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10  2020-12-27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0]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三)
昭通市巧家县茂租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部编版)试题卷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jī) 宿儒(rú) 怅然(chàng) 畏罪潜逃(qiǎn)
B.叮嘱(dīng) 尻尾(kāo) 妥当(dàng) 哄堂大笑(hōng)
C.怂恿(sǒng) 庇护(pì) 较量(liàng) 无病呻吟(yín)
D.掺和(cān) 御聘(pìn) 称职(chèn) 参差不齐(cēn)
2.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项是( )
A.惊慌失措 精益求经 各得其所 直上云宵
B.油然而生 翻来覆去 截然不同 混为一谈
C.威风凛凛 哄堂大笑 花枝招展 神彩奕奕
D.畏罪潜逃 据为已有 孤苦伶仃 拈轻怕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下更不敢说话了。
B.这些人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漠不关心。
C.不少学者认为《读点经典》丛书对中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D.白求恩以医疗为职业,对同志精益求精,对工作从不拈轻怕重。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这次大型舞会的档次和规模,举办方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团现场演奏。
B.警方已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分析、勘查取证,基本确定犯罪嫌疑人系该公司内部人员。
C.据统计:河南省载植泡桐至少二亿株左右,农桐间作面积增加到一千万亩以上。
D.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项是( )
A.在即将到来的寒假里,同学们是想学习一些特长呢?还是想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
B.孔庙之行,他直言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C.他在部署年度重点工作时提出保障“舌失上的安全”的“三最”: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D.那条路两侧,枫叶落落了一地,深红色的、浅红色的、红黄相间的、红红莫辨的……或一片片贴在路上,或一叠叠铺在路旁,令人不忍落脚。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出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动词)
B.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名词)
C.他揉了揉脚,慢慢地站了起来。”(形容词)
D.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数量词)
二、句子默写
7.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5)复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新认识。《论语》中阐述这一道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___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________。(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三、字词书写
8.请将下面语句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某班同学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浏览完整试题(1)活动一:领略书的魅力——热爱读书。
请写出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活动二:探寻读书方法——怎样读书。
活动中某同学把搜集到的读书方法整理如下:
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思想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学习都应趁热打铁。
请你结合其中一句,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四、语言表达
10.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任选两题)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11.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以哪个字总领全篇?全诗借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内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元方入门不顾。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4.故事中的“友人惭,下车引之”的原因是他既________又________(用文中的词回答)。
15.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文,回答问题。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这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我们要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陛下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做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A)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B)“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裾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C)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D)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6.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分明,请在下面括号里各补写两字,概括后面的情节。
赶织新衣→更换新衣→(____________)新衣→(____________)新衣
17.文中ABCD是直接写皇帝的,请你各用一成语来概括皇帝当时的心理。(选答任意两处,多答只看前两处给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小孩子和百姓揭露事情的真相?
19.文中(D)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爬树的父亲
魏得强
①我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从小城中心一直徐徐走到城郊。一路走,一路看,总能在小小的旅途中看到些新鲜事儿。
②已经是四月的天气了,春天的气息洒满了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枯黄的原野上铺上了一层绿茵,每一棵树上的叶子都青翠欲滴,各色花蕾满枝,引来了群群蜂蝶。我走到城郊的小路上,一株株树木不声不响地抽出枝条,一切都是那么有精神儿。路旁却有一棵长得歪歪曲曲的桑树。树下,我看到了奇怪的一幕,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边拍手蹦跳着,边极力仰着头往树上叫嚷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顺着小男孩的目光往上看去,一个胖胖的男子在吃力地往树上爬。
③我好奇心大,不知这对父子究竟在干啥,干脆就停下来和小男孩一块看。看了一会我问男孩:“你爸爸爬树干什么呀?”小男孩得意洋洋地笑着说:“没看见吗?采桑叶呢!”


展开余下试题④我仔细一看,男子果然在伸手采桑叶。当爸爸的身手还算可以,但树上仅剩的桑叶都集中在树梢,他只能一下一下艰难地往上爬,胖胖的肚子贴着粗糙的树皮,每往上够一点都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等他满头大汗地从树上滑下来,将采集到的桑叶小心翼翼地装进袋子里,长吁了一口气拍拍身上的灰,这才向我埋怨地解释道:“春天来了,孩子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养蚕,培养爱心。可能养蚕的孩子多了,这一段时间桑叶越来越难弄了。”
⑤望着气喘吁吁的男子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我疑惑了:“孩子养蚕,这树应该孩子爬呀。”当爸爸的一听,不屑似地反问我:“现在的孩子,会爬树吗?”
