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62 2020-11-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同步训练
第六单元 师说 同步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于弟子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惑而不从师 而耻学于师
3.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郯子之徒 句读之不知
C.蚓无爪牙之利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今之众人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④圣人之所以为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⑦犹且从师而问焉
A.②③⑥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④⑤⑦
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第2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8.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2018课标全国I)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5)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浏览完整试题
(6)《师说》中,韩愈表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9.王老师退休后,收到学生张伟的来信。以下是书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老师,此时此刻,多少往事仍一清二楚。课堂上,您循循善诱,抛砖引玉,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您精心呵护,无所不至,给我们提供成长的沃土。如今,虽然您离我而去,但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发愤学习,争取早日成才。
答:______
1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请你为那些“恐慌“的老师提几条建议。(至少两条)
第2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某大学举行了30年教龄教师座谈会。会上,几位女教师谈起当初“头上扎着小辫子,看上去像学生的小姐姐”时就走上了讲台,现在回头一看,居然在教坛上执教30年了。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老师们也谈到,如今的大学教师实在不好当。上课的时候,面对坐在下面的年轻学生时不时地追问,她们也常常觉得底气不足。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等方面,如今的“90后”“00后”学生往往走在了老师的前面。因此,一向对“传道”“受业”“解惑”这三大使命颇为自信的老师们不免“恐慌”起来。如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职业生存方式恐慌、角色恐慌等,令一部分老师惶惶不安。
答: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
答:______
微写作
以“尊师”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证时必须引用《师说》中的语句,200字左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已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布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D.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春秋时期称农业劳动者为“庶人”。
D.夫子,在本文中是对文学境界相当高的人的一种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意在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在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到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这两篇文章都重点论述了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译文: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渐趋普及,读者也大幅度增加。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是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展开余下试题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的发展来看,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21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了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从媒体来看,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市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来看,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泳等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等。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的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摘编自刘大先《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之所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趋于“平淡”,是因为当今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
B.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纯文学”话语,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即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
C.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正在友生持续性裂变,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传统认知中的“小说”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
D.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来看,读者的参与和介入,导致作者的权威逐渐消失,从而彰显了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背景,然后探究原因,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文章从文化格局和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当今时代文学热门作品变少的原因。
C.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当下文学热门作品不多见的原因,并就三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旨在论证现实社会生活决定文学的形态。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创作者忽视乃至无视重大社会议题,走向半封闭的圈子,那么作品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B.在新的语境中,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
C.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可以移形换位。
D.读屏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作品注定不敌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近日,一篇题为“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众多家长热议。数学课200元一节,新概念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课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单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相关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348位网友中,超过三成网友表示孩子暑期补课花费已经超过万元。其中南京一位初中生的家长表示,女儿光数学就上了3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还上了钢琴课等,花了好几万元。一位家长补充说,这些花费仅是上补习课的费用,如果加上购买辅导资料、课外书,外出旅游或者各种游学夏令营的费用,1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到底是什么导致学生暑期疯狂补课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首先是家长和学生被升学压力裹挟,为了进好学校,大家都很焦虑。家长普遍抱有这样的心态:班上成绩好的学生都在补,那其他学生还能不补吗?
(摘编自《扬子晚报》)
材料二:
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同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2亿),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而根据新浪数据中心此前联合某教育机构发布的《2017全国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调查报告》,在为补习“埋单”的家庭中,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每年参加课外辅导的花费为2000—10 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为教育培训花费2万元以上。
作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学生对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和分众化的需要,也正是这个原因,近年来民办教育培训行业风生水起,被受众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整个民办教育培训行业中,近95%的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型机构占据,几家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所占份额不超过整个市场份额的5%。相对而言,对小机构的监管更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分析,“还有一个数字让人忧虑,据不完全统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证照齐全的比例不到20%,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教学质量无保障、价格机制混乱,聘用的教师无资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率过高,等等。”
“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施行之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叫培训机构,听起来属于教育范畴,但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大量机构为公司性质,在工商部门注册。尽管有少量经过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置审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监管力度也还不够。”杨念鲁介绍。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原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表示:“学生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成绩,通过校外补课的形式片面追求成绩,这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绿色升学率’。”
“减负是全社会的问题,应多方联动解决。”四川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认为,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推进课堂和课程改革,向课堂要质量。
社会上的“文凭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不断为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推波助澜。不管待聘岗位对人才类型有何特殊要求,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都要求岗位申请者的本科毕业院校必须是“985”或“211”大学,否则一概不予录用。这种失范行为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号称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对基础教育不择手段地索取高分学生。当学校、家长和孩子都盯着全国这一百多所大学的有限席位时,其竞争之惨烈、后果之严重着实难以想象。既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就有责任与教育理性沟通,为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教育以正确导向。
展开余下试题
(摘编自《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力反思与出路》)
8.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提供的数据可知,在我国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校外培训的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根本原因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C.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不规范,存在机制层面的原因,即教育行政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管理边界模糊。
D.尽管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顽疾”并发,但其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游戏”,而不尊重教育规律,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必定无所成就。
B.家长们面对难以承受的负担,怨声载道,表明他们未来对待课外培训,会更加理性;对孩子学业的要求,会更加宽松。
C.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其全面发展,而且会催生出众多社会问题。
D.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更需要孩子们自己争取。
10.请针对假期“补课热”的负面影响,提出几条建议。
答: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人们阅读时,完全靠对文言虚词和文言语气的理解来断句。阅读文言文时,因断句不同,有时会得出两种完全相反的句意,可见正确断句的重要性。断句能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故高考题中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力度非常大,这个考点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考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曾,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修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
(2)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
师说
基础过关练
1.C A.超出/产生。B.疑惑/糊涂。C.学习。D.道理/方法。
2.D A.介词,对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B.指示代词,那些/副词,表示反诘,难道。C.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相当于“呢”。D.连词,表转折。
3.B①③④为名词,老师;②⑤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⑦是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⑧是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4.D A.代词,指知识和道理/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译为“那些”/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D.皆为助词,译为“的”。
5.B①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⑥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6.D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7.D“学习古代道理”理解错误,应为“指遵循古人从师之道”。
8.答案(1)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5)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7)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惑而不以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9.答案①“一清二楚”改为“历历在目”;②“抛砖引玉”改为“悉心指导”:③“无所不至”改为“无微不至”;④“离我而去”改为“退休在家”;⑤“音容宛在”改为“形象平凡而伟大”。
解析①“一清二楚”形容清楚明白。不符合语境,可改为“历历在目”。②“抛砖引玉”为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
上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反对党八股(节选)》同步训练
下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当堂检测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