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34  2021-04-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4]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产生在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在民间,即使是偏远地区、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边族,以结永好。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最强大的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道的思路。
不仅中华文化,其实“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能体会到这种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在这方面,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B.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风格。


浏览完整试题C.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屠呦呦和她的学生
疟疾,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很多病人死亡,只是因为他们用不起昂贵的传统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问世,成为当之无愧的“救命药”。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津巴布韦自2008年开始推广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本世纪初,津巴布韦疟疾患病率为15%,到2013年这一比率已下降至2.2%,青蒿素抗疟药物的普及和推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省,中国的复方蒿甲醚使疟疾患病人数减少了78%,死亡人数下降了88%;在西非的贝宁,当地民众都把中国医疗队给他们使用的这种疗效明显、价格便宜的中国药成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
中药研究所2001年申报中药学博士点成功后,她于2002年又招收了博士生王满元。王满元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主任,他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导师屠呦呦,是通过一个笔记本。这个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年轻时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些信息。2002年,王满元刚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郑重赠与弟子,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在当时的王满元看来,这本写满了中药化学属性的笔记“依旧不过时”。王满元说,透过泛黄的扉页,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每日伏案的瞬间。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
2002年,屠呦呦承接“中药标准及相关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专项中有关青蒿的子项目,当时,唯一的组员杨岚研究员将要去日本进修。因为缺人手,当时刚刚成为屠呦呦博士生的王满元,就被要求进组。彼时,72岁的屠呦呦每个月都会打车到实验室,指导王满元开展相关研究。“屠老师究竟算西医还是中医呢?”王满元记得,每次有人这么问她,屠呦呦都不作回答。作为她的弟子,王满元知道,中医西医之争,屠呦呦并不关心。“屠老师一辈子做科研的奔头儿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探索中药更好的疗效,她对我的培养也是坚持这个信念。”在他攻读博士期间,屠呦呦还出资让他去北大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学习中草药化学、波普解析等课程。“屠老师是一个特别执着、坚定、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心无旁骛。”
令王满元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平时有做剪报的习惯,尤其关注健康卫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经常让王满元寻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在非典期间,她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对非典疫情可能的治疗效果。王满元说:“他们这一辈科学家,有着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也有着很坚定和朴素的科学信仰。她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做科研,在找到你关注的方向后,就要坚定地走完科研道路。”
2011年度,屠呦呦喜获拉斯克等国际大奖。相比青蒿素的抗疟能力,屠呦呦在得奖后,尤为关注的,还有这个奖对于中医药学的意义。在颁奖典礼上,屠呦呦表情平静地讲述完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后,她才颇有些激动地说:“要呼吁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医药,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中医药是伟大宝库,对世界人民健康的潜力还有待继续发掘。我们老祖宗替我们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们找到了青蒿素,解决了全球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类似的传统药还有很多。”
(摘自《屠呦呦传》)
【相关链接】①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为了让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领导不放心地问:“试药有风险,再说你刚得过病毒性肝炎。”屠呦呦当仁不让:“不,我是组长,这是我的宝贝,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当年,她的表态令很多人惊叹: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有着鲜为人知的女汉子的一面。
(摘自《北京文学》)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疟疾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死亡疾病,非洲每年都会有至少100万人死于此病,随着青蒿素的问世和推广,死亡人数大大减少。
B.青蒿素是非洲人的救命药,已拯救了上百万生命,其主要原因是此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价格便宜,贫困的百姓能够用得起。
C.从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研制者屠呦呦可谓功劳卓著,功德无量,她做了一件有益于全人类健康的大事。
D.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付出了辛勤艰苦的劳动,为了让青蒿素尽快用于临床试验,她不惜冒着危险去做试药,勇气实为可嘉。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笔记本是屠呦呦赠与王满元的入学礼物,她认为王满元通过笔记本可以感受到她的良苦用心,这体现了身教胜过言教的道理。
B.屠呦呦当年招收的学生王满元,在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的影响下,成为了当今中医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
C.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等国际大奖后,终于可以让具有抗疟能力的青蒿素应用到病人身上,谈及此事,她的心情显得格外激动。
D.每次有人问及屠呦呦究竟属于中医还是西医时,她都不作回答,因为她本人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6.屠呦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结合文本选择感受最深的几点进行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驼刺为何守望大漠 查干
自从大地上出现了沙漠,就同时出现了沙漠植物。其中,叫做驼刺的植物,分布尤为广泛。如果自然界冥冥中有统领者,小小驼刺去守望大漠戈壁,是不是自然之神所委派?而坚忍不拔,忠于职守的驼刺,一守即千年,从未动摇从未间断过。假如诸君不悭吝,就为它点个赞,竖个大拇哥,如何?
我也相信,是由这位自然之神,在统筹管理着这一丸地球,使它井然有序地运转再运转,让万千生灵安居乐业。何谓大自然?就是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它一直客观地存在着,绝非虚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吧。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间万物,各司其职。比如蜡梅,宋•王安石所描摹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它带着春的信息,匆匆赶来,甚至等不及绿叶来扶持,为踏雪寻梅者,为苏醒中的大地,送来一袭清香和最早的色彩和暖意,凌寒而生发的。因为这是它的分工,务必到位。我们不能左右,甚至懒于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同样,对于坚贞不渝守望大漠的驼刺,我们曾有过感叹和钦佩,却很少去呵护和关照,甚或忽略不计。
驼刺,又称:骆驼刺、骆驼草。6月开花,8月花势最盛。它的根系,发达惊人,一般长达15米至20米,甚至达30米。那是为了从沙漠和戈壁深处,汲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所需的缘故。它,生得自然,又耐旱,最具利他精神。在戈壁、沙漠之中它是骆驼最倾心的生命食粮。故称:骆驼刺。不论生长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甚至为了保存自己有限的水分,使自己变得十分矮小,却把根系,扎入大地深处,汲取生命之养于骆驼刺。这苦命的、朴拙的野草,已将全部生命支撑着同样苦命的骆驼存活于沙漠戈壁之中。
在雨水充沛的地带,是见不到驼刺的。它选择的就是戈壁荒漠,临旱而生。也不知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它的种子在没有水分的情况下,是如何发芽、扎根,去存活的?
