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98  2020-12-1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8]
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
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①_______,而且②_______。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目常生活里。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缺乏创意。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笺、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断的广阔天地。为此,设计者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内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以“追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创造,优化文创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情感体验,赋予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取材于殷波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北京故宫有180多万件(套)藏品,但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成为文创构思的源泉。选取哪些文物作为文创素材,要考虑其主题是否喜闻乐见,色彩构图是否便于呈现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藏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例如《清明上河图》,其本身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传播力。文创只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就会备受欢迎。但更多藏品,需要文创研发人员发现,挖掘它们的美和价值,才能渐渐成为拥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和强变现能力的文化品牌。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海错图》,是康熙年间福建民间画师描绘的海洋生物图册。此图册并非艺术史名作,也不是国家一级文物,不属于博物馆绘画体系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但从文创角度考虑,这份图册就很有意思。首先,它是少见的清代宫廷收藏的博物馆资料,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其次,它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在写实中有很多浪漫想象的色彩,与《山海经》一类的古文献及民间传说密切相关,可以和文学以及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再有,书中很多海洋生物的面貌神情可爱讨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图像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浏览完整试题通过以上分析,故宫文创团队认为《海错图》拥有不错的开发能力,于是开始持之以恒地研发和推广。先在故宫和腾讯合作的大赛中,将《海错图》作为QQ表情包比赛的素材进行宣传,请知名博主介绍里面的海洋生物;同时,文创团队着手做“海错”主题的各类文创,包括小家电、装饰画、家居用品等,为了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又举办了关于“海错”主题文创设计方案的线上投票活动,让故宫粉丝来决定产品最终的呈现方式。除此之外,故宫还和招商局合作,将海错“元素”变成多媒体数字海洋科普教育展,在全国巡展;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面向少儿的《故宫里的博物学》,该书成为了畅销书。经过系列研发和推广,“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
文创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品牌感染力,既能传播文化内容,又能通过大众对文化内容的认同促进产品消费。一个不被大众了解的博物馆藏品,很难为产品带来文化和经济附加值。集中力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是博物馆文创的首要任务。
(取材于刘辉的相关文章)
1. 请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分别填写一个10字以内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重视。
B. 文创产业持续发展使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开始热销。
C. 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能够促进文创研发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
D. 要使文创产品拥有生命力,设计者应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因素的一项是( )
A. 《海错图》的素材内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B. 《海错图》的写实手法符合当下审美追求。
C. 文创团队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设计研发。
D. 联合各方力量开展了多渠道的推广工作。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及互联网带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
B. 两则材料都认为文创产品可作为礼品用于馈赠。
C. 两则材料都提倡让消费者参与文创设计与研发。
D. 两则材料都强调文创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点。
5. 北京故宫博物馆研发了一款名为“正大光明”的手机充电器,这款文创产品的设计广受好评。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广受好评的原因。
【链接材料】

北京故宫文创团队从众多匾额中,精心挑选了乾清宫殿堂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发掘它与手机充电器的诸多联系,实现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答案】1. ①要关注外观 ②要体现内涵 2. B 3. B 4. A
5. ①充电器的素材来源于故宫知名文化遗产“正大光明”匾额,该匾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影响力。
②充电器的形状与匾额相似,外观采用了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鲜明、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③“光明”二字有语义双关之妙,既能体现充电器的功能,又与“正大”一起,寄寓了中华民族对坦荡正直人格的追求。
④充分考虑了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使人们在“日用”充电器的过程中“不觉”受到精神熏陶,做人行事应“正大光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句明显是个过渡句,“不仅……” 是总结前文,“而且……”,是概括后文,而前文的内容是讲文创设计的外观,后文的内容是讲文创设计的内涵。故分别可填“要关注外观”“要体现内涵”。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项,“文创产业持续发展使……”错误,原文说“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B项,“写实手法”错误,原文说“它(《海错图》)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在写实中有很多浪漫想象的色彩”,因而不能看作是纯写实手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正确,材料一谈到“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材料二谈到“又举办了关于“海错”主题文创设计方案的线上投票活动”。
B项,“都认为”错误,只有材料一谈到了文创产品作为礼品赠送,“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
C项,“都提倡”错误,只有材料二谈到了让消费者参与文创的设计研发,“让故宫粉丝来诀定产品最终的呈现方式”。
D项,“都强调”错误,两则材料都没有提到文创产品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题,根据“发掘它与手机充电器的诸多联系”,需要先分析两张图片的相似之处。从外形上看,充电器的素材来源于故宫知名文化遗产“正大光明”匾额,充电器的形状与匾额相似,外观采用了匾额上的文字和印章。这与材料一中“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相符,充电器样式仿照匾额,鲜明、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设计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材料二说“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藏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从文化内涵上看,“光明正大”寄寓了中华民族对坦荡正直人格的追求,同时,材料一说“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次的设计选取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就能实现让人们在日常使用充电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因此,这款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兼具的充电器自然会广泛受到欢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姓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县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1】不愿为吏也,去之,居田间,有耕渔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余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
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当此时,夫人归叶氏也。夫人既归而岁大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2】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也”。于是家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夫人无生事【3】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4】。人或笑夫人之如此。夫人曰:此吾职也,不可废,其所不得为者,命也。”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至如《国风》所称之妇人,不足道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姑【5】之世也。”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故虽其穷如此,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展开余下试题乾道八年,夫人生之四十七年也,始得疾甚异,上满下虚,每作,骛眩辄死。某等不知所为,但相聚环旁耳泣耳。夫人稍定曰:“汝勿恐,吾未死也。”又曰:“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间独叹曰:“吾虽忍死,无以见门户之成立矣。”
淳熙五年春,夫人卧疾七年矣。一日,忽能自行履,洗面栉目,既而无苦如平人者。亲戚子侄交相庆,而某亦偶得进士第以归。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瘳,其可以偿畴昔【6】之不遇;而为某喜者,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居六月,疾复作,不可救。闰月二十三日,竟卒。天乎痛哉!
