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4  2020-12-0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
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四)
平遥二中高一年级周练语文试题(四)
班级 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需要将防控工作落实到单位社区、居住社区、小区、院落、居民楼及其他每一个有人群的空间,直到每一户、每个人。社区是老百姓的生活共同体,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的渠道。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很多地方都把干部派到社区、小区去落实防控任务,治理下沉使得治理举措真正落到了实处,体现了扎实的工作作风。
疫情防控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需要全民参与。在这次防控疫情的战斗中,处处体现着全民参与,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感人事迹: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地抢救病人,市民志愿者积极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各种服务,餐饮单位为医务人员免费送餐,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社会各界纷纷捐赠物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共建共治共享。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前,单凭个体力量难以与之抗衡。但是,只要我们切实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不说病毒的防范,疾病的医治一刻也离不开科技力量。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来看,社区治理也离不开现代科技力量的支撑。在社会治理科技支撑方面,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创造。比如,不少地方原本就建立的社区、小区、楼栋微信群,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信群使得信息迅速传递,下情上传,上情下达,为防控疫情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治理平台。防控疫情,要尽量减少人与人面对面接触,而运用互联网恰恰可以避免人与人面对面接触。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社会治理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做,各行各业包括学校教学的很多活动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这次疫情防控将极大促进科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
这次疫情防控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漏洞,必将倒逼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居住密集度非常高。我国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00多个,而且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大城市数量大大超过欧美发达国家。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难度更大,城市管理、水电能源和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也是巨大挑战。在发生疫情的时候,治理的难度就更大了。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在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治理既需要中央的统一指挥、全国资源的统一调配,又需要各个地方协同行动,还需要社区、小区每一个居民的积极参与。面对疫情,综合系统的社会治理非常重要,每一位居民的配合也不可或缺。社会治理体系内容极其广泛,我们一定要总结好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战胜疫情,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摘编自《做好疫情防控须创新社会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把干部派到社区,就能守住社区防线,有效切断疫情扩散的渠道,就能战胜疫情。


浏览完整试题B.科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使信息迅速传递,帮助各行各业包括学校教学开展各种活动。
C.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且日益增长,居住密集度过高,是导致社会治理存在漏洞的直接原因。
D.在这次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治理下沉、全民参与、科技支撑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优点与漏洞,既有对现有做法的肯定,也有对存在的问题的正视。
C.文章第三、四段运用例证法,主要论证了全民参与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有力支撑了中心论点。
D.文章末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结构论证了社会治理中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社会“拧成一股绳”,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B.凝聚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切实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核心理念。
C.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庞大、复杂,疫情期间,治理的难度会明显增大,暴露出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的漏洞。
D.这次疫情防控体现了扎实的工作作风,促进了科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一个真正的大国,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在这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当2019年夏天北半球的持续高温引发全球变暖的热议,①                     ;当网络世界不断爆出安全漏洞,不妨回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当一些地区的战争阴霾挥之不去,“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世界想象应该激起更多共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不仅能够②                     ,而且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优秀当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4亿多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着,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最深厚的土壤、最丰富的素材。
丝绸之路上,声声驼铃(  )中西文化交融;郑和下西洋,滚滚波涛传递讲和通好、观风问俗的声音。自古以来,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不仅记录着中国故事,更书写在典籍里。从1981年中国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创刊,到如今媒体纷纷“出海”、讲述(  )的中国故事,中国对外传播不断开启着新的篇章。以过往为序章,以使命唤担当,推动外宣工作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我们就能③                     ,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提供 更要 推动 别有风味
B.提供 也要 见证 原汁原味
C.产生 也要 推动 原汁原味
D.产生 更要 见证 别有风味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A.自古以来,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不仅记录着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更书写在典籍里。
B.自古以来,典籍里书写着中国故事,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更记录着中国故事。
C.自古以来,中国故事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记录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
D.自古以来,中国故事不仅记录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更书写在典籍里。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15分,每空5分)
①                     ;
②                     
③                     
三.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意义辨析。(每题2分,共计52分)
(一)从 读音一:cóng (1)名词。A跟从的人。B副职。C指堂房亲属。(2)动词。
D跟从。E使……跟从。F听从,顺从。G向……学习。H依傍。L参与。
读音二:zòng (1)名词。J通“纵”,合纵。(2)动词。K放纵。
1.一狼得骨,一狼仍从。(《狼》) ( )
2.其从如云。(《诗经》) (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 )
4.魏以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 )
5.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 )
7.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
8.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 ( )
9.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 )
10.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礼记》) ( )
11.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 )
(二)假 读音一:jiǎ(1)动词。A借。B凭借,借助。C宽容。D给与。
(2)形容词。E假,不真,与“真”相对。F非正式的,代理的。(3)连词。G如果、假如。读音二:jià 名词。H假期。
1.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 ( )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黄生借书说》) ( )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
5.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
6.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 ( )
7.乃以吴叔为假王。(《陈涉世家》) ( )
8.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 )
(三)于 介词:A“在,从,到”。B“在……方面;从……中”。C“由于”。
D“向,对,对于”。E“被”。【表被动:(见)+动词+于】F“与,跟,同”。
G“比”。【表比较:形容词+于】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2.乃设九宾礼于庭。 (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 )
6.业精于勤,荒于嬉。 ( )


展开余下试题7.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
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平遥二中高一年级周练语文试题(四)答案
1---5DCDBC
1.D A.“把干部派到社区,就能守住社区防线,有效切断疫情扩散的渠道,就能战胜疫情”说法绝对。B.以偏概全,科技的作用还体现在病毒的防范、疾病的医治等方面。C.“是导致社会治理存在漏洞的直接原因”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且日益增长,居住密集度过高”是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大的直接原因。
2.C 第三段主要论证了全民参与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第四段主要论证了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D “促进了科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错误,原文为“这次疫情防控将极大促进科技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我们一定要总结好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战胜疫情,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4.B (1)提供:供给(意见、资料、物资、条件等)。产生: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根据语境可知,应用“提供”。(2)“既要……更要……”表示递进关系,“既要……也要……”表示并列关系。“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之间应是并列关系,应用“也要”。(3)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指见证人或可做证据的物品。“声声驼铃”无法推动中西文化交融,故应用“见证”。(4)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等。根据语境可知,应用“原汁原味”。
5.C 联系语境分析可知,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语应是“中国故事”,据此排除A、B两项。“中国故事”应先“书写在典籍里”,再更进一步“记录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据此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 ①人们可以重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
解析 ①处所在分句与后面两个分句构成排比句,根据后面两个分句的内容可知,此处也要有引用的内容,根据“北半球的持续高温引发全球变暖”可知,应当引用关于古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的名言。②处,根据“不仅”“而且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可知,句中存在递进关系,此处讲的是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的意义,因此可填写“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③处,根据“以过往为序章,以使命唤担当,推动外宣工作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和“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以及本段的论述中心“中国故事”可知,此处可填写“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
三、(一)DAEBFCGJHKL (二)CABEDGFH(三)DAEBGCF
四、D 由选项可知,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一部分时过境迁”“更有若干篇……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平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