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15 2021-03-02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5]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基础知识练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音词义
彷( )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泣,不出声地流泪。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当,承受。
妇孺皆知:妇女孩子都知道。形容很多人都了解。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争死于战场。
筹划:1想办法,定计划。2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锋芒毕露:刀剑的尖端完全显露。多比喻事物的尖锐部分或人的锐气、才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晓,明白,知道。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截然:形容界线分明,像割断一样。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层出不穷:同类事物不断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
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见地:见解,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元勋( ):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 蜀志》指小心谨慎,贡献全部力量。
殷( )红:非常红。
二、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2.背景材料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他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秦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1986年6月13日,杨振宁回美国前来看望邓稼先。此时邓稼先开始大出血,医生已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杨振宁站在病床前,深情地望着卧床不起的邓稼先,气氛惨然。杨振宁送上一束极大的鲜花,他知道,这次可能是与老友的诀别了。邓稼先的神智还很清醒,杨振宁走后,他对鹿希(邓稼先夫人)说:“振宁知道我不行了,所以送来极大的一束鲜花……”
浏览完整试题
一个多月后,1986年7月29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此时杨振宁正在国外,他给鹿希发来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文章脉络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三、写作方法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深厚的感情,极富表现力和感梁力。
(2)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以奥本海默为对比,更突出了邓嫁先的人格魅力;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嫁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贡献的伟大;以想象来描写邓嫁先工作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作为一位科学家,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了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响应,结构完整。
四、重难点导析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五、语言赏析
不知道邓稼先在那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这些句子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至情,也表现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9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
【第三部分 类文品析】
陈毅四请深山高士
(1)初冬季节,气温骤降,一路上,山风凛冽,草木凋零。陈毅轻装简从,策马缓辔。二十多里路程,往返了两次,都未见到老医生,但他并不气馁,再去造访。
(2)那天,恰恰天降大雪,山野里一片粉妆玉琢,白雪皑皑。陈毅脑海里翻腾着思考的波涛:自从他奉命任新四军军长,率领部队入江苏西南部茅山地区后,由于日寇的封锅,许多伤病员得不到医药,不但丧失战斗力,而且生命危在旦夕;听说茅山深处的乾元观有位爱国老中医,叫辛三仙,采集草药,为贫苦百姓治病扶伤,深受群众爱戴;这次再登乾元观,欲请辛三仙出山,以解部队缺医少药之急……
(3)陈毅到达乾元观正门前,“笃笃笃”,叩响了门,“吱喽”一声,正门开处,一道单问:“长官尊姓?来此何干?”
(4)“我叫陈毅,特来拜访辛三仙老医生。”陈毅答道。
(5)“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辛师父还留言:倘若长官对出下联,就请明天到乾元观相见,否则……”
(6)陈毅看那上联是“鸦啼鹊鸣并立枝头报祸福”,不禁一笑。原来,辛三仙把国民党军比作“鸦”,把新四军比作“鹊”,二者同登乾元观,却是祸福不同。陈毅挥笔对出下联:
“燕来雁去相逢路上传春秋。”
(7)下联中,陈毅把共产党比作“燕”,把国民党比作“雁”,表明了二者迥然不同的抗战目的和前途。
(8)翌日,陈毅第四次到乾元观拜访辛三仙,想到自己多次往返,心有所感,随口吟道:
“四顾道观四拜三仙山心动。”
(9)辛三仙听后,当即吟出下联:
“三咏雄才三仰四军事理明。”
910)两人相视而笑,携手入观,坐定寒暄。谈笑之间,陈毅以辛三仙的遭遇和处境为题,联成一对:
稼轩当年哭京口,
三仙今朝笑茅山。
(11)陈毅把辛三仙比作南宋抗金爱国名士辛弃疾(号稼轩):“京口”指辛三仙故乡镇江。辛三仙听后,苦叹一声,招呼道童上酒。陈毅推托说:“我有病,恕不奉陪,今日特来请辛老诊治的。”
(12)于是辛三仙一边为陈毅搭脉,一边叫道童取药,眼望陈毅,口中却说:“陈军长,药能治假病!”
(13)“酒不解真愁!”陈毅微笑答道。
(14)“真愁!”辛三仙反复琢磨此两字,想起了镇江老屋毁于日寇炮火;年迈父母,双双投江;妻离子散,杳无音讯,自己孑身一人,从镇江逃到茅山行医;国难家愁一齐涌上心头,不禁老泪纵横。
(15)为了进一步开导老医生,陈毅又与辛三仙下棋,故意让他接连吃掉自己的棋子;眼见棋局已定,陈毅突然问道:“辛老,当初发明象棋时,为什么只准将士陈亡,而不准受伤治愈后重返战场?”
(16)辛三仙不解弦外之音,显出疑惑的神情。陈毅笑着解释道:“有伤即医治,胜局才有望。”
(17)辛三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陈军长要老朽给新四军治伤病中呀!”当即献出一年多来采集到的全部中草药,还同观内其他道士商定,把乾元观作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总医院。
(18)伤病员进观那天,风和日丽。陈毅神采奕奕,兴致勃勃,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乾元观正门两旁:
——深山陷高士,
——盛士期新民。
1、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在 ,地点在 。故事主要内容是 。
2、第(3)到第(5)段,通过陈毅与道童的对话,写出了陈毅猥自枉屈,三顾道观的情景。请在各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等的词语,以表现特定情景的人物形象。
(3)一道童 问:“长官尊姓?来此何干?”