在大漠戈壁中,驼刺是最具生命张力的一种植物。它低低矮矮的,一丛丛一片片地在生长,只等待骆驼来享用,并把飞沙固定在自己周围。每当我读到,孤独的骆驼,长途跋涉之后,低首去啃驼刺的这一苦涩的剪影,我的眼里,便不由噙满泪水。
资料称:每当七月,在风势加重之时,驼刺的刺,就会去刺破自己的叶片。而从叶片流出的液汁,极富糖分,如果收集起来晒干多余的水分,就可以缩成一块块的糖,好吃不说,竟然成为了一种贡品。据说,唐玄宗在位时,由于这种糖比蜜还甜,并呈时尚的琥珀色,便被封为贡品,赐名:刺蜜。刺蜜就这样,沿着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销售到了中原各地。
另外,新疆有关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刺蜜不仅有益人体,甚至可防顽疾,健身。它也可以制作成调料。驼刺还有个不可低估的伟大作用,那就是防风、固沙。凡有驼刺生长的地方,都形成小小沙包,飞沙被驼刺扯住了腿,老老实实呆在那里。有时,飞沙过猛,会把驼刺掩埋,但顽强的它,很快攻破沙罩,重新冒出头来。这一功能,其他植物是没法比拟的。在腾格里沙漠的腹地,我曾看见一小片一小片的驼刺,在漠风中簌簌抖动,它暗绿色的短枝在阳光下与金黄色的沙漠形成强烈的对比,似在宣读生命的绿色宣言。
它的周边竟然还开有一丛丛蓝色的小花,它们是不是为呵护驼刺才生发的呢?在一丛小花底部,还爬着两条沙漠壁虎,安然地在睡觉。显然,这一绿色的小世界,是生命之地,是大自然的一帧特写镜头。它的出现,竟然使我忘记,大漠、飞沙、干旱以及寂寥的天空中匆匆掠去的流云。
驼刺的刺,很尖锐亦很细,一是为了防止水分流失;二是为了防身,保护自己。但骆驼却适应它的刺,是因为骆驼口腔两侧有大量尖锐的肉刺,它可以去磨损仙人掌、驼刺之类植物的尖刺,真乃一物降一物,不,应该说,它是专为骆驼降生在大漠戈壁的。似在说:其他生物请勿靠近。
守望,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也是最适合驼刺的词语。驼刺、骆驼,为何使我念念不忘,而且总是出现在笔下,是因为它们所处的艰苦环境,以及它们的利他精神,坚韧而顽强的生存意志,让我心动。沙漠是生态世界的一块伤痕,好在我们国家的绿化治沙事业,这些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据报道,美国航天局发现,近17年以来,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世界植被总量的25%,也就是四分之一。这不仅让人欣慰,亦让人振奋和喜悦。
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发挥智慧和耐力,向大漠一寸寸、一丈丈地索取绿色,总有一天,我们的地球,会被生命的绿色全然覆盖,这绝非空想。
(摘自《检察日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写驼刺与沙漠相伴而生开篇,照应标题,“守即千年”表达了作者对驼刺的敬佩之情,为全文的叙述奠定情感基调。
B.文章引用王安石的诗句来证明“人间万物,各司其职”观点,引出驼刺守望大漠是“司其职”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诗意美。
C.文章中“沙漠是生态世界的一块伤痕”一处设喻,来表现世界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程度,突出驼刺治理生态的作用。
D.这篇文章写驼刺的景致,详略有致,既有整体的勾勒,又有局部的描写,也有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8.有人觉得文章第二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6分)
9.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很深的启迪,你由“驼刺”得到哪些生命的启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展开余下试题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析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土,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龙图阁直学士”指欧阳修曾在龙图阁读书学习。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已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二) 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醉蓬莱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①,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注】①叆叇(ài dài)。指的是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一个“对”字领起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
B.“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中的“锁”字,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
C.下片开头四句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用未来的乡愁烘托现实的离情。
D.词的上下两片都先写悲情,再入乐景,又抒悲情,对比鲜明,间接抒情。
15.这首词的上片中“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画?这幅图画对全词感情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论语.侍坐章》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尽管古代东方写意画的意境潇洒、品格高雅,但这恐怕还不是中国画主要的成就,西方绘画在表现个性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经典作品应该也是 ,况且西方画家生性淳朴,对待艺术真诚,且开放 ,尤其越到近代画面意味也越醇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画作品令西方美慕的恐怕还是水墨写意画里因为书法线条的介入以及 理论的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画的主体。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书法线条的介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广博幽微,包含广大,这个语言系统又极具现代价值。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笔线条表现为主导的“写意画”,( )。有了“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就会少很多 的“假大空”的脱离人们群众真实情感的美术样式,这也是中华文明以淳朴务实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的特征——对“浮华制作”的厌弃以及对具有“朴实内美”精神品格的笔墨写意的尊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胜枚举 包容 现代化 装腔作势
B.不乏其人 容纳 体系化 矫揉造作
C.不胜枚举 包容 体系化 矫揉造作
D.不乏其人 容纳 现代化 装腔作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极具现代价值,广博幽微。
B.所以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极具现代价值,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
C.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D.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
B.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也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
C.它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
D.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也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 ① 。 这 是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 ② ,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滁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