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59 2020-11-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9]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考生须知:
2020 年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命题:永嘉中学 审题:乐清中学
1.本卷共 8 页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 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 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 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
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
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 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 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 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 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
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 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 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 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 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浏览完整试题
材料二: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 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 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 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这可以称之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 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 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 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 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 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节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 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 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 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 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 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 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 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 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 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 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 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节选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绝大多数乡民离不开土地,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
资源,所产生的村落都是独立的、稳定的、微型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的环境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没有抽象地加以说
明而是因人而异地解释“孝”,就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与个体间的人际关系非常熟悉、交往方式非常紧密,在村落共同体中
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D.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就算进城务工者遭遇大量陌生关系,
但他们都能依靠血缘、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2.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下列比较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
者在人际关系和交往原则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区别的。 B.材料二认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这与材料三中的
后乡土中国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C.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它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指向的是
村落这个整体,因此村落之间往来疏少,类似于西方的“团体格局”。 D.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
性,这和现代社会中怕口说无凭而要画押签字的契约意识完全不同。
3.费孝通认为,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 生了流弊。请结合材料,说明会有哪些流弊。(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母亲的搓线瓦
黄孝纪
①二 00 一年门前橘子花开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不经意间,已经十三年。这期间,沧海桑田, 原先居住的那半栋瓦房,连同门前的小溪、池塘和橘子树,也早已夷为平地,成了高速铁路桥墩下 的荒草空坪,再也寻不了一点旧时的踪影。
②母亲本是一个朴素的人,又一向家境寒微,去世时那些穿过的旧衣物,我们已经按照村里的 风俗,连同她睡过的席子被褥,一同在江边的一阵烟火中化去了。待到瓦房拆迁的时候,父亲也已 离世,那些残旧的坛坛罐罐及家什用具,或损或丢,或拿或送,经过几场风雨霜雪,也已杳然无痕。 如今能够睹物思人的,除了那把铜茶壶,也就只有母亲的搓线瓦了。
③母亲的搓线瓦是一片特制的粗糙青瓦,凸面刻着朴拙的树枝和树叶,四角各为“劳动幸福” 中的一个字。凹面刻着“运莲”、“方成”四字,分别是我母亲和我舅舅的名字。瓦的两侧边缘中 央,对称钻有一对小圆孔。今年春节,我到舅舅家拜年的时候,曾专门问起这块搓线瓦的缘由。舅 舅告诉我,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生产队烧砖瓦窑的时候,特地为他姐姐我的母亲制作的,那 时我还没有出生。
④记忆中有一片苎麻地。过了村前的石桥,沿着江边的石板路,穿过田野,再逆着一条溪水上 行,溪的两岸是红壤的旱土和油茶山,那片苎麻地就在溪的北岸。一年里,周边的旱土随着季节不 断变换着色彩和作物,金黄的麦子,碧绿的花生和红薯,唯独这片苎麻地,似乎年复一年不需要翻
垦,每年都齐刷刷地一轮一轮长出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苎麻来。苎麻长有半个人高的时候,我们是不 敢到那里面去玩的,据说时常隐藏有很多蛇。只是在南风呼呼的夏日晴空,看着苎麻地哗啦啦作响 的叶浪,一会儿碧绿,一会儿雪白,幼小的心境竟也感到十分欢愉。
展开余下试题
⑤苎麻长到差不多成人高的时候,打苎麻的日子到了。全家人出动,到苎麻地里砍苎麻,每人 一把镰刀,把一根根圆圆笔直的青色的苎麻秆子齐蔸割下,砍去顶端的枝叶。一捆捆苎麻挑回家, 在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剥皮、刮皮、晒皮、搓线等一系列需要精巧手工的活计就全凭母亲一双手了。
⑥脑海里便永远刻着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厅屋里,或者门口的石板巷子里,母亲低着头,坐 在一张小矮凳上,右脚裤腿卷到大腿上,露出一条光腿来,拿了那块搓线瓦盖在膝盖骨的位置,左 手从旁边的篮子里抽出干苎麻丝放在搓线瓦上,右手张开五指,在瓦上不停搓着,面前一根粗细均 匀的苎麻线不断延长,垂下来,一圈一圈在脚下的簸箕里重重叠加。
⑦搓好的苎麻线,母亲一束束整理好,之后和了木柴灰在大锅子里煮沸,捞出来,在水圳边用 木槌捣击漂洗后,挂在竹篙子上晒干。赶圩的日子,母亲用竹篮子挑了苎麻线去卖,换得一些钱来, 或者油盐酱醋日用的物品。剩下的苎麻线和干苎麻丝,母亲放在木柜里收着,空闲的时候,给我们 纳鞋底,缝补衣服,或者随时搓一些她所需要的或粗或细的苎麻线。
⑧几十年反复搓线,这块搓线瓦凸凹两面许多原本粗粝的刻痕,都已经被母亲的手掌和腿膝磨 得光滑发亮。如今它静静地躺着,在我书房里书柜的一角,偶尔拿出来端详抚摸一番,都禁不住地
勾起深情的过往。
(原载《中国文化报》)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母亲的搓线瓦”作为叙述的核心事物,对母亲的回忆也没有太多的旁枝错节,紧紧