⑥我一想,也真是的,这孩子,细皮嫩肉的,穿着昂贵的耐克鞋,怎么会爬树呢?
⑦我脑子中忽然浮现出了我们小时候的情景,我们像他这个年龄,哪一个孩子不会爬树呢?槐树、桑树、枣树、榆树,只要树上有诱惑我们的东西,再高也能“噌噌”地爬上去,任父母在下面喊破嗓子,就是不下去。当扛着槐花、榆钱,当打落一地大枣时,那真是让人兴奋呀。那时我们也养蚕,但刚好和现在相反,小小的蚕是藏在口袋里、盒子里的,惟恐被家长和老师发现没收去。
⑧可是,如今的孩子不要说爬树,连走路都快不会了,有谁像我们小时候一口气步行10多公里路去上学的?
⑨我走上返城的路,回看那一高一矮的身影,不禁想:有一个会爬树的父亲到底好不好,如果父亲不会爬树的话,为了蚕的生存,儿子会不会去学爬树?像这位父亲一样,遇到困难的时候,当父亲的总会挺身而出,那么,当父亲爬不动树的时候,谁来爬树呢?
(选自《随笔散文》,有删改)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1.请结合语境,解释第④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2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⑨段的作用。
23.请你从选文或《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选择一位父亲,对其做法进行评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手电筒照着我,喊道:“现在,下来。”
……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
“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
(选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八、作文
24.作文
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
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否则扣分,直至零分;
(2)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畏罪潜逃qián;
C.庇护bì;
D.掺和chān;
故选B。
2.B
【详解】
A.精益求经——精益求精,直上云宵——直上云霄;
C.神彩奕奕——神采奕奕;
D.据为已有——据为己有;
故选B。
3.D
【详解】
A. 大庭广众:意思群众聚集的公 共场所。使用恰当;
B. 斤斤计较: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使用恰当;
C. 潜移默化: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使用恰当;
D.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不能形容“同志”。使用不恰当;
故选D。
4.D
【详解】
A.搭配不当,“提高”和“规模”不搭配;
B.语序不当,先“勘查取证”,后“仔细分析”;
C.语义矛盾,“至少”和“左右”矛盾,去掉一个;“增加到”和“以上”矛盾,去掉“以上”;
故选D。
5.A
【详解】
A.选择问句,句末用问号,将“同学们是想学习一些特长呢?”后的问号改为逗号。故选A。
6.B
【详解】
B.“我”是第一人称代词,所以选项中的“名词”判断错误;
故选B。
7.(1)海日生残夜 (2)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一夜征人尽望乡 (4)何当共剪西窗烛 (5)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6)纯粹的人 有益于人民的人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生、郎、烛、矣、粹。
8.认真书写即可
【详解】
书写时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淡”“如”的结构要安排好。
9.(1)写出与“热爱读书”有关的名句即可,不写作者也可。
例: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积累。古今中外的诗文名句,只要符合“热爱读书”的主题都可,注意书写正确。
示例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示例2: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示例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2)开放性试题,围绕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都可。
示例: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他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例如在读古诗歌时,不仅用眼看,用口读,还用心去理解、揣摩,这样对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就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10.示例:好像一盏娇黄的小喇叭。 示例:好像一个被囚的小精灵。 示例:好像覆上了一面轻纱。
【详解】
根据示例,可以知道要续写的句子应该按照示例中的后半句来进行作答,结合“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不难分析出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在续写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点。此题作答时根据给出的事物的外形、颜色等特点进行回答。①句如,好像打开了一个个小喇叭;②句如,好像跳跃的小精灵;③句如,好像铺了一地的霜。
11.示例:“观”字总领全篇;表现了诗人博大豪迈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或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第一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第二问,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以景托志,表现了出博大豪迈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12.(1)约定 (2)同“否”(3)离开(4)拉,牵拉


展开余下试题13.(1)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大门。(2)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抛下别人就离开了。
14. 无信 无礼
15.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12.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可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3)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4)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13.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重点词有:入,走进。门,家门。顾,回头看。
(2)句中重点词有:期,约定。委,丢弃。去,离开。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友人惭”的原因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由此可知答案是“无信”和“无礼”。
15.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示例:虽然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但是他缺乏修养,没有礼貌,假使是我,我还是和元方一样,仍然“入门不顾”。
示例:我会接受他的道歉,并将这歉意转达给自己的父亲,告诉友人要做个讲诚信,讲礼仪的人。
【点睛】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6. 炫耀 否定
17.A、装腔作势 B、故弄玄虚 C、做贼心虚 D、刚愎自用
18.小孩没有被世俗污染,百姓与世无争,只有他们才能道出真相。
19.心理描写,外强中干或虚伪等
【分析】
16.