先葬,某号泣而请于家君曰:“极天下之物以为养而不足以言报者,人之亲也;极庶人之勤瘁以终其身,而不及于一日之乐以致其养者,夫人之为亲也。夫人之德,可以为妇,可以为母,而无其家业,德不克施,天地不可诉;夫人不得寿而抱永疾以死,使幸而有可以施其德之势而卒不克遂也。若此者,皆某之不孝且不肖也。尚何言哉!”
(取材于叶适《母杜氏墓志》)
注释:【1】外王父:外祖父。【2】僦:租赁。【3】生事:生计。【3】墙匹:端、匹皆为古代布帛计量单位。【5】舅姑:公婆。【6】畴昔:从前。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既归而岁大水 归:出嫁
B. 凡迁二十一所 凡:总共
C. 此人为之缪耳 缪:通“谬”,错误
D. 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瘳 瘳:病重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此吾所以从其夫也 其皆出于此乎
B. 人或笑夫人之如此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 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 夫人之为亲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
就能够承担自己家里辛苦的事情了
B. 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
为什么不改做其他的事情,还容易获得一些衣食
C. 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由于夫人明晓事理,而且对守护的儿女情感深厚
D. 极庶人之勤瘁以终其身
尝遍了普通人的劳苦困病,直至逝去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
10.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感叹母亲早逝,“德不克施”。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杜氏之“德”的具体内涵。
【答案】6. D 7. A 8. C
9. 认为我从前苦于对母亲奉养不足,而今差不多可以凭借俸禄来供养她了。
10. ①安贫守常:面对夫家的极端贫苦,夫人始终淡然处之,坚持不改祖业。
②勤勉持家:用心经营细微琐事以缓解家庭之困,乃至捡拾麻纻纺线织布。
③教子以德:教育子女树立德义,好好做人,不失善良本性。
④教子有志或见识明达:重病缠身时仍激励子女胸怀志向、外出奋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
D项,瘳:痊愈。句意:人们都说夫人看到我事业有成时疾病就痊愈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其:代词,指自己;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或:代词,有的、有的人。
C项,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D项,之:助词,取独,不译。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C项,“对守护的儿女情感深厚”理解错误,“所守者”指的是所坚守的节操,“笃”意思是坚定。正确的理解是:正是由于夫人见识通达、持节坚定。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的关键词有:以为,认为;苦,形容词作动词,苦于;致养,奉养母亲;庶几,差不多;禄仕养,凭借俸禄来供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根据“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姑之世也。’”概括出安贫守常;根据“夫人无生事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概括出勤勉持家;根据“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概括出教子以德;根据“某等不知所为,但相聚环旁耳泣耳。夫人稍定曰:‘汝勿恐,吾未死也。’又曰:‘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概括出教子有志或见识明达。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夫人姓杜,父亲杜某,祖某,是温州瑞安县人。杜家世代为县吏,外祖父不愿继续做官,于是辞去,居住在乡间,安享耕作捕鱼的乐趣。从那以后家道衰微。此时夫人才十几岁,就能够承担家里辛劳的事情了。夫人孝顺父母,尊敬亲长,仁爱善良,与别的女子不同。
当初,叶家从处州龙泉搬迁到瑞安县时,已经贫困三代了。就在这个时候,夫人嫁到了叶家。嫁过来不久,就赶上了那年的水灾,洪水将物品漂没了数百里,房舍及各种器具全被毁坏了。从此,叶家连年处于艰难窘迫之中,没有固定居所,经常搬家,总共变更了二十一处。所住的地方,有的门前没有可走的路,有的破败不完整。夫人住在那里,从未表现出不悦,她说:“这正是我跟从我丈夫的本分。”这个时候,家父召集了几个学生,希望通过教书来维持生活,但多数时候仍然无以为继。夫人没有维持生计的事情可做,即便这样,依然尽心经营、料理那些细微琐事,甚至到了去捡拾麻纻来纺线织布的程度,但也只能织成几匹。有人讥笑夫人做这样的事情。夫人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不能旷废懈怠,那些我不能做的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就这样贫困地生活了二十多年,都是人们没听过、见过的。即便《国风》中所称道的贤妇人,与夫人的美德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亲朋好友都来劝夫人说:“这些都是不可忍受的,为什么不改做其他的事情,还容易获得一些衣食。”夫人说:“的确如此。但是我不能让公婆家世代以儒学为业的家风蒙羞。”夫人曾经告诫我们兄弟几个说:“我无法请老师来教导你们,你们要好好做人,不要让我操劳担心。”夫人又说:“盛衰成败,都是天意,但如果不能树立德义,只因长期贫困而受人同情,却是人力所为的错误。你们一定要努力,良善的本性不可失去。”因此叶家虽然困顿到如此程度,但是依然保持了读书人家的风范,正是由于夫人见识通达、持节坚定。


展开余下试题乾道八年,就是夫人四十七岁的时候,她开始得了一种特别怪异的疾病,上胀满、下气虚,每次发作,晕眩近死。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起围在她床边哭泣。夫人在病情稍微稳定后,安慰我们说:“你们不要担心害怕,我还没有死。”但又叮嘱我们:“我的病不是短时间就能痊愈的,你们谋划的用以养家的事情远在千里之外。你们都赶紧离开吧,白白地守着我也没有什么帮助。”私下里又独自感叹:“我即使忍着不死,也没机会看到孩子们取得成就了。”