扣住搓线瓦展开,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浓厚的乡村情结。 B.文章开头一段运用对比手法,曾经的瓦房、小溪、池塘、橘子树早已夷为平地,变成了高速
铁路桥墩下的荒草空坪,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遗憾。 C.文章先追述母亲的搓线瓦,引出儿时的记忆,再记叙由苎麻到搓成苎麻线要经过砍苎麻、浸
泡、剥皮、晒皮、搓线、煮线等一直到上市的一系列过程。 D.作者将目光投向日益被人们淡漠甚至遗忘的农家器具,写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
想情怀,展示人性的温情,这也是文学作品对社会对现实的一种功能。
5.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6 分)
6.结合教材第四单元“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调查活动,请谈谈像本文中“搓线瓦”这类老物件的 特点并评述其所承载的家风文化内涵。(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
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 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
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 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 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 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节选自《唐才子传•白居易传》)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 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 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
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
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②书》)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观光上国,谒.顾况 谒:拜见
B.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乞:请求
C.仆当此日,擢.在翰林 擢:掌管
D.欲稍稍进闻.于上 闻:使知道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
/而谤已成矣 B.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
而谤已成矣 C.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
/而谤已成矣 D.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
而谤已成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才子传》通过描写顾况在阅览白居易书卷之前和之后的对比,侧面衬托白居易在诗歌创
作上具有“居天下亦不难”的卓越才能,为后文其能够既第、补校书郎做铺垫。 B.《与元九书》节选中,白居易谈到仕宦之后自己潜心诗歌创作,作品影响巨大。同时提出文
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的重要文学主张。 C.《唐才子传》写到白居易因文章“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因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却也因触
怒奸党而遭其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可谓“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D.从《与元九书》也可以看出白居易作文和他写诗一样,思想感情袒露无遗,语言务求通俗浅
白,文字生动流畅,形成其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 分)
(1)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5 分)
(2)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1~12 题。
和翁灵舒①冬日书事 宋•徐照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苗新长,吟怜鬓已华。 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注】①翁灵舒:翁卷,字灵舒。与徐照同为“永嘉四灵”之一。
1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冰”“寒”二字点出时令,照应诗题中的“冬日”二字,“自煮茶”带出“事”来,
叙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凿冰取水,煮茶品茗。 B.次联写冬日所见所思,已经是腊月,自然使人想到梅花,可是梅花还没有开放,原来今年是
闰腊月,冬天特别长,远处有枫树及早放的春花。 C.冬日漫长,年关将近,诗人双鬓花白,感叹岁月流逝,愁思无穷。这一切,使他产生了想要
搬家的念头,以免眼前景致触动内心的忧愁。 D.四时代序,流光转移,诗人有感于心,往往借吟咏来寄托怀抱,徐照这首冬日书事诗,虽然
是和诗,但自抒真情,精心锤炼,词巧意新。
1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展开余下试题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 , ”。曹操在
《短歌行》中就引用这两句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这两句是最能 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的。
(3)《登高》中杜甫用“ , ”的诗句 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以及难以排遣的无限悲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4~16 题。(9 分)
家族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为西方世界 所理解,国人却能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等古典诗词吟咏的正是春节的独特气象。更重要的是,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 的奔波与辛劳。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耳熟能详 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丝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撇开 的成 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 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无需 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无需 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幅合家 欢乐的幸福画面中。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饭桌上被亲友逼问、 催婚,领压岁钱时不停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想要过 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 陋习。同时,为了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树立崭新 的表达方式。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 尝不是一种新年俗?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心领神会 戏谑 不厌其烦 去除
B.心照不宣 戏弄 不胜其烦 祛除 C.心照不宣 戏谑 不胜其烦 去除 D.心领神会 戏弄 不厌其烦 祛除
15.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但是,为了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树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B.同时,为了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C.但是,把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树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D.同时,传统文化为了生生不息,我们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16.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③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
④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A.①端午 ②重 阳 ③元宵 ④七夕 B.①七夕 ②端午节 ③元宵 ④重阳 C.①七夕 ②端午节 ③重阳 ④元宵 D.①元宵 ②重 阳 ③端午 ④七夕
17.2020 年 1 月中国新冠疫情暴发时,《新闻 1+1》栏目主持人白岩松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如何防控”连线钟南山进行访谈。请根据谈话内容,在横线处补填恰当的句子。(每句 2 分,共 6
分)
白岩松:① ?
