蓄,有的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
任务二 分析文章的内容
4.在第二部分作者谈到党内“极坏的典型”,从论证上看,这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典型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的是例证法。作者在列举了主观主义态度的三个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典型材料进一步说明,充分证实了在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这种极坏的典型,必须高度重视。从而有力地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突出了中心论点。
5.第三部分中“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主义态度”各指什么?请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观主义态度”指不研究现状,片面地研究历史,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马克思主义态度”指善于调查研究,联系地看待历史,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
6.文章第四部分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②分析研究近百年的历史。③教育干部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
任务三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7.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哪些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的气势。作者善于运用整齐的整句、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些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②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如“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使所要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
任务四 合作探究
8.课文第三部分说要“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去分析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
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
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飞跃(yuè) 预期(yù) 暂时(zàn) 高屋建瓴(líng)
(二)多音字
(1)剥剥削(bō)剥皮(bāo) (2)辟精辟(pì)复辟(bì)
二、写对字形
(1)biàn(辩)证biàn(辨)别  (2)duān(端)正tuān(湍)急
(3)jǐn(谨)严饥jǐn(馑)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反映•反应
“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例如:她~的意见值得重视。“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例如:他的演说引起了不同的~。
(2)考验•检验
“考验”指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它用于对具体人和组织的考查。如:我们的党是久经~的党。“检验”指按一定标准,查对事物、理论等是否合格。如:实践是~理论的尺度。
2.明确词义
(1)辩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滔滔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屋建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酣畅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辨析考证。(2)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3)(见解、理论)深刻;透彻。(4)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5)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如果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就……”表假设关系,根据文意,这里应改为“一旦……就……”表条件关系。
2.指出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的语病,并改正。
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也觉得不可理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子缺少宾语,应在“飞跃”后补出“现象”。
3.判断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改正。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处逗号应改为问号,这里不是选择问,而是连续问。

[资料链接]

根据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5月2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前十条》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这个文件。在发布前,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政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段内容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以便正确地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工作。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解决问题

任务一 赏析文章的语言
1.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作者是怎样强调“只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设问句的形式,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提问之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反面一连两次自问自答,否定了关于认识来源的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既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又强调了回答的内容,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
2.如何理解“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 “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正确”说明“思想”的真理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3.“一般地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怎样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任务二 理解文章的内容
4.“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5.从文中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6.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外界客观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7.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为什么需要经过“这样的多次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任务三 合作探究
8.为什么要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标题既反映文章内容,又反映写作对象、目的、时间、要求等因素的制约。(2)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①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恰当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3)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许多人还不懂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本文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所以语言上通俗易懂。(4)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引起深思的作用。

探究标题的含义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语、反问、引用等修辞手法,或感叹、疑问等语气句式。
2.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3.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鲜明,观点生辉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全文有两组大的对比。第一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正面论述改造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反面论述改造学习的必要性。第二组是第三部分中对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列主义态度的分析对比,文章分别从两种学习态度的表现、特点、实质等方面进行比照,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通过对比论证,使人们更能认清主观主义学习态度的危害性和改造学习的重要性。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论证“四原则”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注意四条原则: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