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81  2021-03-18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1]
《小石潭记》经典练习
第一部分:基础经典
1. 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 ”。柳宗元与 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2)《小石潭记》全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采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依次描写了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小石潭源流,__________,记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它给作者__________的感受。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俶尔(chù) 佁然(yǐ) 奉壹(yī) 幽邃(suì)
B.篁竹(huáng)清冽(liè) 翕忽(xī) 为屿(yǔ)
C.为坻(chí) 为嵁(kān) 寂寥(liáo)披拂(fú)
D.翠蔓(wàn) 龚古(gōng)差互(cī) 珮环(pèi)
3.下列句中“可”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D.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来)
5.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
(2)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
(3)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气氛的句子是: , , , 。
第二部分:能力经典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为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组游记中的第四篇。这组游记名为“永州八记”。
B.《小石潭记》按游览顺序写景,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值得借鉴。其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C.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而这幽静 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D.文章开头写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其中 的“心乐之”三个字奠定了全文愉悦的感情基调。
7. 精美文段赏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日光下澈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A.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选文第一段既写游鱼,也写潭水。写潭水时,作者突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试做具体分析。
(4)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提高经典
8.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浏览完整试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①
[唐]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④香炉:庐山香炉峰。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⑥孤负:辜负。
(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览七泽之壮观 B.此宇宙之奇诡也
C.乃记之而去 D.春冬之时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白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3)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4)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李白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参考答案
1.(1)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代 柳河东 韩愈 柳宗元
(2)游览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幽静 幽邃冷寂,孤凄悲凉 2.D【解析】D.翠蔓màn 故选D。
3.A【解析】试题分析:A项,“可”是“大约”的意思,其他三项的“可”是“可以”的意思。
4.D【解析】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找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项,“卷石底以出”的“以”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而。
5.(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4)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6.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能力。D“奠定了全文愉悦的感情基调”错。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1)穿透 像狗的牙齿 使……凄凉 凄清
(2)A.(鱼儿刚刚还呆呆地)静止不动,突然间向远处游去。
B.(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清澈(澄澈透明);主要运用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阳光能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以及鱼在水中的活动清晰可见,使人感受到水的清澈,正面在描写鱼,侧面在描写水。
(4)看到潭中的游鱼无所依托、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将自己快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的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D【解析】A.因为;B.认为;C.表目的,用来;D.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都是“用、凭借”之意;故选D。
9.(1)C【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A.助词,的;B.助词,的;C.代词,指小石潭这里的情景;D.助词,的;故选C。
(2)D【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D.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作者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和李白一起去游访名山。故选D。
(3)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4)希望李耑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历。(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向往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小石潭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