淳熙五年的春天,夫人已卧病七年了。有一天,忽然能够自己下地行走,洗脸梳头,很快没有了曾被疾患缠身的病态,如同平常人。亲朋好友、子侄晚辈一同欢庆,我也恰好进士及第,荣归故里。人们都说夫人看到我事业有成时疾病就痊愈了,这可以补偿我们过去遭遇的不幸了;为我感到高兴的,认为我从前苦于对母亲奉养不足,而今差不多可以凭借俸禄来供养她了。过了六个月,夫人的疾病再次发作,不能医治。到了闰月二十三日,夫人最终去世。天啊,实在是太悲痛了!
下葬之前,我嚎啕大哭,向家父请求说:“穷尽天下万物来奉养而又不足以报答的,是人的父母双亲;尝遍了普通人的劳苦困病直至逝去,没有过上一天子女奉养的好日子,是夫人这样的母亲。夫人贤德,可以是一位好妻子,可以是一位好母亲,但是因为没有家业,夫人有德而不能得到施报,天地再大,也没有能够倾诉的地方;夫人不能长寿,因长期抱病而死,这让她侥幸有了被推广德行的机会却最终不能达成。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我不孝和不才啊。还能说什么呢!”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②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言”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答案】第一问:言要真诚实在;言是品行的外化;应慎言。
第二问:
示例:智者,都是慎言之人。慎言之人,有正确的三观和道德底线。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坚守自我,不会随波逐流。言语也具有杀伤力,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上,“祸从口出”的例子举不胜举。聪明而又有修养的慎言之人正是因为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从不做长舌妇,传播各种无聊、无益的言语。慎言,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学会说话,好好说话,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材料内容,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关于第一个问题,根据“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 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所以言语要真实,切勿花言巧语;根据“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即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可知言语是人内在品行的外化,了解一个人可从言语开始,根据“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即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可知要慎重发表言论,言出必行。
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要注意多角度,可以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角度分析我们如何做一个言行一致的时代新人,以及正确的言行对于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
【点睛】有很多时候,学生的名著阅读半路搁浅是有客观因素的,课余时间少、拾不起来放不下、缺少阅读的氛围就是重要的原因。对此,教师可采用课堂集中阅读法来解决此问题。每学期初始,在课本不能及时到位或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阅读一本名著,教师也同读,以便时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并随时为学生解疑,作好阅读指导工作。同时师生同读,有助于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沉浸于名著阅读之中。阅读前教师可根据篇幅的长短确定阅读的时间,规定好每节课学生要完成的阅读量,使学生养成每天读完固定页数的习惯;阅读中,指导学生养成随时积累、随时评点、随时质疑的习惯;阅读后,对所读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评点,通过师生交流让阅读进一步深入。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②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③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1】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2】顺广川,薄暮未安坻【3】。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2】方舟:两船相并。【3】坻:指江岸。
12.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舟顺广川”是说战船相并,顺江而下,军队征战气势非凡。
B. “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
C. “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
D. “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
B. 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 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
D. 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
14. 诗歌情感跌岩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答案】12. D 13. B
14. 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分析错误。这两句大意是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豪迈的基调”错误,“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海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