钟南山:新冠肺炎和 SARS 都是因为感染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引 起两种疾病的病毒有 80%以上的相似性。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是 SARS 冠状病毒变异后的冠状病毒, 感染人体后,一般病情比较平稳,但其传播性却高于 SARS。
白岩松:跟 SARS 比较,这次集中在武汉,而且像上海、广东等地都是输入性的病例,这对防
控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吗? 钟南山:任何急性的传染病出现都不是好消息!在一定意义上从流行病学看,武汉这两个区有共
同特点,有一个比较大的所谓海鲜市场,实际上并不是海鲜,而是野味,野生动物。②
。现在还是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这是我们提高警惕的时候。
白岩松: ③ ? 钟南山:它的传染性,现在已经存在人传人,同时医务人员也有传染,要提高警惕了。没有特
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有感冒要到发热门诊就诊;要戴口罩。戴口罩还是有用的,因为这些病毒不是 单独的存在,它常常存在飞沬里。戴口罩还是能够阻挡大部分的病毒。
18.阅读下面材料,拟写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 20 字。(4 分)
近日,记者从诺贝尔奖官方网站获悉,2020 年瑞典当地时间 10 月 8 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获奖者为女诗人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揭晓获奖 者时说,格吕克用她“带有朴素美的、清晰的诗意声音,令个人的存在普世化”。
路易丝•格吕克 1943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8 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多本诗 集和诗歌随笔集,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 之一。
自 1901 年首次颁发以来,曾有 15 位女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路易丝•格吕克是第 16 位。
四、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 分)
泥 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对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又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7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0 年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B 解析:A 项,“所产生的村落都是微型的”有误,根据材料一“中国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 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可知理解不当。C 项,曲解概念。根据材料三,“熟悉 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 会网络状况”。D 项,“都能”过于绝对化,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 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2.C 解析:“类似于西方的“团体格局”错。西方的“团体格局”是指关系、权利、义务、公私 等极其分明,人与人的关系都在同一个团体内,次序分明。
3.①人和空间的关系孤立、隔膜,不利于沟通和交流。②依赖口头约定,欠缺法理社会所应有的法 律意识。③认识个别化,不追求普遍性适用性的真理。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满分为 6 分。)
4.B 解析:不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遗憾”,而是表达沧海桑田,乡村变化巨大,但旧景 不再,勾起怀旧之思。
5.①这是回忆母亲搓麻线的场景,连用“低”“坐”“卷”“露”等一系列动词,将母亲辛勤劳作 的画面描写得细腻生动,刻画了母亲技艺娴熟、勤劳朴实的形象。
②语言清新、质朴,透着乡土的气息,充盈着一种素朴的美感。
③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动态美。
④这一段场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传递着一股浓浓的思念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三点得 6 分。)
6.①(老物件的特点)“搓线瓦”这些老物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上面反映的是过去人们的生 产和生活的方式。(2 分)
②(文化内涵)正像文章中的搓线瓦一样它们的背后往往是一
上一篇: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浙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