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下列对材料内容 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不等于诗歌艺术的全部。 B. 诗歌的多义性需要借助词的多义性,但又与词的多义性有根本的不同。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读者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 C. 一个多义词虽然有多种意义,但每个意义都是确定的,且一次只用其中一个意义。而诗歌的多义性恰恰相反,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 D. 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B. 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 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义学是深入研究诗歌多义性的理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去研究诗歌的多义性并非行不通。 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多处关于“月”的描写,诗歌中的“月”除了指自然之境,还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营造孤寂、清冷、伤感等氛围,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的特点。 D. 从诗歌的多义性的角度上理解,“诗无达诂”,指诗歌词义的多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与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住建部公布,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都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其中北京是首个立法城市。 46个重点城市中,80%以上对生活垃圾采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各地执行的基本上都是国家制定的这四大分类标准。为方便市民理解,有些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和标志,比如上海提出湿垃圾和干垃圾之分,而北京则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46个重点城市中,有25个城市明确了对个人和单位违规投放生活垃圾的处罚。太原、杭州等城市还对违规投放垃圾增加了信用惩戒措施,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有关规定,且拒不改正,阻碍执法部门履行职责的,其相关信息将被依法纳入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 (摘编自《46个重点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 材料二: 实行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缓解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改善垃圾末端处理能力跟不上、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综合利用垃圾,产生新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行动。经过多年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至2018年底,中国有16个城市已出台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26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立法计划,46个重点城市均公布实施方案,建立市区两级的工作协调机制,并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设施体系建设。 当前,中国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信息公开、垃圾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 除了垃圾分类,许多与公众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治理领域,如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城市黑水体治理等,也需要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及共同行动。 (摘编自《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材料三: 垃圾分类不仅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垃圾分类链条很长,涉及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包括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废弃、回收和再利用。同时,关联的要素和机制异常纷繁,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不少的行为主体,利益多元,不易协调。 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制定、管理模式以及公民道德等提出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榆、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框架和制度,全民参与的落地难度较大。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公民主动分类是核心一环,且毫无捷径可走,只能在磨合上下功夫。磨合就意味着长时间的调适,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来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 事实上,在不同国家,由于垃圾来源、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垃圾分类和处置上会有不少差异。比如德国侧重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不仅体现在包装上,还体现在回收上,并由此衍生到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又如瑞典更注重技术应用,每个社区都有先进的处置系统,虽成本昂贵但很有效。 (摘编自汤伟《推进垃圾分类没有捷径可走》) 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先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中,部分城市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有些城市还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比如违规投放垃圾将会影响个人信用。 B. 为了方便市民理解,我国不同城市对垃圾的称呼、标志以及管理办法都不尽相同,但都能体现出我国对垃圾分类、垃圾投放的重视。 C. 我国多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这一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的开展,也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D. 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输、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
展开余下试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对改善生活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要绿水长流,还要关注更多的环境治理领域。 B.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归根结底,民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C. 垃圾分类工作链条很长,涉及的环节较多,涉及的主体也较多,各自利益不尽相同,这导致当前的垃圾分类工作很难开展。 D. 因垃圾来源、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国家处理垃圾分类的工作着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垃圾分类工作需要长期坚守。 6.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当前政府部门在垃圾分类管理中需要强化哪些方面的工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舂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飄……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四爷和四奶的人物形象,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 B. 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的空心化现状。 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 秋唱,指小说结尾处四爷的歌唱。四爷嘶哑的吼叫,宣泄了层层蓄积的情感,同时也把原本舒缓的情节陡然推向高潮,极富冲击力。 8. 从文中看,小说中 “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9. 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小说中的四爷终究没有等到三个儿子回来收稻,你如何看待三个儿子的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虛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赋》 10.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展开余下试题B. 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发 C.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的 D. 适有孤鹤 适:刚巧、恰好 11. 下列文言文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凛乎其不可留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为壬戌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天干共十位;支,指地支,地支共十二位。在我国历史上,古人长期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B. 既望,过了望日。望日是指月圆的那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C. 孟德,曹操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定的关联,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曹操很可能是家里的长子。 D.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郎,是古代对美男子的美称。古代美男子潘安,亦被称为檀郎。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4. 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均写下了《赤壁赋》。后人惯称前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篇为《后赤壁赋》。同是月夜游赤壁,为什么苏轼会发出“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请结合材料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除夕夜感受到四季循环往复,更漏相催,时间飞逝,岁月无情。 B. 颔联写残灯无焰,炉香焚尽,诗人因辞旧迎新、心情激动而没有入睡 C. 颈联诗人看着芙蓉枕稍觉春意逼近,饮着竹叶青酒顿时感觉寒气消退。 D. 这首诗语言朴实,表面上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16. 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_____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_____自已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______。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真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______。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_______,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毫不掩饰 独领风骚 酣畅淋漓 与众不同 B. 毫无保留 一枝独秀 酣畅淋漓 卓尔不群 C. 毫无保留 独领风骚 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 D. 毫不掩饰 一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 19. 下列各句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沈英甲《喜看稻菽千层浪》)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C.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 D. “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一对,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费孝通《乡土中国》)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B.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C.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D. 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动植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叶酸缺乏,会造成比较常见的叶酸缺乏型贫血症,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致使①________。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只需要每天坚持额外补充一点叶酸,或者,②________,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你体内的“HCY”的水平就会显著地降低,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实际上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几乎都含有叶酸,只不过,③________,比如说在一些豆科的植物,一些绿色蔬菜中叶酸含量相对会高一点,但是像我们吃的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麦,它里边的叶酸含量就比较低了。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5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她著有12本诗集和1本诗歌随笔集,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于格吕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不再举办现场的颁奖典礼,而是通过线上举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些年的春节,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了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违规燃放的家庭及单位要被处以罚金。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反对者说,不能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来消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赞成者说,传统文化的坚守亦应与时俱进。 《嘉州日报》就上述讨论开辟了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读者专栏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