(4)“我叫陈毅,特来拜访辛三仙老医生。”陈毅 答道。
(5)道童 说:“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否则……”
3、第(5)段,联系道童答话内容,补出道童“否则……”未说出的话语内容。
4、请用简要语言概括第二副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顾道观四拜三仙山心动,
三咏雄才三仰四军事理明。
5、第(13)段,请联系上下文,说说“酒不解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第(2)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7、第(8)段中,陈毅“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请从文中批出与“多次往返”照应的两个句子。
8、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简要概括陈毅的“雄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以下给了上联,请结合本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刘备三顾草庐传佳话,
下联:
11、请简要说说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字数不超过200字。
提示,作答时切入口要小;既可从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写法中选取某一点评判优劣高下,也可以与《陈毅市长》(选段)或《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草庐”作些比较,探讨异同或提出质疑等等。
【第四部分: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 );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 );决定方案时,要有( )的胆识,又要有( )的判断。
A、数学见地 物理直觉 稳健 勇进 B、物理直觉 数字见地 稳健 勇进
C、数字见地 物理直觉 勇进 稳健 D、物理直觉 数字见地 勇进 稳健
2、文章开头为什么为切题直接写邓稼先,而要概述中国百年屈辱史?
3、释词:
可歌可泣:
锋芒毕露:
4、文章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5、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6、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7、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8、邓稼先在“文革”初期,能成功说服对立的两派继续工作,其原因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邓稼先不像奥本海默那样喜欢打断别人的报告。
B、邓稼先是一个不愿引起别人注意的人物。
C、邓稼先没有私心,不们绝对相信他。
D、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9、“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这句话中“‘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具体指什么?
10、在“民族感情?友情?”一节中,邓稼先的短信中有几层含义,我收到短信时,为什么热泪盈眶?
11、下文选自《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骄傲——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两周年》一文,请重新排列句子的顺序:
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⑵他为这个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⑶这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⑷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⑸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二、同步解读
(1)邓嫁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2)这以后的28年间,邓嫁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195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4)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5)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6)1967年以后邓嫁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7)1985年8月邓嫁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嫁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9)邓嫁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这几段文字选自(作者) 的《 》。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邓稼先: (2)奠基人:
3、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1)宰割: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试把这段文字划分成四层,并概括层意。
(1)(2)(3)(4)(5)(6)(7)(8)(9)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6、邓稼先一生的主要贡献及其意义是什么?
7、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他的评价?
三、美文赏读
只有陈景润……
陈景润令我钦佩,因为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大约在1963年,数学所办公楼里,陈问:“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零呢?在一篇别人的论文里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算它呢?”这个问题如果硬算,单是乘法要算380万项以上( 这意味着,如果一分钟算一次乘法,一天算10个小时,那么也要算10多年)。虽然行列式计算有一般的“消去法则”,具体怎么用来计算这个10阶的行列式呢?谁也说不上。
可是约过一个月,他告诉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真想不到他有这样的毅力和耐性。问他怎么敢碰这么大的计算量?他说:“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
陈景润的内心充满自信。凡是碰到这问题,他总不信别人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去做这些令人生畏的问题。这时他总说:“要作这种问题,就得拼命。”
他果真在拼命。他是老病号,晚上由于灯熄得早,他就在宿舍走廊的夜灯下,捧着一大叠稿纸就地计算,不管三更半夜或黎明,每当你上而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他也就该住院去了。这种不惜代价地做科学,简直是毅力之战。
“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知道每条路能爬多高。”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内行,以及能超过别人达到顶峰的秘诀。可是,谁敢这么做?谁肯付出如此的代价?
只有陈景润!
1、文章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中概括陈景润特点的一个句子是:
3、文中用以叙说陈景润毅力的一个事例是:
4、文中用以叙说陈景润拼命精神的事例是:
5、文中第六段引述陈景润的一段话,是为了表明他哪方面的精神?
6、文中的最后一句有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类文赏析
1、初冬季节;茅山(或茅山地区某深山处,乾元观亦可);陈毅四请深山高士。2、略 3、长官就不必劳驾了或长官就不必再来了或不用再来了或师父不想见你了。 4、上联理解要点:(1)体现心诚(多次拜访);(2)行为令人感动,包括山川、自然和辛三仙。下联理解要点:(1)赞美陈毅(含新四军)(2)事理明:新四军以国为重,辛三仙深明大义 全联大意:两人互表仰慕之情 5、(1)新四军伤病员缺医少药,不但丧失战斗力,而且危在旦夕;(2)担心辛三仙不理解,不肯出山 6、景物(自然)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作用:烘托陈毅请医生心之诚,意之切。心理描写作用:阐述三顾茅山的原因及请医迫切的心情。 7、照应的句子有:(1)往返了两次,都未见医生,但他并不气馁,再去造访。 (2)这次再登乾元观。(3)翌日,陈毅第四次到乾元观。 8、略 9、略 10、略
同步演练
一、1、D 2、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后面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从而引出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邓稼先。这种广阔的背景对突出人物的品质精神很有作用。 3、略 4、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不引人注目的人物。 5、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6、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7、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8、C 9、指忠厚朴实,真诚坦白。 10、①寒春没参加中国原子弹研究工作;②原子弹基本上是中国人独立研制成功的。因为我为民族感到自豪,为稼先感到骄傲。 11、⑶⑸⑵⑴⑷
二、1.杨振宁 邓稼先 2.略3.(1)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恭敬谨慎.竭尽劳苦,为国家而奋斗终身 4.他和于敏写了建议书 5.(1)(2)(3)(4)(5)(6)(7)(8)(9) 第一层:写邓稼先在国内外求学和开始研
上一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基础知识落实练习
下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基础知识练习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部编版七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