本题考查对童话情节的梳理与概括。第一空:“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一段记叙的是皇帝穿着新衣在民众们面前流行的场景,可概括为:炫耀新衣。第二空:从“‘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到文末是记叙一位小孩说出了真相,皇帝其实什么都没有穿,可概括为:否定新衣。
17.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A.明明什么都没有穿,皇帝还要装出穿了新衣的样子,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还扭了扭腰。可用“装腔作势”概括其心理。
B.明明没有穿衣服,还要问自己的手下这件衣服合身吗,可用“故弄玄虚”概括其心理。
C.此时皇帝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穿衣服,他已经心虚了,所以才会“有点儿发抖”,可用“做贼心虚”概括其心理。
D.虽然已经认识到自己没有穿衣服,在众人面前出了丑,却还决意要把游行大典进行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可用“刚愎自用”概括其心理。
18.
本题考查对情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小孩子内心纯净,根本不会想到如果自己说出了真相,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他们的心思还没有被世俗污染,所以会说出真相。百姓身份普通,内心纯朴,与世无争,不担心丢失官职或被认为是愚蠢的人,所以会说出真相。
19.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根据画线句中的“他心里却这样想”可知这是对皇帝的心理描写,“更骄傲的神气”是对他的神态描写。联系语境,此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什么衣服都没有穿,但还是决意把游行大典举行完,还要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从中可以看出他外强中干、非常虚伪的特点。
20.文中通过写一位父亲爬树代替孩子采桑叶的故事,引发了作者的思考。
21.“埋怨”是“抱怨”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向我作解释时的不好意思(无奈),对学校要求的不理解。(或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过分宠爱,意对即可)
22.结构: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中心,引发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孩子的成长靠自己,要放手让孩子做他们该做的。(意对即可)
23.从两方面分析,理由充分即可。示例:选文中的父亲十分爱孩子,他亲自爬树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但也是对孩子过分地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或《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引导孩子走下来,这样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教给孩子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但他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
24.例文: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打开记忆之闸门,翻开回忆的相册。你会发现,无论经过风沙掩埋,还是风雨洗礼,有的人与事,就像昨天刚发生一样。
——题记
九月,是个开学季。太阳再没有之前的毒辣,一片片枫叶就像一张张明信片,是收藏秋色的美好使者。
一个六岁的小男孩,正忐忑不安的走入校门,来到了一年级报名处。迎接他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师,长长的头发,大眼睛,一副金边的眼镜,每个人看到他都会觉得充满阳光。报入上信息后,那位老师拉起男孩的手走入班里,几步的距离,男孩感受到的只有春天般的温暖。宽敞的教室里,坐着五十五名新同学,放在面前的图书也没心思看了,都抬起了头看向门口。男孩心中不禁一阵紧张,慌张中,老师拉起了男孩白嫩的小手。无言默默中,男孩感受到的只有一句话:“不要怕,他们都是你的朋友。”说也奇怪,男孩的不安如冰雪一样,霎那间烟消云散。从那时起,男孩一直认为:“他是有魔力的老师。”
三年后,宽广的大厅里,许许多多的彩灯闪烁着,正中间是被照射的无比辉煌的舞台。台下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观众与评委。男孩正握紧着手稿,焦急的不知如何是好,活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一句提问话从身后传来:“上台以后干什么?”“做自我介绍。”“然后呢?”“朗诵。”是的,就这样的一问一答,男孩丝毫没有感到放松。却感受到了一股暖流注入心田,如甘露一样滋润着他的心灵。“不要怕,尽力就好”。光华四射的舞台上,只有男孩坚定的朗诵声。朗诵结束的那一刻,操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男孩看着台下鼓掌的老师鼻头一酸。
五年,是别离的那一刻,男孩最后一次握着老师的手,依旧是那种温暖,依旧是那种希望。心中感受到的只有一句话:“好好努力,我们会再次相见的”。男孩猛的转头,在老师的眼光中,两道晶莹的泪珠流出,无言,唯有风声。
两年之后,当年的小男孩已成为一位中学生了。面对考场,他正书写着他最欣赏的一个人,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师,长长的头发,大眼睛,一副金边的眼镜,也都夹在记忆的画册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昭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